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正文
- 我要评论(16)
第七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国际高峰论坛
来源: 中国网 2013-06-24 08:18主持人 张连城: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早上好!第七届中国经 济增长与周期论坛现在开幕。今年论坛的主题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型与宏观政策选择”,同时本届论坛将继2011年之后第三次发布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举办 这次论坛的有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研究》杂志社、《经济学动态》杂志社、香港经济导报社、中 国经济实验研究院、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等单位。
2013-06-22 08:02:17
主持人 张连城:
下面,首先由我绍部分与会嘉宾。参加本次论坛的有:中国社科院学 部委员、全国政协委员、论坛主席刘树成研究员,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名誉院长、税务专家郝如玉教授,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 宏观经济研究院林兆木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胡乃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杨圣明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 研究所张曙光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研究员,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经济部主任吴卓瑾教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顾问、美国国会议员科技技术委员会 委员、联合国经济发展组顾问刘本傑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教授,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系高级研究学者沈坤荣教授,国务 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部主任李建伟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副司长吴国华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工商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沈越教授,北京师范 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赖德胜教授,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主任蔡志洲教授,南开大学当代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龚刚教授,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 中心主任、福建省政府顾问李文溥教授,河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王金营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倪鹏飞研究员,湖南大学经济学院陈乐一教授,山西社 科院能源所所长韩东娥教授,吉林社会科学院处长郭连强教授,人民日报理论部部委员、经济社会史主编马宏伟博士,中国经济出版社毛增余副社长,光明日报理论 部主任张雁,经济纵横杂志社主编郭连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副主编、副编审刘英,学习与探索杂志副主编房宏林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经济部主任林跃勤。
2013-06-22 08:05:13
主持人 张连城:
我介绍来自东道主的领导、专家和学者,他们是:首都经贸大学校长 王稼琼教授因病不能参加,副校长王文举教授,副校长丁立宏教授,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研究员、首席经济学家张平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 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学动态主编杨春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研究杂志编辑部主任王成教授,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科研局秘书张晓晶 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外事局局长王雷,香港经济导报社执行总编杨柏先生,副总编江凤扬先生。另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研究部门、经济机构以及东道主的各位 专家和学者。
另外,参会的还有来自首都经贸大学、中国社科院和其他高校的研究生,以及来自10多个国家的研究生留学生。我为所有女士、先生能够参加这次论坛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时间关系,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和专家,我这里就不再一一介绍了。
2013-06-22 08:05:15
主持人 张连城:
参加本次会议的新闻媒体有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社、北京电 视台、中国网、新浪网、腾讯网、搜狐网、中证网、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经济日报、新京报、经济参考、经济观察报、中国日报、每日经济新闻、京 华时报、上海证券报、香港经济日报、香港文汇报、凤凰财经、紫荆杂志社、日本经济新闻、凤凰卫视等26家新闻媒体,这次论坛网络直播的媒体是中国网和中证 网,我们对这些来参加本次论坛的新闻界的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我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院长张连城,今天第一小节的会议由我主持。
2013-06-22 08:22:00
主持人 张连城:
下面进入大会第一项议程,首先由首都经贸大学副校长王文举教授代王稼琼教授致辞。谢谢。
2013-06-22 08:23:02
王文举: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2013年第七届中国经 济增长与周期国际高峰论坛如期隆重举行,受王稼琼校长的委托,我代表首都经贸大学对这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出席论坛的各位专家、嘉宾以及新闻界 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论坛的合作单位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杂志社、经济学动态杂志社、香港经济导报社表示衷心的感谢。
论坛已经成功举办六届每届论坛高手云集,专家学者们对中国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的观点和分析不仅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也成为政府经济决策的重要参考。该论坛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持续扩大,并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学术论坛。
2013-06-22 08:32:21
王文举:
三年来,论坛发布了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使论坛的影响进一步扩 大,在全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衷心感谢各界同仁多年来对论坛的支持,也衷心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继续支持本论坛的发展,共同将论坛越办越好。首都经济贸易大 学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在座各位专家和朋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我代表学校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3-06-22 08:33:14
王文举:
当前,在中国经济正经历深度调整之际,如何继续保持增长和发展,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需要我们各界同仁深入思考。本届论坛邀请了来自国内外研究机构、国际组织、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在内的著名专家和学者,以新发 展阶段下的中国经济转型和政策为主题,进行多角度的探讨,为中国经济顺序跨入更高发展阶段贡献智力。我相信,本届论坛必将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更 加有力的正能量。
最后,祝大家在这里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预祝本届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2013-06-22 08:33:58
主持人 张连城:
谢谢王文举副校长。下面请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中国著名税务专家、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名誉院长郝如玉教授致辞。
2013-06-22 08:34:42
郝如玉:
尊敬的论坛组委会,各位学者,大家好。我很高兴见证了每一届论坛 的召开和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的发布。这些都在国内经济领域产生了越来越大、越重要的影响。从这一次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的发布开始,论坛的主题就从一个 变成了两个,一个是经济增长,一个是生活质量,这两个主题实际上就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运行的质量问题。今年的主题为中国经济发展转型与宏观政策选 择,抓住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具有很强烈的现实性。
我们注意到,每届论坛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都很有前瞻性,也很准 确,提出过很好的政策、建议。此外,与去年相比,今年的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研究又有了新的突破,对于改善中国现行城市经济、运行状况、提高经济质量有非 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我们全国人大财经委最近正在审议去年的财政决算和今年上半年财政经济的运行情况,这里我提两个问题供大家研究。
2013-06-22 08:35:28
郝如玉:
第一个问题,财政经济的选择。今年财政收入的增速放缓,有可能进 入到“十”时代,财政的增长率在前些年都是两位数,十几、二十几、三十几,我们现在进入到了十的时代了,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我觉得这是一个客观的事情。随 着我国GDP盘子越来越大,随着我国收入的盘子越来越大,它的增速不可能永远保持两位数。
其次,如果我们有过高的增长率,对于企业、对于人民的收入增长都 产生了负面的作用。那么,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我们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对收入决策的选择,一种是对支出决策的选择,无非是这样。钱不够花了,一种 是增加财政收入,比如加税,向居民个人、向企业加税,甚至征过头税。随着营改增的这种减税的逐步实行,地方税的主体税种没有了,如果要建立地方税体系,还 是一个加税的政策。这种选择我觉得是不好的,对于企业的活力,对于人民的情绪,对于社会的稳定都不利。第二种选择是多打一些赤字,满足支出的需要。随着财 政增速的减少,赤字占财政的比重如果增加很大的话,也是不符合财政规律的。第三种选择就是发债,发债危险性比较大,特别是地方的冲动,中央一块财政的管理 还是比较紧的。另一种选择是我们在支出上做文章,降低支出,收入的增速下来了,支出要控制,我觉得走这一条路是比较正确的一条路。一些不必要的支出,我们 要把它严格控制下来,比如近几年严格控制的“三公”支出、行政经费的支出。我们政府这么庞大,用的钱这么多,楼堂馆所的支出比“三公”经费还要大,我觉得 支出实际是要控制下来的,特别是行政的支出。另外是政府投资的支出,特别是投资经营性的支出,往往效益不太好,这块也应该控制下来。还有就是我们对民生支 出可持续的研究是需要注意的,前几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实际都是30年代——也就是我们近两年论坛里在研究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的时候都谈到30年代的福利政 策,经过70年以后带来财政的不堪忍受,是当时政府与人民的博弈,政府的收入和支出的规模与人民的福利要求的博弈,最后妥协,做成的这种结果。但是这个结 果是不可持续的。所以,我们现在也需要研究我们能不能可持续?因为现在做好事的人多,说可持续的人少,不敢说,一说民生问题谁也不敢说。领导说,这个是民 生问题,拨一块钱,来一块专项,这个是民生问题,给点钱,这都很容易。但是考虑可持续的情况,我们能不能持续不说70年,能不能持续50年?值得我们考 虑。这是我希望大家帮助我们想的第一个问题。
2013-06-22 08:37:13
郝如玉:
第二个问题,是我本人负责的一个问题。我在全国人大财经委是税收 立法组的负责人,我希望大家研究研究、支持支持依法治税的选择。我们知道这个税法和其他法律的调节利益关系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其他的法律一般都是通过调节 人们的经济活动来间接地调节利益关系。而税收,却是被经济利益关系直接调税,税收是从到百姓兜里直接掏钱,应该是依据法律来征税的。但是我们国家现行的情 况,税收法律的体系框架没有形成,我国现在有19个税种,只有3个税种是全国人大立的法,剩下16个都是国务院的法规和条例。也就是说,在19个税种中全 国人大审议立法的只占15%。我们最近把这些税种列了一个表统计了一下,很多人都说经济在不断地变动中,税收的税种也在不断地变化中,所以不适合全国人大 立法。但是统计了一下,在16个没有立法的,就是条例中间,有60年以上的4个,29年以上的3个,25年到28年的4个,20年到22年的3个,最短的 条例也是7年了。所以,看看这种状况,没有依法治税和依法治国,和这种要求不相符合了。全国人大的立法税收收入占的比重太低,全国人大立法的三个税,企业 所得税占18.7%,个人所得税占5.8%,车船税占0.35%,全国人大立法就是这三个法律的税种占全部收入的24.85%。
2013-06-22 08:45:05
郝如玉:
我觉得这样一种情况是需要我们尽快改变的。因为按照法律,就是说 依法治国、依法治税来说,我们的立法法里非常明确的规定,法律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来制定,这个才叫法律。这是第七条定义了法律的概 念,第八条立法法里,只能制定法律的项目一共有10项,第8项就是财政和税收的基本制度,必须是法律。第9条,授权,尚未制定法律的可授权国务院对部分事 项制定行政法规,但是要限制它的目的和范围。很多人都说条例和法规也是法律,但是我们看立法法的主旨,这几条的主流,法律是我们立法法的主流,也就是说制 定税收法律是它的主流。税收法律既涉及到人民的切身利益,也涉及到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保证。所以,我觉得我们这一块也是需要加强,希望大家能够研究,能够 呼吁。
最后,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祝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越办越好。谢谢大家。
2013-06-22 08:51:06
主持人 张连城:
郝如玉教授是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是前委员长吴邦国钦点专家,他的发言对我们今后税制改革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进入到2013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中国经济转型的迫切性凸显,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下面我们进入大会第二项,大会发言阶段。下面有请香港经济导报社执行总编杨柏先生致辞。
2013-06-22 08:53:30
杨柏:
尊敬的论坛组委会刘树成主席、各位领导、专家、新闻界的同仁,大 家早上好。非常高兴,我是第二次来参加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国际高峰论坛,再一次来到北京,见到在座国家有关部委的一些领导、众多知名的经济学家,再一次当 面听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及改革所面临的形势和趋势进行分析,我觉得不论是对我们导报自己,还是对我们的读者,都是一场非常及时、非常必 要、非常好的一个论坛。
2013-06-22 08:54:17
杨柏:
自2007年第一届论坛开始,我们经济导报就有幸成为本论坛的主 办方之一,我受我们经济导报社长的委托向代表导报向与会领导和各位专家、各位朋友表示 由衷的感谢。香港经济导报是由一批进步文化人在1947年在香港创办的一个杂志,如今已经有了66年的历史,在新中国即将诞生的前夜,在香港创办一家经济 类的杂志,用意就是要想向香港和海外读者介绍中国,向新中国介绍世界。这个杂志的办刊方针立足一个“导”字,向外推介中国,向内介绍世界。在祖国经济建设 特别是改革开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去年我们导报改成双周刊,更是秉持我们的办报传统,锁定高端的作者和读者群,深入地切进中国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 件、大问题、大趋势、大举措,尽可能展开深度地报道,得到海内外读者的好评。
2013-06-22 08:55:42
杨柏:
朋友们,当前中国又来到一个发展的关键的十字路口。大家都知 道,2013年作为一个开局之年,经济发展与改革都面临着很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的经济现在有一个说法叫稳中有进,也稳中有忧,也在稳中求变,能否 尽快实现转型,能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这是国内外大家都普遍关注的。我注意到刚才郝如玉教授介绍了中国现在财政收入有可能进入一位数增长的时代。那 么,我们的宏观经济会不会在高速发展了30多年之后出现失速的问题,我们怎么看待宏观经济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的问题,无论是我们接触到的读者,还是很多在实 际工作中的人,他们都非常关心这些问题,需要在座的专家给出研究,给出分析。
2013-06-22 08:56:14
杨柏:
各位专家,朋友们,经济学是一面面向实际的社会科学。我也注意到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型与宏观政策选择,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非常及时的主题,覆盖了读者关心的所有问题。媒体参加这个会议,我想要做的就是要 把这些精彩的分析与观点报道出来,让我们的读者分享。相信我们的大会一定会取得圆满的成功,谢谢大家。
我的发言完毕。
2013-06-22 08:57:01
主持人 张连城:
下面正式进入大会第二阶段,下面请出刘树成教授作关于本轮经济回升的几个问题的演讲。
2013-06-22 08:58:08
刘树成:
谢谢张连城主席。我们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国际高峰论坛到现在进 入了第七届,成功地举办了七届。我在这里作为主办单位之一,表示三大感谢。首先,第一大感谢,感谢其他的各主办单位,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研究中心、首都经 贸大学、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和香港经济导报。每一次开会他们都作了精心的准备、细致的安排,付出了很大的辛苦,所以使得我们 每一届会议都开得非常顺利,影响也很大,特别向各位主办单位表示感谢。
第二大感谢,感谢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包括来自中央机关的,特别 是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统计局等等中央机关的专家、学者,来自全国各个方面、各个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的国际友人 和国际的专家学者,都是我们的新老朋友,对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正是靠着这些专家学者的支持,我们这七届的论坛才能保证高质量,保证影响度。
第三大感谢,是各位媒体的著名的记者们,也包括媒体的各个版面的主任、高级记者,借助他们的帮助,使得我们的论坛越开影响越大。他们在每次的报道中,也付出了很大的辛苦。所以,向以上三个重大的方面表示感谢。时间关系,就进入我的发言。
2013-06-22 08:58:34
刘树成:
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关于本轮经济回升中的几个问题。对于这一次论 坛,按照传统,我提交了一份论文,这个论文不是我现在讲的,我提交给给文集的论文题目是“当前和未来中期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分析”。这个提交文集的论文时 效稍微长一些。当今正赶上中国经济到了6月份,出现了新情况,我今天的发言更多地针对一些最近的情况。因为刚才经济导报总编讲到,担心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 转型过程中会不会失速,这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我就当前本轮经济回升几个问题讲一些个人意见。因为作为实质性发言是第一个,所以是抛砖引玉,很可能引来 不同的观点,这是正常的,特别是当前不同观点很多,我作为个人的考察,讲几点意见。
2013-06-22 09:03:34
刘树成:
第一,本轮经济回升的特点,呈现出“弱回升”的态势。第二,经济“弱回升”的原因分析。第三,对策建议。
首先,本轮经济回升的特点,呈现弱回升的态势。2012年9月 起,我国经济运行的多项重要指标都结束了近2年多的探底下滑,开始出现企稳回升的态势。但是,进入2013年后,今年头几个月,各种经济指标却出现了两种 不同的情况。一种情况是一些经济指标在回升中又出现了轻微下落。第二种情况是一些经济指标还继续呈现回升的态势,但回升的幅度不大。具体的是哪些指标属于 第一种情况,哪些指标属于第二种情况,在这里就不展开了。
一般说来,经济回升可以有三种态势,一个是强回升,一个是适度回 升,一个是弱回升。由各种经济指标的表现来看,本轮经济回升现在呈现出了一种弱回升的特点,是前面三种态势里的第三种。在弱回升当中,经济运行的上行动力 和下行压力,这两股力量相互交织,经济运行的上行动力并不强劲,经济回升的基础或回升的趋势并不稳固。在我国建国以来经济增长与波动的前9轮回升中,大多 都是强回升。也就是说,经济在增长与波动的运行中,一旦回升,就回升得很猛烈,GDP增长率在短短一两年内就可以迅速回升到10%以上。由此,带来的是经 济大起大落的大幅度波动。而在第10轮经济回升中——从2000年开始的回升,克服了过去强回升的弊端,从2000年至2003年,经过了4年的逐步适度 的回升,经济回升起来了,从2004年到2007年又在较高位置上运行了4年,这样在第10轮经济周期中GDP增长率整个的上升过程由2000年至 2007年,一共延长到了8年。过去前9轮大约整个的上升过程也就是一两年、两三年,所以在第10轮延长了8年,8年当中分前4年、后4年,前4年还是比 较适度,后4年的增长力有一些偏高。
2013-06-22 09:05:22
刘树成:
当前以弱回升的态势,梳理了几个因素。形成当前经济弱回升的问题 很多,我想有四大因素。一是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大背景的因素。与过去不同,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与波动所面临的国内外大环境、大背景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 国际方面说,世界经济已经由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快速发展期,转变为深度转型调整期,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不断地发酵,外需低迷不振的局面仍在继续。时不 时听到美国、欧洲、日本经济有可能这个季度好一些,有一些什么回升的迹象,但是也不持久,反面的消息就又过来了,所以对我们来说,外需低迷不振的局面仍将 继续。国际经济走势也错综复杂,充满着不确定性。从国内方面看,我国经济已经由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平均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期转变为潜在经济增长率下移的增 长阶段转换期,在这种国内外经济的环境、大背景下,我国这一轮经济很难进入强回升的状态了。
2013-06-22 09:10:07
刘树成:
二是宏观调控的政策因素。宏观调控的走向和密度对于我们经济的波 动的起伏是具有直接的影响,本次宏观调控政策放松的力度并不大。由于宏观调控政策放松的力度并不大,由此使经济回升的力度也不大,这两个是直接相关的。具 体来说,一来2008年至2010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当中,为了保增长,曾经采取了大力度的宏观调控刺激政策,本次宏观调控吸取了上一次保增长时的 经验教训,没有采取大力度的刺激政策,而是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考虑稳增长、控物价、防风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制约着我们这次宏观调控放 松力度并不大。二是目前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放松的空间业有限,受到两种价格,一种是居民消费价格,一个是住房价格,受到两种价格上涨压力和制约,以及受到产 能过剩的制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压力主要来自于成本推动的影响,注入劳动成本、资源成本、环境成本、资金成本等上升的影响,至于房价近些年来就始终没有找 到一个有效解决我国房价上涨的一种可靠的办法。房价上涨的压力成为现阶段束缚我国宏观调控、束缚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卡脖子瓶颈。不突破这个瓶颈,宏 观调控政策的施展空间就受到很大的局限,不敢松,稍微一松,房价又拱上来了。
2013-06-22 09:10:44
刘树成:
三是各级领导班子换届因素。过去我们常说,每逢各级领导班子换届 之年,就有一种“换届效应”,过去讲的“换届效应”就是各地都想大干快上,都想作出政绩,从而助推经济高速增长。而2012年下半年至2013年初,这一 次大换届还没有看到原先那种助推经济高速增长的“换届效应”,时不时有一些报道,从今年初“两会”前到“两会”中间,报道有些地区、哪些省放出上万亿投资 的计划,但是只是放出一些计划,还没有看到真正的行动。过去那种“换届效应”没有了,是被克服了,还是往后推移了,尚未完全释放出来,究竟是哪一种?一种 是好的,过去那种促进经济,急速、高速增长的换届效应,现在被克服了,挺好。还有一种就是往后推移了,还没有显现出来,一下子还难以下结论。但是从这次换 届看,是规模比较大的换届,各级新领导班子,要对原领导班子的重要决策和规划进行调整,要形成新领导班子的决策和规划,这无疑需要有一个调研过程、思维过 程、酝酿过程、决策过程,最后还要融资等具体的实施过程。所以,各地方、各部门一下子难以形成向上助推经济迅速回升的力量。
2013-06-22 09:11:52
刘树成:
四是市场波动因素。在经济周期波动当中,在向上转折的时候,由低 谷向上转折,和向下转折的时候,就是由扩张的高峰往下走收缩的时候,在经济回升启动的时候和在经济扩张刹车的时候具有不对称的特点,什么叫不对称的特点, 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往往是刹车容易,启动难,而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则相反,一般是启动容易刹车难。为什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经济调整周期下刹车容 易,启动难?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自觉决策、自负盈亏。当经济波动处于低谷的阶段时,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面临着困难,其生产 经营的预期前景和固定资产投资的预期前景都不被看好,企业既面临着眼前的困难,更对市场的前景缺乏信心,市场上充斥着悲观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认为扩 大生产和扩大投资不仅无利可图,而且还要冒着各种风险,这样企业利用自有资金或者通过借贷扩大生产和支出,以及银行方面的放贷都及其谨慎,由此经济回升的 启动比较难。当经济波动处于过度扩张当中也需要刹车的时候,企业和银行唯恐刹车不及而受到损失,因此经济扩张的刹车就比较容易。
为什么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启动容易,刹车难呢?因为在计划经 济体制下,企业不是独立的生产经营主体,企业的决策是由政府确定,企业不需要自负盈亏,在经济波动当中,当经济需要启动的时候,只要政府一声令下,各地 区、各部门、各企业都会争前恐後争取资金,而不考虑资金使用的效率、效益和风险,因此经济就容易启动,而且经常是一启就是强回升。而当经济扩张需要刹车的 时候,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都不愿意立即停手,唯恐先刹车的要吃亏,这样当经济过度扩张时刹车就比较难,往往是扩张了难以为继了,才不得不进行调整。
2013-06-22 09:13:58
刘树成:
在以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主要的对策分析。前面提到,一 般说来,经济回升可有三种态势:强回升、适度回升、弱回升。目前,我国经济回升处于弱回升的态势,吸取的历史经验教训不应该再走强回升的老路,我觉得应该 通过努力使得弱回升进入适度回升的态势。因为在弱回升的态势下,宏观经济环境不稳定,特别是三大收入的增长受到了影响,一是企业利润售出,二是国家财政收 入,三是居民收入。特别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就是微观主体的活动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再加之市场前景不看好,市场情绪不乐观,这些情况是不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不利于调整经济结构,也不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从企业利润的收入的增速来看,2012年全年是5.3%,特别是去年1-9月企业利润增长 是负收入,跑输了GDP,去年全国GDP是7.8%,2013年第一季度是6.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2013年第一季度6.7%,跑输了 GDP。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的实际增速,2013年第一季度9.3%,比去年同期12.7%下降了3.4个百分点。这三大收入的急速下落,刚才郝如玉主 任讲到了,财政收入由过去两位数增长的时代进入了目前一位数增长时代。总体来看这应该是一个好事,但是给财政的收入和支出提出了新的更艰巨的任务。
2013-06-22 09:14:36
刘树成:
从目前弱回升的态势下,三大收入就都吃不住劲了,这种状况能不能 持续?能持续多久?就是能不能把这个态势很快适应过来,恐怕一下子还不太好适应。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努力,进入适度回升的态势。所谓适度回升态势,如果说 具体一些,比如我们在改革开放30年来,平均经济增速在10%,实际不是一个以10%的直线运动的,有时候高峰上到15%,14%,低谷落到3%、4%, 或者落到6%,季度也有7%、6%。现在潜在经济增长率要回落到7%-8%,一下子从平均10%回落到7%,中间还有8%、8.5%、9%,我们可不可以 努力回到这个区间,中间还要有一个空间,能不能争取在一个中期内出现这样一个阶段。一是要抓改革,使得微观搞活,二是抓转方式、调结构,着力扩大消费,以 及扩大有助于消费能力的投资,如果说“铁公基”三个方面很重要,当然还有更重要的就是有助于提高消费能力的投资,重点是医疗、教育、住房,这也是群众多年 反映的“三难”、“三贵”,这三座大山的解决也需要直接扩大消费,也需要提高消费能力的投资。三是对于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来说,我个人觉得还是有一定的放 松空间,特别是当前物价涨幅开始出现比较地的态势,良好的宏观调控空间应该加以利用,不应该把它放弃,总之要通过各方面合力形成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使市 场情绪恢复起来、使市场预期恢复起来、使市场信息恢复起来、使整个经济的发展活跃起来。就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2013-06-22 09:15:59
主持人 张连城:
刘树成研究员的讲演正临中国经济目前呈现弱回升的态势,并且未来潜在的增长率还较高。我想,只要是回升,不管有多弱,中国的经济增长就有希望,企业的生存发展就有希望,在座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还有我们子女的就业就有希望,谢谢刘教授给了我们这种希望。
下面,请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林兆木作对经济周期的再认识的讲演。
2013-06-22 09:16:43
林兆木:
各位嘉宾、各位专家,大家好。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自2007 年举办以来,今年已经是第七届。回过头看,每届年会都围绕增长与周期这个论坛的主题,又结合当年的一个重点问题进行,这样的设计不仅使论坛始终保持一个中 心的议题,保持连续性,而且从经济周期的规律来研究当前的经济问题,可以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进程来观察和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 这样使得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具有前瞻性,所提的对策建议具有战略性。
2013-06-22 09:18:31
林兆木:
第一,我国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符合经济规律。2012年,中国 GDP比上一年增长7.8%,是近13年最慢的一年,在2012年第三季度降到7.4%的低点以后,第四季度回升到7.9%,国外的媒体和市场普遍希望中 国经济今年继续回升,拉动全球经济增长。今年4月份,公布了今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步增长7.7%,低于市场预期,也是自2012年第二季度开始,连续四 个季度速度低于8%。这就再一次引起了国内外议论的关注,MF和OECD国际机构先后调低了中国经济今明两年增长预期。国外一些评论,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 表示担忧,但是也有不少评论,认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一件好事。比如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在他的文章当中认为,中国经济速度增速放缓反映出全球 最富有活力的经济体正在进行长久以来人们所期待的结构转型;俄罗斯媒体评论认为,增速放缓并不能说明中国经济遭遇了严重问题,相反完全有理由认为它正步入 有别于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的新的发展阶段;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认为,预计中国经济仍将增长7.5%,比全球五大经济体中其他经济体都要快得多,因为中 国现在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样的增速仍意味着增添巨大的产能和需求。事实上,中国将迎来一段增长较慢的时期,是可喜的消息,无论是对中国本身,还是对全 球经济都是如此。我认为,上面这些评论是客观和中肯的。
2013-06-22 09:19:34
林兆木:
事实上,任何国家经济增长都不可能是直线上升的。我国改革开放以 来,从1979年到2012年GDP累计增长23.3倍,平均年增长9.8%,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即便是如此,在这34年中间,中国经济由于外部 冲击和内部调整等原因,也同样经历过几次不同程度的升降起落,年均增长率并不是每年保持均速的增长率。我在论文当中写了几个周期的升降情况,在这儿就不再 说了。历史事实可以证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同样存在着周期性的波动,只是这个波动跟改革开放前的波动具有周期较长、扩展期长达七八年,下降期 较短,没有负增长这样一些特点。
2013-06-22 09:21:08
林兆木:
2009年6月我在提交给第三届论坛,就是我们这个论坛的论文, 在《危机对我国中长期增长格局的影响》这篇论文当中,我当时提出研究GDP潜在增长率,除了要考虑新增劳动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这两个基本要素,就是潜在增 长率是从供给面决定的,这两个是基本的要素。但从中国的情况来看,还要考虑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的容量以及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我这篇论文提出,随着能源、资 源、土地、环境以及资金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上升,依靠低要素成本、低资源成本、低环境成本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不可能再持续下去, 必然导致经济由扩张转为收缩的周期性调整,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过后,实际连续五年还没有过来,我国经济增长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像前些年那样,主要依靠出口和 投资带动,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不仅在危机中改变,而且在危机后也不可能恢复。我在那篇发言中指出GDP增长率和GDP增长速度的密切关系,GDP总量越 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含的绝对量就越多,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越来越大,GDP潜在增长率逐步下降是正常的,符合经济规律。综合这些因素,我国今后中长期 GDP潜在增长率为7%到8%的判断比较符合实际。
2013-06-22 09:23:10
林兆木:
总之,至关重要的是在适当建立增长率的同时,通过调整优化结构, 提高每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的就业容量、科技含量和投入产出效益,并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的损害成本,这正是我国应对危机带来的经济增长重大变化的出路所在。现 在回头来看,四年前的这些判断,应该说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对于分析当前正在经历的这次增速的放缓,也是有现实的针对性。这是我讲的第一点。
2013-06-22 09:24:40
林兆木:
第二,经济周期规律和历史经验的启示。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历 了三次比较大的起落,我要讲六点。一是防止经济大起大落,首先要防止大起。改革开放以来三次大起都带来通货膨胀、资产泡沫、结构失衡等严重问题,第一次是 在1984年增速冲到15.3%的峰顶,造成投资信贷增长过快,结构失调,通胀率上升,最终导致1989年到1990年的大落,速度降到了10.2%和 10.1%。第二次1992年再一次加快速度冲到了14.1%,紧接着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CPI涨到了20%以上,被迫进行多年的治理通货膨胀。第三 次是在2003年到2005年,连续三年10%高增长之后,2006年和2007年再一次冲到了13.3%和14.6%的峰顶。这次冲刺同样付出了很大的 代价,货币信贷过量投放,引起物价上涨和资产泡沫,以及结构失衡,还有就是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恶化等问题。
2013-06-22 09:25:31
林兆木:
历史经验一再证明,经济大起之后必有大落,经济的振荡造成了资源 大量的浪费和损失,一年或者几年的过高速度的增长,带来了经济和资源环境的代价,往往是多少年也难以解决和弥补的。因此,当经济处于周期上升阶段的时候, 不应当急功近利,人为推高速度。明智之举就是应当采取措施削峰。1996年刘国光和刘树勤同志在人民日报发表一篇文章提出这个观点,在高涨的时候应该削 峰,我觉得这样一个论断很正确,就是说应该减缓上升的速度,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到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上来。二是防止大落,应该把着力点放在深 化改革、调整优化结构上。经济增长冲到峰顶以后,由于通货膨胀和结构性矛盾的影响,随之而来的经济调整和增速放缓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个时候,由于刚刚经 历了高速增长,各方面对经济的预期仍然是看涨,因为往往下不了决心进行调整和减速。
2013-06-22 09:28:39
林兆木:
我举两个例子,一是1984年高速增长,为了解决1984年高速 增长带来的信贷过量投放等问题,中央在1985年连续召开了4次会议,因为认识不统一,1986年经济稍微有点着陆,1987年和1989年又加快到 11.5%和11.3%,终于被迫在1989年和1990年进行力度大的调整。又如前些年,在经历六年10%以上的高速增长,其中2007年上冲到 14.6%以后,又遭遇到国际经济危机的猛烈的冲击。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国经济进行一次大的调整,并且速度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但是当时各方面追求高速度 的惯性仍然很强,对经济刺激政策的期望值过高,导致财政货币政策双放松,货币投放过量。这就使得2009年虽然保持了3%的增速,但是在2010年、 2011年又反弹到10.2%和9.6%,这就给人们一种印象,好像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仍然在10%左右。其实,这并不是客观的周期规律和客观的潜在增长 率使它这样子,而主要是财政货币政策作用和政府投资主导的结果,为了获得超过7%和8%两三个百分点的增长,不仅成本高、代价大,加剧了结构的矛盾和资源 环境等问题,而且是不可持续的。随着政策刺激力度的减弱,速度还是要掉下来。
2013-06-22 09:28:40
林兆木:
我这儿做了一个历史的比较,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虽然 也是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但是货币政策并没有扩张,而且当时的国家资金都投向了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用于扩大制造业的产能,相反通过改革和调整,压缩了 过剩的产能,改善了结构,与此同时,通过债转股等措施剥离银行不良资产,减轻企业债务负担,为企业脱困和放缓金融风险创造了条件。历史经验说明,当经济下 行不可避免的时候,应当利用需求增长减缓、市场竞争激烈这样一种压力加大结构改革和推动的力度,推动企业和整个经济转型升级,为防止经济速度过度下滑而采 取的经济刺激政策,应当适时、适度,避免违反经济规律而人为推高速度。三是保持投资适度规模和加强农业,防止经济周期大幅波动的两个重点。四是扩大消费需 求和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强经济发展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以及防止经济周期大幅度波动的重要基础。五是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在市场经济底下, 为了防止经济周期大幅波动,必须防止由各个局部推动发展而导致全局性的结构严重失衡和系统性财政金融风险。必须防止由于政府换届周期所产生的只顾短期政 绩,而透支未来发展条件的做法。六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也是防止周期性大幅波动的重要条件。应该深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经济周期成因和影响的认 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主权债务危机以来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长远,其中一点就是深化了全球化条件下经济周期成因和影响的认识。从国内来看,危机的 冲击和应对危机的经验教训,深化了我们在新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进入新阶段这样一种背景下,经济周期的复杂性的认识。
2013-06-22 09:30:24
林兆木:
所以我认为连续五年来新的实践和新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进一步深 化对经济周期成因和影响以及对策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从一般的理论来说,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周期的成因从过去来说,主要是三点:一是机器大工业是经济周期 的物质基础,机器大工业和深化大生产使生产规模具有巨大的突然的跳跃性的膨胀率和收缩率,使得整个经济社会活动产生扩张与收缩互相交替的周期性的运动。二 是市场经济是经济周期的体制原因。三是资本主义的占有和分配制度是经济周期的制度根源。我就不再分析了。
2013-06-22 09:32:02
林兆木:
上面这三个原因,主要是从分析传统形态的经济周期得出的,对分析 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周期虽然还是适用的,但又是不够的。我认为有三个原因对当代经济周期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经济全球化使各个国家的经济联系和互相依存 不断加深,对经济周期有深刻的影响。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制造业持续大规模地向国外转移,伴随着这种转移的是跨国公司主导的跨国贸易和投资的迅 猛发展。从那个时候以来,国际价格的变动、跨国投资、国际金融流动、国际资源的转移等都越来越成为各个国家经济周期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的经济 发生周期性波动,都会透过贸易和资金的两手关系影响到别的国家和别的地区,而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发生的波动,也不再局限于以单行道的方式影响到别国, 而是会反过来使自己受惠或者受害。特别是近几十年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在过度转移,实体经济有一些空心化,这就导致了大量的资金进入了虚拟经济,投资套利,使 得资产泡沫持续积累。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就引起全球性的经济衰退。
2013-06-22 09:33:30
林兆木:
这个时候,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溢出效益也就转变为负面的溢出效应。 二是虚拟经济高度发展对经济周期的上下波动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近二三十年来,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品超常规发展,吸引大量资金进入虚拟经济的领域,本来 以对冲和规避风险为目的的金融衍生品由于它本身的复杂性和难以监管,结果走向了反面,成为诱发金融危机和金融衰退的导火线。从亚洲金融危机和这一次国际金 融危机都会看出,由于虚拟经济出了问题,而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冲击力、破坏力远远大于实体经济出现的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三是发达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失误加大 了全球经济波动的幅度大大加剧,本来以熨平周期为目的宏观经济政策也走向了反面,成了引发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重要杠杆。比如这次美国次债危机,就是因为 美国货币当局在2001年经济衰退以后,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将两波基金利率同2000年的6.5%的高点连续13次下调到2003年6月到2004年6月 间的1%,这就使得美国金融机构杠杆率大幅提高,使得金融机构、企业、政府、居民的债务大量上升。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也是由于财政政策的失误,长期寅吃卯 粮,债台高筑所致。自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美国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复苏又故伎重演,实施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地购买了美国国债,增加基础货币 的供给,造成了多方面的不良后果。
2013-06-22 09:35:20
林兆木:
我在论文当中,又列了好几个表,2008年到2012年,发达国 家的债务占GDP的增长,已经上升了110%。这是根据MF的数字。还有一个就是导致全球金融体系的流动性的不断积累。根据MF对1929年以来全球14 轮经济周期的研究,2008年以来这一轮周期全球经济复苏是最为缓慢的,但信贷的反弹是最快的。全球流动性导致大量套利投资资本,在全球各地乱窜,刺激全 球股市和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增加实体经济的成本,特别是对新型经济体带来资产泡沫的溢出风险。一旦流动性最终被迫收回,又将对金融和经济 的影响造成冲击,很可能成为下一轮经济衰退的重要原因。我在论文里列了几个表,从这些表里可以看出,2008年到2012年,一方面发达国家经济持续低 迷,比如美国根据五年的增长,根据MF公布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价格计算,美国这五年GDP累计净增长3.66%,但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和基础货币的供 应链增长了2.2倍;日本经济五年累计是负增长1.26%,而日本银行负债表和基础货币五年增长40%以上;欧元区的经济同样持续低迷,但是欧洲央行资产 负债表和基础货币的规模也将近增长1倍。央行的基础货币是高能量的货币,央行放出的基础货币会在商业银行产生数倍的乘数效应,引起信贷大规模的扩张。实际 上从对比上来看,发达国家这5年的银行信贷和M2供应量增长率比央行的负债规模比央行的资产负债规模和基础货币的增长率低的多。
2013-06-22 09:36:46
林兆木:
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危机以前,杠杆率过高, 危机发生以后,资金链条断裂,继续央行救助才能免予破产,所以央行放出的基础货币是被用于填补来的窟窿;二是危机发生以后,发达国家经济低迷投资热点少, 商业银行贷款行为很谨慎,有一个反差。但是,不是发达国家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和基础货币前所未有的扩张并不存在风险,央行放出去的高能量的基础货币,实际已 经存在于金融体系当中,一旦经济回暖,仍然会产生乘数效应,成为巨大的信贷资金流,既可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可能成为脱缰之马,再一次冲击世界经济。 获得1974年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在论文当中曾经论证了美国政府在1927年到1929年,当时是担心景气趋缓,为了延长繁荣期使用了货币扩张 政策,他在文章里面用了货币扩张政策的词儿,虽然繁荣了延长了两年。但当后来美国政府无法再使用经济政策来维持消费和生产的扩张的时候,将本来相对滞缓而 平缓的不景气最终演变成历史上很难忘怀的大萧条,他认为信贷突然注入经济体系,会改变商品的相对价格,由此产生无法维持的过度投资。为什么?因为资源会被 误引到本来不会被引进的领域,而信贷增加刺激投资是不可持续的,当这种投资无法持续的时候,就会导致经济的大幅波动。他的观点是反对凯恩斯的观点,凯恩斯 不能说完全不对,但是我看存在着过度使用凯恩斯主义这样一种实践。
2013-06-22 09:38:20
林兆木:
我认为不幸的是,哈利克早已经指出的货币扩张政策的弊端,近些年 一再重复出现。近几年发达国家在实行超低利率的同时,推出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政策。比如对发达国家经济和全球经济会产生什么危害,不清楚;对新兴和发展中 经济体产生怎样的溢出效应和产生怎样的冲击,不清楚;今后怎么退出,退出收场以后产生什么冲击,还是不清楚。上个礼拜三前三天,伯南克说了一下可能要减缓 量化宽松政策,马上引起金价大幅下跌,亚洲股市猛跌,欧洲股市上升。这就说明这种政策后果是很难预料的。在上述发达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实际经济走势大背景 下,我们不仅要要关注短期问题,研究对我国外资外贸经济增长的影响,而且应该研究对我国中长期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尤其是防范国际虚拟经济投机资本的 冲击,保持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拥有足够的回旋的余地,以免发生财政和金融的系统性风险。
2013-06-22 09:41:11
主持人 张连城:
林兆木研究员认为,潜在增长率逐步下降是正常的,但在适度降低增长率的同时,应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应,要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回落的时候,应当深化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他的发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央政府对当前经济的看法。谢谢林兆木研究员的发言。
2013-06-22 09:42:32
主持人 张连城:
下面,我们有请世界银行经济部主任、首席经济学家吴卓瑾教授作“经济结构调整与城市化”的发言。吴主任为本次论坛昨天特意从华盛顿赶过来,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她对我们论坛的支持表示感谢。
2013-06-22 09:51:48
吴卓瑾:
非常感谢主办方的邀请,我可以向各位专家学习。很惭愧来到中国快一年了,可是我的华文的水平实在很差,所以很抱歉,我觉得还是让我用英文来说比较方便。
因为克强总理和世界银行主席之前开过一个会议,要求一起做城市化 研究,这个研究是从去年12月份开始的,我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想法以及我们对全球的城市化研究所取得的一些成果,我愿意与大家分享一下。首先说一下演 讲的主要内容,先快速看一下中国城市化进程在过去的30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什么成绩。另外要讲一下中国城市化怎么走,还有就是我们的愿景。当然,我们在谈 到如何实现理想的话,就必须应对现在的挑战,我会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同时我们还会谈谈最重要的目标在哪里。
2013-06-22 10:00:00
吴卓瑾:
首先,在三个领域当中,我们已经看到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包括文 化、工业、产业各个方面的变化,在社会领域方面的变化也非常大。在环境方面,我们看到中国也作了很大努力来治理污染。当然,我们知道,在工业化的初期又出 现了很多的环保方面的问题,但是中国政府现在正在下大力气来解决这些环境方面的问题。这都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情况。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取得了 巨大的经济成就,大家可以看到,城镇化的过程中,经济的增长同时伴有比如经济的改革,也包括农业、工业等各方面的巨大增长,我们可以看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 机会,包括一产、二产、三产都有大的增长。
2013-06-22 10:03:11
吴卓瑾:
我们站在这样一个关口上,如果再看接下来的30年的话,为什么我 们希望能够从城镇化当中得到什么,我们要想想有这么几个目标。第一,城镇化应该提升经济的效率或者质量。这张图谈的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效率,以及人均 GDP的增长等等。我们在过去30年取得的成就,城镇化的增长非常快。与此同时,伴有的就是经济巨大的增长以及工农业各方面的发展。接下来30年当中,我 们需要进一步提升经济的效率,把中国推到高收入国家,同时增加经济和服务产业的比例和作用,这是接下来30年来非常重要的目标。
2013-06-22 10:06:03
吴卓瑾:
我们看看基尼系数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和其他很多的国家都一样,在 过去200多年当中,我们也看到在城镇化以及发展的最初阶段,都有一些不平等的现象。长期来看,在发展到中期的时候,就需要花大力量来弥合这种差距,使人 与人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差距都缩小。这就是我们说中等收入国家和中等发展阶段所遇到的情况和挑战。我想中国有这样的情况,有这样的不平等、不公平的现象,也 是有差距存在的。
在中国,有一点是非常独特的,就是户口制度,户口制度实际使外来 民工很难融入到城市当中。因此在接下来30年当中,我们真诚地希望不仅仅在经济的质量、经济的效率方面提高,把中国推入到高收入国家当中,我们有非常强大 和坚定的社会的融合、社会的包容的计划,就能够弥合很多的问题,解决很多问题。同时,增强了人口流动性,这是我们第二个目标。
2013-06-22 10:08:19
吴卓瑾:
第三个目标,我们认为城镇化是必须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发生的,就是 在环境可持续下进行。因此,城镇化率在中国来讲,要尽量减少对于环境、资源的影响,我想别的国家也经历过。比如一些环境问题、国家的资源,可能在发展过程 当中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和能源,但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我们在将来的几十年当中,能够使我们的经济和社会保持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解决这些资源 和环境的问题,加以保护和加以节约。以上是我说的三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2013-06-22 10:12:25
吴卓瑾:
以上说的这三个目标,实际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城镇化的策略来说, 包括任何的城镇化发展策略,首先都必须是提升经济发展的效率,都必须加强社会的包含性。以上三点是中国城镇化发展当中最重要的三个目标。我们也有相关的数 据和资料,我们看到,就经济方面来讲,在推动效率方面做得非常好。我们的资源在沿海地区可以很好地接近市场,这个市场也加强了国际市场的连接性。我们现在 应该做得更多,在这个基础之上,进一步往前走。实际我们已经达到调整经济结构的第一步目标,我们初步的效果已经实现,我们应该把服务型经济的比例加大,同 时要加强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像德国一样,这样的话,才能够使人们特别是农业人口,让他们更好地加速融入到城镇化过程当中来,这样才能够为中国将 来进入高收入国家奠定基础。在这个环节当中,必须加强和非常重视服务等第三产业的作用。我们应该尽量弥合差距,比如户口政策所造成的。
2013-06-22 10:13:49
吴卓瑾:
最后一点,如何使城镇化越来越高效,越来越能够有较多的包容性和 可持续性,就会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对资源的浪费。加强对这些资源的保护,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服务产业的发展,加强社会的包容性。中国已经成功解 决了贫困的问题,也非常有效地消除了贫困。中国中产阶级的发展和壮大非常快,比如人均4000、5000美元,12%的人口按照标准已经是中产阶级。对于 日本和韩国来说,在这样的发展阶段的时候,他们实际是已经达到了40%-50%的中产阶级的人口。城镇化在过去的30年当中,实际消除了大量的贫困,这是 中国取得的巨大的成就,消除贫困。但是我们还要进一步往前推进,要使城镇化创造更壮大的中产阶级,这样的话,才能看到城镇化效果的加强。
2013-06-22 10:20:16
吴卓瑾:
最后,环境的可持续性的目标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过去30年中,中 国有很多的产业是从OECG国家转过来的,中国实际在低附加值生产过程中产生了污染,当然这些产业的发展也对中国有帮助,帮助中国进入到了世界工厂当中, 也使我们的生产变得更加成熟。但是现在,我们也要在接下来的30年当中,不仅仅要使生产方式更加绿色,还应该使得消费的行为更加的绿色,这就意味着我们每 天的生活当中,无论是出行、交通,还是如何使用水、资源这方面,甚至包括价格,包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须更加的绿色。德国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德国 的消费也是绿色的。
2013-06-22 10:25:20
吴卓瑾:
我们的挑战是什么?第一个挑战,城镇化比例和速度,包括土地开发 的规模,在过去20年、30年当中,我们在土地资源方面的扩张非常快,接下来要记住城镇化不一定非得密集的土地资源。比如纽约的GDP在过去这些年当中是 增长了很多倍,但是土地利用并没有太大的增长。所以对于土地的开发可能太快。城镇化是和户口制度相关的,(指示图表)下面是城镇地区就业在过去30年当中 的变化,红色线是家庭城镇化,就是说有多少家庭是城镇户口,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差距,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于我们造成社会不公平性、社会紧张性的重要的原 因之一。我们知道,中国的愿望是要创造大量的中产阶级,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的办法是什么呢?一个非常重要的解决办法,就是要重新调整、重新平衡政策的结 构,包括像行政政策以及市场体制的平衡。我们知道政策的组合在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必要的,一方面要有行政,另外一方面要有市场的,要有市场和行政两个 方面的吻合,才是一个比较健康的政策的组合。这个政策的组合,在中国来说,我们看到当经济发展处于比较基础的时候,比如30年前计划经济,计划的策略起到 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现在中国的经济已经非常的复杂和精细化了。因此,我们的市场实际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市场做起来也不容易,也做 得比较好。为了我们能够满足刚才谈到的经济、社会、环境这三个方面目标,我们必须要重新调整政策的组合,一方面是市场,一方面是行政。因为这些只是工具, 调整是手段。
2013-06-22 10:30:20
吴卓瑾:
今天早上很多专家谈到政府财政的改革,是接下来改革的重点,有助 于推动增长。另外,在非常重要的城镇化过程当中,效率更高,更有包容性,更环保。因为公共财政必须要考虑的是哪一级政府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比如是中央政府 的职责、是地方政府的工作,这需要我们考证,在提供公共服务的时候,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明确职责。在明确职责和工作当中,我们必须要在不同级别的各级政 府之间进行调整,也就是说各级政府要明确他们各自的职责,比如完成某一样工作和某一样任务或者职责的话,他们都需要资源,所以不同级别的政府会有不同职责 和工作。另外,我们看到现在地方政府在提供服务方面有很多责任,但是有些情况下没有太多的空间,所以接下来的一个重要点,就是劳动力市场。
2013-06-22 10:37:07
[责任编辑:汤欣慧]
- 上一篇: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
- 下一篇:习近平同神十航天员通话
【相关链接】关于 中国经济 高峰 周期 增长 国际 论坛 第七 的新闻
- 一季度广东经济平稳开局 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 (2018-04-27)
- 三大上市险企首季净利高增长 (2018-04-27)
- 亚行副行长:到2050年90%城镇增长将出现在亚洲非洲 (2018-04-27)
- 中国平安一季度归母净利润稳健增长11.5%,派发30周年特别股息 (2018-04-27)
- 商务部:61国正式确认参展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2018-04-27)
- 财政部:一季度国企利润总额7110.4亿 同比增长16.7% (2018-04-26)
- 去年厦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6% 新增就业18.64万人 (2018-04-26)
- 70只保本基金今年到期 迎转型清盘高峰 (2018-04-24)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