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第三只眼 > 新闻发布会 > 正文

第七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国际高峰论坛(5)

来源: 中国网  2013-06-24 08:18

蔡志洲:

(图)这张图表是收入分组和中国人均收入的变化。低收入、上中等 收入、高收入,这是世界银行根据不同年的情况做出的规定。在1987年前是不存在这个收入的,它分不同的贷款分布,越穷的国家,它的贷款越容易吸收软贷 款,利率越低。越高的国家越不容易得到世界银行的贷款。从1987年开始世界银行建立了这样的分类,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根据这些组参考考虑类比情 况。这个分组既是发放利率的根据,又是考核各国发展情况的依据。现在在中国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的讨论很多,也有一些争论。去年春天我参加社科院的春 季讨论会,当时刘所长问过我这方面的情况,后来回去我重新整理了这个资料,整理得更加清楚一些。1987年低收入的概念是<480美元,到2011 年低收入的概念是<1025美元,低收入的标准是在不断地进行调整的。

2013-06-22 16:58:48

蔡志洲:

高收入的标准也在调整,从6000美元变成了12000美元,也 翻了一番。在这张表中,中国在1987年的时候是属于低收入国家,1997年我们还是低收入,到1998年我们变成了下中等收入国家,到2010年我们变 成了上中等收入国家。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我们变成了上中等收入国家。从1997年由低收入到上中等收入,我们穿越下中等收入的时期花了12年的时间。从低 收入到下中等收入这个阶段我们花了100多年时间。因为我们在康乾盛世的时候是世界上的领先国家,鸦片战争以后变成了低收入国家,我们花了100多年的时 间由低收入变成了下中等收入,又花了十多年时间变成了上中等收入,这个过程很快。

2013-06-22 17:02:15

蔡志洲:

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我们现在是下中等收入陷阱已经过去了, 下一步是上中等收入陷阱。按照我们国家的发展规划,我们在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的GDP要比2010年翻一番。再加上中国人民币汇率有可能 的变动,所以估计大概在2020年前后,即使是在7%甚至更低一点的GDP增长率情况下。不像刚才王老师讲的那么准,在2020年前后我们建成小康,中国 在那个时候超越美国,我们进入高收入国家。这张表是和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相类似的,我们在1998年的时候,本世纪我们要实现基本小康,到那时候我们真的达 到了。这十年是我们建立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我们进入了上中等收入。现在最后一步在2020年,我觉得可能实现这三个目标的统一:经济总量世界第一、进入 全面小康、成为高收入国家。这是我们整体的判断。

2013-06-22 17:06:22

蔡志洲:

(图表)世界银行公布的2003-2011年人均GNI标志数 字。第一次提出中等收入名词的时候是张明所长提出的,中国在2009年超越了中等收入的平均水平,所以2009年前后就开始高度关注中等收入问题,就开始 了讨论。这里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2009-2010年中国从下中等收入变成上中等收入国家,出现了一个情况,2009年的时候中国是2310,2010 年变成了1658,就是中国一旦离开下中等收入组,这个组的平均数一下子掉下来;我们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人家本来是7523,我们一进入,上中等收入组 也掉下来了,变成5884美元。所以中国的影响力非常大。我们设想一下,到2020年,现在高收入国家2011年的平均水平是39861美元,到2020 年假设按照不变美元,如果中国到12000美元进入高收入组,世界高收入的平均数就会掉下来,因为中国进入了这个组,肯定会拉下这个数字。下中等收入组的 平均收入和上中等收入组的平均收入是按照平均数计算的,而前面的收入组,不是按照平均数计算而是按照分位数计算。中等收入国家就是收入在200多个国家排 最中间的那个,比如200个国家当中排第100位,那就是百分之百的中等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水平。

2013-06-22 17:07:20

蔡志洲:

以上都是一些背景情况的介绍。下面我讲讲我的分析结论。

我国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阶段性变化是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阶段性目标 密切联系的。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其实这个数字目标和人家的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正好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 讲,我国对于现代化目标的设定还是有科学性的。第二,经济发展水平的结构性特征,如果要发展成高收入国家,那它的特征是什么呢?一是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要合 理。刚才李文溥教授做了非常好的证明,他讲得非常好,就是政府、企业在整个国民可支配收入中不断地增加,居民部门的收入不断减少,通过居民储蓄行为政府和 企业又控制了一部分,那剩下的一部分很少,怎么消费呢?二是产业结构。2011年中国产业结构,增加值结构GDP占10%,但是这和上中等收入国家不相 配,上中等收入国家的第二产业占这么大比重是很少的。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更加不合理,就是它和产业结构间的偏差特别大,而劳动力结构最后应该向增加 值结构收列,那么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怎么由第二、第三产业消化呢?这是未来十年要关键解决的问题。

2013-06-22 17:11:28

蔡志洲:

第三,国内总需求结构。

2011年我国的国内总需求中,居民和政府最终消费这两部分加起 来的消费所占的比重是50.4%,资本形成占的比重49.6%。而美国这两项内容的比重是85%和15%,韩国是70%和30%,印度尼西亚67%和 33%,印度是66%和34%。中国如果要变成高收入国家,就要把消费比重提升,比如说要把消费比重提高到70%,还有20个百分点提升空间,经济发展空 间是很大的。我们学资本论的时候学过,当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不可缓和的时候要发生革命。但是在欧洲没有发生这样的革命。为 什么没有敲响呢?就是70年代欧洲的黄金时期,它的消费在迅速增长。如果是高收入国家,那福利社会的特征应该是相当明显的。如果不断地投资,是不可能成为 高收入国家的。相反,由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企业家和政府占有,这个矛盾也无法解决。所以从宏观上要解决这个问题,未来十年应该是消费大发展的阶 段,投资应该不断地减少的过程。

谢谢大家!

2013-06-22 17:13:47

主持人 郎丽华:

下一位发言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赖德胜教授,题目是“人力资本深化与经济增长”。

2013-06-22 17:15:29

赖德胜:

谢谢主办方的邀请。我是第一次参加这个论坛,听了一天,感觉收获特别大,特别是各位嘉宾的发言具有很深的理论,同时切合实际,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参加这个论坛。

我演讲的题目是“人力资本深化与中国经济增长”。我主要是做劳动和人力资本研究。

最近半年来,无论是中央高层还是学界或者媒体谈得比较多的词,这 些词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的自信,包括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民族自信。另一方面也是焦虑,是我们国家在新阶段的焦虑。今天很多嘉宾都谈到了中国现在处于中等收 入水平的状态,能不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呢?实际上有两种可能性:能过、不能过,或者过得好或者过不好。

2013-06-22 17:15:58

赖德胜:

韩国和墨西哥是典型的过得好和过不好的两个国家。1979年韩国 和墨西哥的货币利率是一样的,但是今天这两个货币利率差一倍,为什么这两个国家有这么大的差异呢?根据学者研究,中等收入的含义是你提高了人口的工资。给 你高工资以后,你的就业和工作能不能创造出比工资多的财富,这是关键。如果给了高工资,但是没有创造财富,企业不会雇你。因此,一个国家在增长过程中,是 不是有比较好的教育体系、比较平等的教育体系,培养足够多的合格的劳动者,这是一个国家能不能跨国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前提。比如说韩国,之所以顺利地跨过 中等收入陷阱,是韩国建立起一套覆盖全民的比较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它设计了12年的高规格的义务教育。墨西哥一直没有设定足够数量的义务教育,因此他们的 劳动者素质比较低,企业不愿意雇佣,怎么办呢?他们国家的人口不是偷渡到美国就是加入黑帮,或者是非正规就业,因此形成了恶性的循环。中国是否能够跨过中 等收入陷阱,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们的劳动者是不是合格,能不能帮助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2013-06-22 17:18:06

赖德胜:

毫无疑问,中国现在必须转型,转变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图中红色 是不好的,绿色的是好的。我们长期低收入只能低消费,我们要实现转型要赶超,就要依靠投资、依靠出口。高投资必然导致环境污染、资源破坏。高出口也必然导 致中国经济受世界经济影响很大,因此这个增长不是高质量增长。那必须就要转型,转变到高收入以后高消费,以消费带动中国经济增长,这是高质量的增长。中国 人口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我们的年轻人比重或者说劳动力占总人口比重下降,老人比重增加。未来20年到2030年中国仍然能增长1.08亿人口,主要是 50岁以上的人口,50岁以下的人口是比较少,就是说年轻人越来越少。而印度20岁以后的人口或者20岁-60岁人口是不断地增加,它处于人口红利时期。 即使美国未来的人口增加60多万,是每一个年龄段的人口都在增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毫无疑问,我们的增长、我们的发展要转到依靠创新驱动的道路 上来,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如果不提高生产率就可能支付不起高工资,因此创新是重要的途径。

2013-06-22 17:22:23

赖德胜:

创新的因素很多,有人力资本、制度、文化、市场半径。这里我主要 强调人力资本,只有足够的人力资本才能达到创新,创新是人力资本的函数。中国是很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本,农民工的培训很重要的。1984年通过了中共中央经 济体制改革决定,1985年通过了科技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中有一段话“今后事情成败的重要关键在人才,要解决人才问题,就必须使教育事 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一个大发展”。

2013-06-22 17:24:36

赖德胜:

最近几十年来,我们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发展,特别是1999年扩招 以来,高等教育发生了飞跃的发展,我们每年招生规模达到700万。正是因为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使得劳动者人均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在 总就业人数中的比重从1999年的3.6%到今天的10.1%。当然各省之间差异很大、城乡差异也很大。高教育程度的劳动者对中国最近十几年的发展发挥了 重要作用。最近有很多争论说中国的创新不足,比如说“钱学森之问”,我们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人才,这隐含着现实生活中创新人才是少的。包括“李约瑟之 迷”,这不是今天的问题。据统计,宋朝以来就很少,今天生产生活中的创新都来自于其他国家。还有“费正清之惑”,费正清说:“不理解中国的商人阶级为什么 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建立起一支工业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最近30年来商人阶层已经开始崛起,如果商人阶级不是独立的阶层,根据熊彼特的理论,创新 缺少了主体。

2013-06-22 17:25:46

赖德胜:

这里有一张图,创新一个方面取决于人力资本的生产,另一方面取决 于人力资本的配置和使用。无论是人力资本的生产、配置和使用都会受政府影响。因此我们的创新源泉不足不能仅仅停留在教育上,我个人认为可能是人力资本的配 置和使用、激励的原因更重要。因此,这里提出一个概念“人力资本深化”。什么是人力资本深化?就是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要快于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政府要放 松对人力资本生产和配置的过度干预,使市场在人力资本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从而有利于优化人力资本配置和激发人力资本潜能,促进创新和经济增长。人力资 本生产还不能完全靠市场,但是人力资本配置是要靠市场;对人力资本的生产,政府要尽可能管得少一点。

2013-06-22 17:27:51

赖德胜:

这里主要谈两点。第一,继续增加人力资本供给,提高人力资本质 量。当前中国有一个大问题是大学生就业困难。中国政府把大学生就业列为头号就业问题。是不是高等教育多了?很多人说扩招导致了大学生毕业就业难。这里原因 很复杂。这里举两个例子,美国在二战以后也发生了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在1955年-1960年,每五年高等教育在校生都扩张500万,美国曾经经历过类 似中国今天所碰到的问题,有一本书《过度教育美国人》,我们过去看,不理解,现在理解了,也就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业率降低问题。第二个例子是印度,印度 独立之后高等教育发展非常快。印度的问题更严重,有经济学家写过一本书《印度失业的原因》,印度大学毕业生失业率很严重。美国和印度在发展过程中都经历过 高等教育扩招也经历过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阶段,但这两个国家今天看来,美国已经成为创新大国,这是毋庸置疑的;印度的创新虽然不能和美国相比,但是它的软件 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好的国家之一。因此有人说美国和印度的创新和它20年以前,乃至于30年前的高等教育的扩张有某种关系。高等教育扩招以后增长了大学毕业 生供给,降低了大学工资溢价,这使得更多企业雇佣更多大学毕业生,因此提高了整个研发和创新能力。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十年、二十年的消化吸收过程。

2013-06-22 17:29:11

赖德胜:

我们讨论中国大学生就业困难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现象,是问题还是 创新源泉,我们对这个事情应该有很好的判断。我个人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是要继续发展的。具一个反例,日本教育赶超的得与失(图),与印度和美国相比,它的 高等教育占比没有增加,初等和中等教育是接近美国的。日本最近20多年来经济不是特别景气,和它的高等教育发展不足是有某种关系的,当然这也是有争论的。

2013-06-22 17:31:00

赖德胜:

要完善劳动力市场,使人力资本得到更优化的配置和更有效的释放。 比如说就业结构问题。墨菲有一个研究,就是智力的配置和增长的关系,有什么结论呢?就是一个社会里对于优秀的人才配置的生产性领域还是非生产性领域,对一 个社会的科技进步和增长意义是不一样的。因为,有的模式释放的不是增长功能,当有才能的人成为企业家或者工程师的时候,他能够改进自己所从事的技术,从而 带来高的增长率或者收入。当有才能的人成为寻租者时,他们的个人报酬大部分来源于对他人的财富的再分配而不是财富的创造,结果创新超越,经济会私有经济 制。我们今天中国状态,我把他分成三个部门:一个是非增长部门,一个是政府管制的生产部门,还有就是私人性质的生产部门。今天的毕业生都想当公务员,去央 企、国企,他们不去私人部门。因此这种大学生配置显然和创新是有矛盾的。如何来改变大学毕业生这种就业结构是当务之急。这不是大学生的错,而是因为很多资 源控制在政府手里,因此要改革政府过度控制经济。

2013-06-22 17:33:58

赖德胜:

收入分配问题。美国的要素收入分配从1870年到1980年以 来,劳动份额不断地增加,资产和业主比例不断降低。而我们政府的比例越来越高,居民比例反而降低。之所以有劳动份额提高,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人力资本的提 高,如果劳动份额比例越来越低就挤占人力资本的空间。中国30多年来一个重要原因是劳动资本降低使得人力资本空间被挤掉了。我的结论是要超越所谓的中等收 入陷阱就必须提高我们的生产率,要提高生产率就必须继续扩大人力资本的供给,改进人力资本质量,特别是要改善我们的劳动市场及相关制度安排,从而使得人力 资本得到优化配置、有效激励,从而使他们的创新潜能得到释放。

谢谢大家!

2013-06-22 17:34:29

主持人 郎丽华:

下面是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副司长吴国华,他发言的题目是“产业政策与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2013-06-22 17:34:53

吴国华:

我是第七年参加这个论坛,我的感觉是越办越好。非常感谢社科院经 济所和首都经贸大学办了这样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每年发言顺序差不多,上午发言的老专家、老教授水平还是那么高。更可贵的是下午老师们的发言一年比一年好, 让我喜出望外。第一届的时候我就感觉到有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很好,但是有时候没有共同语言。上午的发言者很多参加过这个报告、那个报告、这个规划、那个规划 的撰写,都是国家决策。下午老师们讲这个模型、那个模型,好像和国外对接很多。但是今天的发言讲得很好,所以我说感觉这个论坛一年比一年办的好。这不仅对 政府决策有好处,对教学也有好处。

2013-06-22 17:35:26

吴国华:

我看到一条新闻,报道几位非洲总统到中国访问的时候或者中国领导 人到非洲访问的时候,非洲总统虚心地问,中国这么多年发展这么快,经验在哪里?我想在座的非洲学生可以回去和你们的总统说,你们就说上午老师讲到的“强政 府与中国模式”这个题目,其实很多内容就可以作为向总统的一个答卷。

我要讲的题目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型与宏观政策选择,下午第一个发言 者郎丽华老师,从“九五”开始回顾,非常难能可贵,这个回忆对我们很有启发。为什么这么多年我们的目标还没有完成?我们现在是经济增长稳步回升,结构有所 改善,但是效益还不尽理想。效益不理想和结构有关系。我有一个观点,多少年来多少个规划、多少个报告,谈结构优化的时候往往只谈产业结构、地区结构或者产 品结构。分配结构没有人谈,谈到分配要么放在宏观调控当中,要么放在改善民生当中,多少个五年规划都没有把分配结构当做经济结构的一部分看待,我认为这是 一个遗憾。

2013-06-22 17:36:24

吴国华:

厦门大学的李老师也讲到收入结构,他讲的内容验证了“拉弗曲 线”,通过降税,政府收入会越来越多,GDP会越来越大,这意味着要减少收入。改变结构一个是减税,但是减税道路是很困难的。前几年有专家和学者讨论过个 人所得税起征点是否可以再提高一点。有人提出提高到8000元,但是有关机构不同意。他说如果再提高的话,我管不了那么多人了,纳税人减少了。其实改变结 构,提高起征点是提升消费能力的重要方面。

2013-06-22 17:38:32

吴国华:

沈坤荣老师讲在收入结构或者税收无法减少的情况,现在我们的税收 是增值税为主、流转税为主。很多人不同意提高起征点,他们认为如果提高了,公民就没有纳税意识了。中国公民哪怕喝一瓶矿泉水也在纳税,因为我们的税收是流 转税,是隐性的。中央和地方是分税制,当时定下这个格局很不容易,1994年讨论的时候曾经有一点考虑,说中国不能搞诸侯经济必须集中财力办大事。所以在 财政收入无法减少的情况下,我们要把事权做好。如果把财政的钱花好了,可能我们在剩下的七年,到2020年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会非常成功。有些国家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不成功,但东亚国家成功了,为什么?因为它们用好了产业政策。所以我今天讲的主题是产业政策与财政的关系。

2013-06-22 17:40:05

吴国华:

这个问题在十年前、二十年前比较清晰。政府拿了12万亿怎么花出 去呢?搞福利是一个方面,结构调整政策,我们在区域政策上做得非常好,我们把富裕地方的钱收上来给贫穷落后的地方,这样是对的。但是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前,我们的产业政策是不可弱化的。这几年有些人通过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呼吁要弱化产业政策,按照这个道理12万亿拿到手里给贫穷的地方花就可以 了,地方的财政功能就要被削弱。有人提出一个数据,说财政转移支付有两种,一种是一般性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体现的是区域结构政策,就是“劫富济 贫”。还有一种是专项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才能真正体现产业政策。现在通过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呼吁,搞了这么多的专项转移支付,这恰恰表明了我们的产业 政策做的细。如果这个做得好,我们就可以像其他东亚国家一样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今天的会议有很多重要成果,我建议能不能把前面老师和专家们的讲话摘成纪要。

谢谢大家。

2013-06-22 17:43:22

主持人 郎丽华:

谢谢吴司长。下一位发言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晓晶教授,题目是“增速放缓时期的政策选择”。

2013-06-22 17:44:42

张晓晶:

我讲三个问题,我的题目是“经济减速时期的政策选择”。这个减速 既是指今天我们看到的经济下来了,也是指未来一段时间我们的经济的减速。跟这个相关的,我想讲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实体经济,就是经济下行到底是面临什么 情况?因为最近二季度数据出来了,无论是上面,还是企业都很紧张,二季度会怎么样?二是讲中国经济体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金融风险,如果再推一步的话就是 财政风险。三是面临这样情况,政策如何应对?

2013-06-22 17:48:16

张晓晶:

第一,经济下行。现在为什么都很紧张,一方面就是5月份的数据很 不好看。第二个原因就是在一季度的时候,整个市场的预测,包括大的专家,包括投行,好像都有一些离谱了,就是说预测了8%左右,甚至更高一些,实际只有 7.7%。这样的预测和实际不一致,政府也会说你们分析的框架是不是出了问题,他们也不太放心了。最近在从上层也好,还是包括市场也好,都流传着经济下行 会不会到一个平台上,我们可以停下来,还是会继续下滑。7.5%我们当然很高兴,7.3%甚至到7%以下怎么样?总体来说,经济态势我个人分析不是太好。 经济下行由很多因素形成的,从供给面来说,就是结构性减速,这基本已经是成定论了。第二个就是短期来说,总需求都在往下走,无论是消费也好——消费是由收 入支持的,消费怎么可能涨得很快?投资,是需要钱的,地方政府也没有钱;房地产商想投,但是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当然还有其他方面,制造业你来投资试试看, 有产能过剩的问题,还有利用率的问题,当然还包括信贷的问题。所以,这两个方面我认为都不太好。第三个就是出口。出口中间有很多的问题,大家知道1-4月 份,看起来形势很好,但是到了5月份都下来了,知道前面有一些是虚假的成份,用贸易的方式套利。现在回归正常以后,发现国际形势比大家想得可能要差一些。

2013-06-22 17:50:26

张晓晶:

我想说的是中国经济面临外部挑战比想象的要更严峻,至少是两个方 面:一是外需。发达经济体复苏得花多长时间?前一段时间,我们跟美联储理事交流,他是以前的财政部副部长,在交流过程中我问了一个问题,你觉得美国什么时 候回到一个正常的水平?他说,如果我们根据失业率来衡量,我们希望是两三年,但是实际上是三五年,也就是比较长的时间。从最近伯南克的讲话,好像是说经济 还不错,因为他是说到明年年中的时候要结束QE的做法。总体来说,发达经济体的增长态势会很好,像欧洲和日本。日本的这个情况,安倍经济学能够导致整个日 本经济增长,或者持续增长到什么程度,我们表示怀疑。从外需角度我们不能指望怎么样。

另外,在国际上因为我们总讲过去有全球化的红利,通过国际体系加 入WTO,中国大量的产品出去,创造了就业、创造了财富等等,支撑了增长。但是现在的问题,要比这个复杂得多。这样的模式正在发生变化,我们看到深度转型 期,上午刘树成教授提到是深度调整期,你也调,他也调,看谁调得快。美国一方面有第三次工业革命,再工业化,它的能源自给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支撑它自己 第三次所谓工业革命。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他要在全球范围内构建一个新的投资或者贸易的模式,我们姑且叫新的WTO,有些老外叫WTO+,和过去的WTO不 太一样的东西,这是想干什么呢?就是现在提高了门槛以后,中国想加入这个俱乐部和我们一起玩儿这个游戏的话,要像当年加入WTO一样,还要经历这么多痛 苦。

2013-06-22 17:53:24

张晓晶:

今天大家讲TPP,跨太平洋的、跨大西洋的,还有多边服务贸易的 协议,其实都是在设门槛。这个门槛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无论是技术方面的门槛,比如环保各方面的技术,还有劳工,知识产权的问题,当然更重要的,你是不是市 场经济国家,有没有补贴,有没有政府补贴,华为是民营企业,对不起,我认为你有政府支持,到不了我这儿。所以,他们可以概括为所谓国家资本主义的标签,一 贴,你就是非常危险的,就是你进入不了我的俱乐部。显然,可以提高未来的出口的一个压力,包括投资,就是资本“走出去”的压力。对外的挑战和和内部提到的 因素,我认为经济下行的风险应该还是很大的,但是会不会一直掉下去出现失速呢?比如到期一下,我个人认为这个可能性不大,但是再过三五年,什么情况就比较 难说了。最重要的就是如果要止住这样一个下滑,用什么样的措施,去刺激它还是怎么着。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进一步改革。

2013-06-22 17:56:59

[责任编辑:汤欣慧]

网友评论:

已有0条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