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第三只眼 > 新闻发布会 > 正文

第五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6)

来源: 中国网  2011-06-13 15:59

第五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定于2011年6月11日上午8时在北京会议中心8号楼三层多功能厅召开。论坛主题为“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可持续繁荣”。会议邀请国内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政府部门以及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和国外高校的著名专家和学者与会,并将首次发布“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统计报告”。

 

2011-06-11 14:39:47

主持人:

感谢张曙光老师,他从保障性住房的角度提出了一个深刻而尖锐的问题,在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方面政府应该做些什么,应该怎样有所为、有所不为。

今天论坛有两个主题,一个主题是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可持续繁荣,第二个主题是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发布,上午我们完成了一个主题。下面是主题发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经济增长理论室副研究员袁富华教授,他发言的题目是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潜在经济增长与路径转换展望。

2011-06-11 14:40:38

袁富华:

各位老师,下午好!这次我主要是把课题组前期做的研究向大家汇报 一下,上午以及刚才几位老前辈的发言都很精彩,说的都是短期的问题,下面我说说中国的长期问题如何细节。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潜在经济增长与路径转换展望,我 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汇报一下结果,面向未来的中国潜在增长率估计;第二部分是中国长期增长路径转换问题;第三部分是一个推论,中国长期增长机制。

2011-06-11 14:47:25

袁富华:

一,中国长期增长率。我们对此进行了归纳,中国长期增长方程结 构:要素弹性逆转问题。什么叫做要素弹性逆转呢?我们归纳了一个命题,中国或发展中国家长期增长过程中,随着产出中要素份额的变化,产出/资本弹性(α) 降低,产出/劳动弹性(1-α)升高的变化。要素逆转发生的原因是中国或者是发展中国家在长期增长中由于增长目标的变化,包括民生的改善,劳动要素报酬的 增加。

我们看这个图,这是中国过去以及未来增长曲线图,中国经济发展不 同阶段要素弹性的对比,红色的曲线是我们的长期增长率曲线,沿着这条曲线,我们的经济发展阶段经历了工业化阶段、城市化发展加速阶段以及到城市化成熟阶段 的过渡。到工业化阶段,由于增长动力主要是来源于要素驱动,主要是资本驱动。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劳动份额比较低,产出的劳动弹性,我们经验估计是小于 0.4%。沿着工业化进一步发展,到城市化发展阶段,也就是说城市化加速阶段、成熟化阶段,随着增长目标的转换,产出的劳动弹性会逐渐增大,由目前的 0.4增长到0.5、0.6、0.7。为了支持这个规律,有一些统计的数据。统计规律产出的劳动弹性,经济学家为什么倾向于采用某些弹性,美国经济学家在 进行劳动估算的时候,倾向于0.7。欧洲的是0.6%。中国的是0.4。下面这张表可以提供直观的数据支撑,中国是1978年到目前劳动份额比较稳定,根 据张车伟先生的估计,是在0.4左右,这就是我们的陈述的理由。美国大概是在1860—1920年,英国是1850—1924年,日本是1900— 1960年。美国一直比较稳定,维持在0.7-0.8,英国是维持在0.6-0.7,日本在0.7左右,加拿大趋势比较明显,它的劳动弹性是不断往上上升 的,从目前的0.5左右上升到0.7左右。

2011-06-11 14:47:45

袁富华:

未来中国生产方程的参数变化问题,要素分配比例变化牵引要素弹性 沿着长期增长曲线滑动。红线指的中国长期增长率曲线,沿着这个红线中国经历了工业化过程,到目前的城市化加速以及到城市化成熟。在这个过程当中,增长的福 利函数会发生变化,目标函数会发生变化,随着对民生的重视,劳动报酬会增加,产出的劳动弹性由目前的0.4会逆转,会提高,由目前经验的0.4回到预期的 大于0.4,这是我们最重要的一个结论。

中国长期增长的另一关键问题是后危机时代再平衡非常重要的一个方 面,关于减排问题。大家都很熟悉减排目标,为了促进增长方式转型,国家制定的目标是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0%—45%的目标。这 个图是单位GDP能源消耗、碳排的国际对比,粗黑线表示中国目前单位GDP能源消耗状况。这个线是世界平均水平,如果按照目前的减排目标严格实施下去,十 年之后,我们的预期是中国单独GDP能耗大概接近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这个压力是相当大的。

2011-06-11 14:53:39

袁富华:

综合我们的方程结构、参数结构、减排目标以及其他的因素分析,我 们看中国的长期增长的基本情景(图),这一列是潜在的劳动供给,这一列是单位GDP碳排,我们自己预测此后的十年。然后我们接着看最后一排是潜在的技术增 长速度。沿着这个增长曲线,潜在的资本增长在未来五年比较高,以后会逐渐减速。潜在的劳动供给会出现拐点,潜在的技术进步会呈现曲线的增长。我们做一个基 准预测,趋势预测是未来五年中国的潜在增长率比较高,大概在8.5%—9.5%左右,未来的十年平均是8%—9%,未来20年,以后的10年的速度比较低 一些大概在7%左右。

我们再看情景分析,我们为什么对资本增长、劳动力供给增长、技术 进步增长进行情景设置呢?这就是现在所讲的,中国长期的增长路径问题。中国长期增长中资本积累问题。我们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我们总 结出了第二个规律,就是投资“依趋势增长和拐点”命题。这正好为上午老前辈提到的短期经济波动投资是高是低提出了一个理论依据。从长期趋势来看,投资,或 者是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出现这样的一种状况,城市化加速时期的对数线性增长与城市成熟时期的下降。发生的原因是投资依趋势增长和拐点之所以发生,是因为 城市化加速时期,资本深化及由此导致的生产率提高的内在要求。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这个规律。

2011-06-11 14:53:49

袁富华:

下面用一些图表进行印证,中国长期资本投入增长率,我们先看第一 个图表,这个图表表示的是1820—1992年的发达资本主义增长历史,上升的蓝色区域是发生在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加速时期的投资增长状况。所 谓城市化加速定义的是30%—70%的区间。过了70%,我们就认为城市化加速完成了,城市化成熟了。在这阶段出现了投资加速上升,此后出现拐点。

我们看第二个图,在城市化加速过程中,由于投资出现了已需的增长 和拐点,就导致了劳动生产率出现了依趋势增长和拐点这样的状况。把这个图放大,我们看看典型的案例日本。日本在1955—1998年,日本这40多年的增 长历史。我们看典型的投资依趋势增长和拐点,这个表是分阶段日本投资增长速度,从1953—1970年,战后日本投资加速,全社会的固定资本形成增长率接 近15%,相应的明年投资和政府公共投资都以14%到15%的速度增长。但是,过了1970年以后,日本的快速成长一完成,投资出现了拐点。1971到目 前为止,投资的增长率不到4%。这就是日本的一个典型例证,投资依趋势增长和拐点在城市化加速时期的规律。

我把那个表做到这个图上,呈现出这样的状况,蓝色区域是城市化加速时期,这个是投资的限性趋势非常明显,拐点非常明显。

2011-06-11 14:54:01

袁富华:

我们再看看这张图,不但投资出现了依趋势增长和拐点的问题,而且投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蓝区是城市化加速期,这个虚线是住宅投资比例,会出现比较高位,城市化结束之后急剧下降。企业设备投资者在完成城市化加速之后会继续升高。

我们看看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投资依趋势增长的问题,拐点可以 预期,但是没有出现,因此我们叫中国投资的依趋势增长。这个图标的是中国全社会固定资本形成趋势,1978—2009年这些年之间的情况,平均年增长率是 11%。其中蓝区标的是中国1994年以来,中国进入城市化加速时期以来非常明显的依趋势增长的问题。

中国投资结构问题,我们看这个是代表着中国资本“失意化”一个非 常重要的两个指标,一个建筑工程投资,一个是设备工具戏剧购置投资,都是依趋势增长非常明显。蓝区是进入城市化加速期。投资比例的变化,包括制造业,这个 黑线表示制造业,红实线表示服务业,红虚线表示房地产业。在新增投资里制造业的比例出现了下降,服务业出现了上升,上升的主要原因在1998年以来是由房 地产增加。这个图和发达国家对比,在发生投资依趋势增长和拐点之中,城市化率达到70%,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会占到70%甚至更高,这是国际经验。

2011-06-11 15:09:18

袁富华:

中国长期增长路径转换中第二大问题是人口红利。上一个图是第一个 人口红利,下面这个图是第二个人口红利。第一个人口红利是1982—2005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供给趋势。蓝区表示,大概在2005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 供给会出现严重下降,第一次人口红利消失。第二个人口红利以主要储蓄者比率,就是说年龄在35—54岁之间的劳动人口占16和54岁之间的比例,这个人口 比例下降是在第一次人口红利消失10到20年,大概是在2025年到2030年左右消失,这样它的叠加效应对中国未来的打击会影响非常大。所以我们考虑的 是人口转化问题。

我们再可看中国长期增长路径转化第三个大问题是技术进步。我们是 用尔曼滤波,不考虑环境因素的生产函数TFP变动趋势,就是技术进步。长期以来,中国的技术进步了,都是在2%左右晃荡,一直到2002年之后,产生了速 度比较慢的但是比较显著的增长,这就是中国未来的TFP改变趋势,就是技术进步趋势。

这是根据前面的机制,我们推算出中国的潜在增长。

2011-06-11 15:09:30

袁富华:

下面我们根据前面的论述,我们看看中国长期增长机制问题。压缩的 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过程,我们认为要理解生产者、政府和其他各个单位必须理解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背景,这个背景就是所谓的压缩的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过 程。这个过程是指发达国家200年工业化、成为化历程,在中国被压缩在几十年里改变。所以增长曲线、效率曲线、行为曲线完全是变形的,都是可以理解的。下 面第二个特征,压缩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决定了中国长期增长行为特征,行为特征主要指经济主体行为与发达国家的差异和增长函数特征。

我们再看在这个背景之下中国长期增长机制,第一是由工业化阶段的 要素驱动转向快速城市化过程的集聚效应驱动。由于中国的城市化是被压缩在几十年内实现的,所以它的急剧效应会非常大,报酬递增也是非常明显,这是重要的动 力之一。第二个机制是由工业化阶段的“干中学”技术进步转向“自主创新”的驱动。第三个机制是蕴含与增长目标转换所引致的增长环境、大陆产生的可持续增长 的动力。谢谢各位老师!

2011-06-11 15:09:43

主持人:

袁富华是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室的副主任,他们的课题组搞经济增长潜在增长率和转换路径分析,搞了很长时间,所以这个成果对大家来说都非常重要的,对长期中国如何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成果。

下面有请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燕生老师为我们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对外经济发展前景。

2011-06-11 15:09:51

张燕生:

非常感谢,感谢主持方,也感谢主席,感谢大家,能够给我一个机会 把最近研究的心得对各位做一汇报,我今天的题目是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前景,副标题是培养新竞争优势的宏观困境。这个宏观困境是在今年一次国际会议上,有一 个美国专家说,如果中美之间竞争,输的肯定是中国。我一直在想,如果中美之间竞争,输的一定是中国,为什么?我们知道日美之间曾经发生过竞争,也就是 1985—1995年的摩擦。我们发现日本和美国的GDP,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它都经历了从85到95的迅速趋同,甚至人均GDP在1995年,美国是 日本的1.5倍,但后来迅速拉开距离。我们会发现,最终的结果确实日本是全面输了。在想日美的较量中,日本人输在哪儿?我们知道日美的摩擦和竞争的背景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也就是我们讲的滞胀,在滞胀过程中,我们知道经济的基本面,日本是比较好的,美国是比较差的,我们会发现欧洲走出滞胀是通过治理通货膨 胀入手的。也就是说我们在八十年代叫里根经济学,或者叫供给学派、供给管理政策的组合。这一套治理从供给端进行结构调整,所付出的代价是财政赤字飙升,为 了财政赤字飙升融资提高的利率,利率的提高导致了1980—1985年连续五年的美元升值,最后在1985恩年导致美国经常项目赤字飙升和财政赤字飙升, “双赤字”的压力是美国供给端的改革改不下去。后来出现了花园广场协议和日元大幅度飙升。日元大幅度飙升使日本面临着如何应对泡沫经济和如何化解产业二元 结构困境。到1990年,日本陷入了长达20年停滞,而美国迎来IT革命和新经济繁荣。

2011-06-11 15:10:14

张燕生:

这里会涉及到一个问题,如何看日本的20年的停滞。我们会发现无 论是美国学者还是日本学者,还是中国学者,普遍认为日本输是输在泡沫经济应对不当。但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同样是应对泡沫经济不当,也就是美国应对2001年 IT泡沫和2008年金融房地产泡沫不当,造成了一场几十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美国人会输吗?不会。为什么?也就是说当前美国短期复苏的的手段是扩大出 口和量化宽松,长期的手段就是回归实体经济的结构调整,美国的结构调整估计至少需要十年,这涉及到同样的问题。谁来为美国中长期结构调整买单?

2011-06-11 15:10:35

张燕生:

这里就会涉及到当前讲的全球失衡,也就是美中经济安全评估委员会 所表示的一个观点,这场危机的根源是在于失衡。失衡的责任,中国人和美国人各自应当承担一半的责任,中国人要为全球失衡买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会涉及 到中国下一步的外经贸赶超前景还会乐观吗?这就会涉及到今天和80年代的日本,我们与它们有什么不同。我想有三点不同:一是当前全球经济面对总有效需求不 足,更像1933年,但与当时大萧条不同是因为凯恩斯主义失灵,失灵的标志是当前美日欧所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已经使用到极限。下一步还能做什么? 因此现在无论是量化宽松还是扩大出口,只会对外转嫁危机而不能解决问题。如何走出当前全球宏观经济的困境?无论是理论还是政策,我们现在的选择很少。二是 当前全球扩大了全球失衡,如果我们假设中国人为全球失衡买单,中国的顺差大幅度减少,它的结果也是中国竞争对手的顺差大幅度增加,全球失衡依旧。怎么走出 全球失衡的困境?三是现在能否像80年代那样采取里根经济学和供给学派的观点?我说,不能。原因很简单,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很难承担牺牲 公平追求效率的政治代价。这样以来,我们会发现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无论是政策还是理论都面临着挑战。

2011-06-11 15:10:51

张燕生:

另一方面,有一些美国学者提出,中美发展模式的调整,也就是中国 扩大进口,美国扩大出口。我们说这样能否走出全球的宏观困境呢?我个人说,很难。难就难在美国并不是要扩大出口的问题,而是美国应当调整低储蓄、高碳的生 产和生活方式,应该调整过度以来金融的产业结构,应当调整全球化、美国化的价值取向。我们说美国会发生这种调整吗?不会。很可能的结果是美国人生病,中国 人吃药。根据这种理论,中国应该进行什么样的调整呢?也就是中国要进行全球经济的再平衡,要为此承担责任。剩下的议题就是包括人民币汇率升值、自主创新、 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国有企业的重组等等,都成为当前中国和世界主要国家目前争论很大的问题。我的问题是所有这些东西如果中国进行了 调整,它的结果会是什么?前面很多专家都讲到,确实目前中国面临着调整,无论是阶段还是竞争优势,都面临着很大的调整压力。

2011-06-11 15:11:00

张燕生:

目前从国际上来讲,对中国还有一个质疑,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高达 3万亿美金,中国人民币为什么不升值,中国为什么不扩大进口,为什么不转变外向型的战略,我们的结论是无论是人民币升值还是扩大进口,实际上都很难解决当 前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该怎么办?我个人觉得,中国确实到了要调整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时代。

对中国来讲,我们自身的调整会涉及到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外经贸的发展模式如何处理好“领孩子”和“养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如何处理好招商引资和培育内生性增长因素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调整我们的战略。

2011-06-11 15:21:23

张燕生:

从下一步的角度来讲,我觉得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调整有几个主要的 大方向:一是如何解决中国走向大国经济的重要问题——定价权。我们知道一个大国应当是价格的决定者,而不是价格的追随者,应该是规则的参与者和决定者,而 不是规则的接受者,应当是国际重大问题责任逆周期的调节者而不是顺周期的接受者。中国在这个方面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以我们铁矿石的进口为例,我们会发现 虽然我们是铁矿石对外依存程度最高的国家,但铁矿石的定价机制却从长期合同价格变成了季度定价到月度定价,最后到现货定价,最后完全成为风险的裸露者,我 觉得在这方面我们的经验教训是很多的。

下一个问题中国走向大国经济,也就是下一步如何提高我们的金融实 力和金融定位,我们会发现在全球化有三大生产网络,我们会发现在三大生产网络中东亚是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最弱,而中国是在整个全球化分工中,我们金融的实 力、配置的效力是最弱的。也就是说到去年,我们超过4万亿美金的对外金融资产,股权投资只占7.5,而北美只有我们10+3的对外金融资产,股权金融的比 重高达71%。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对于中国如何迈过金融开放、金融市场化和金融深化的坎儿,对于中国下一步走向大国经济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2011-06-11 15:21:34

张燕生:

对中国来讲,下一步要想成为大国经济,就必须从模仿走向创新。在 这个方面,我们会发现从全球的创新和研发的产业链是高度集中在大三角地区,也就是美、日、欧。而且我们研究所的研究也表明,目前中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自 主创新能力很弱,我们的创新环境对企业的自主创新社会的支撑很弱,招商引资所带来的直接技术外溢效果很弱。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解决中国从模仿走向创新、从 代工走向自主生产、从低价竞争走向差异化竞争的转变,对我们来讲是非常不容乐观的挑战。

中国未来走向大国经济中如何真正像一个世界大国那样承担世界责 任,我觉得这个问题对于中国下一步也是一个严峻挑战,无论是全球的公共产品的提供,还是国际贸易金融和货币体制改革中间的参与,还是对全球化中间强调发展 主题的转变,我觉得对于中国来讲都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中国下一步走向大国经济一定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大国经济,这对我们来讲是严峻的挑战。

2011-06-11 15:21:45

张燕生:

大家知道前一段时间,阿联酋一个核电订单200亿美金的设备和 200亿美金的维护,最后全球招标,韩国电力公司胜出。我始终在反思,为什么韩国电力公司在核电设备远远胜于中国的核电工业。为什么?论基础、论条件,我 们都要好得多。我们有核弹,我们有核潜艇,但我们会发现,我们在第三代核电的竞争中,我们实际上是没有取胜的,为什么?我觉得这个方面是值得反思,也就是 我们缺少了一种独立自主、奋发图强的精神。

中国走向大国经济,它一定是要推动经济全球化、经济国际化的战 略。在“十二五”时期,我们中国将会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和城镇化战略。扩大内需和城镇化战略都将是以中国市场需求为基础的一个内向趋向的战略,如何解决扩 大内需战略和城镇化战略与国际经济化战略之间的对接,对我们下一步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未来的三十年,也就是中国在人才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产业的国际 化和市场的国际化中,我们将会一步步地打造在周边和全球的生产组装基地,打造我们对外营销的渠道和网络,而且会积极推动人民币走出去、银行走出去和资本走 出去,所有的国际化进程在30年能不能够逐步建立起中国自己的全球生产体系,关键就取决于人才。谢谢大家!

2011-06-11 15:21:55

主持人:

张老师的思考非常深刻,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为我们阐释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外部环境和中国未来选择的问题,谢谢张老师。

下一位发言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教授,他的发言题目是农民工工资上涨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2011-06-11 15:22:06

杨瑞龙:

谢谢大会给我这个发言机会。我今天谈的问题是有关农民工工资上涨 所产生的宏观经济效应。大家知道从2004年以来,我们中国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民工荒,这是我们以前没有想到的,我们总觉得中国人很多很多,用不完, 但2004年出现了民工荒。到金融危机之后,民工荒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农民工工资在这几年里前所未有地明显的提升,我今天讲两个问题,一是由民工荒引起的 农民工工资上涨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二是这种农民工工资上涨对我国宏观经济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长远影响。

大家知道,我们的判断是中国第一代劳动力市场出现了结构性拐点的 变化,实际上由总体过程向结果性过程转变,它宣告了中国第一代劳动力市场的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次工资上涨,实际上从大的背景来讲,我们的人口结构发 生了变化,这张图形看得非常清楚,红线表示我们的总抚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2010年开始逐渐上升,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不断的下降,这是总背景。 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民工荒,我们认为本轮民工荒引发的工资上涨有很多因素,有人口因素、周期因素、政策因素、结构因素等造成。它反映的是农民工工资形成机 制已经发生了深刻变革。

2011-06-11 15:40:44

杨瑞龙:

我们知道,原来的时候,如果大家熟悉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 话,大家比较清楚当农村存在争议人口的话,工业部门的投资增加引发对劳动需求的增长,不会引起工资上涨。这就有一个保留工资的问题,农民的保留工资主要有 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所谓的务农收入,这是生存工资。第二部分是转移成本。由此形成的保留工资,这几年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是由于我们实行推行 新农村政策,农村改革,粮食产量提高引发了收入增加,转变为农民收入。主要是通过农业税的豁免、清除统筹提留、粮食价格补贴等等,如果学生家在农村的话, 这几年的农民的务农收入有比较明显的增加。

2011-06-11 15:41:04

杨瑞龙:

另外是转移成本,农民到城市里打工的代价这几年上涨很大,主要是 由于资源价格不断上涨,生活消费品价格不断上涨,这两类价格的上涨使得农民到城里维持生存的代价越来越高。这两者加起来,构成了保留工资。很显然,这个保 留工资从2004年以来上升得比较快,这样就构成了农民工的基础工资上升了。有的人说这样上升,只要农村有剩余人口,不可能引发工资上涨。我们确实发现目 前的农村剩余人口比较多,还没有到拐点。农村还有大量的剩余人口,但是由于中国特别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再加上中国农村家庭分工模式,导致了即使是在农 村存在剩余人口的条件下,也不会阻碍工资上涨。因为现在农村里主要是有一个妇女带着几个小孩,有一个老人,耕种农田,男劳动力以及青年劳动力到城里打工。 因此农村里尽管存在剩余人口,但是以一个基本家庭完整为条件的,你现在随着城市里面对劳动需求增加,你还要把劳动力转移出去的话,就存在农村家庭解体的问 题。如果整个农村家庭项城市转移,除非要提高工资。除了这个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因素是随着中国制造业国际地位的确立,创造业对劳动力需求持续增长,劳动力 供给会由总量过剩转向结构性过剩,为了工业化进程加快,会进一步推动工资上涨。还有一个是随着中国重化工阶段和加工贸易化阶段到达顶点,在全球化日益加深 的条件下,过去长期被压抑的中国制造业工资水平存在回补趋势。这是两个次要因素,再加上前面两个主要因素,由此看到,2004年出现的“民工荒”是引发的 农民工工资上涨,也就是低端劳动力工资上涨将是长期趋势,这反映了农民工工资的趋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开始由市场起作用,农民工从一个纯粹的被 动的工资接受者开始逐渐演化成在工资形成当中具有要价权、谈判权,从而使农民工的工资形成了一个市场因素。这种是长期趋势,所以这是我们一个大的判断。回 到第一个问题,本轮工资上涨不是短期现象,是一个长期趋势。中国同时进入了工资不断上涨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阶段。

2011-06-11 15:41:19

杨瑞龙:

第二个问题要回答的是这样的工资上涨到底对中国产生什么样的后 果。我们知道长期以来,我们引以自豪,中国为什么这几年发展?是因为国际化红利、全球化红利、人口红利,特别是大量的剩余人口,剩余人口利用高积累,同时 利用全球化的红利,适应外国的资本、技术和管理,接受我们的廉价劳动力,制造廉价产品,大规模推向国外,实现了全球化红利。因此,中国所有的未来增长都在 廉价劳动力上。这次工资上涨,有人会说,中国可能会没有竞争力在看来,本轮工资上涨未必是一件坏事,因为中国的增长是以投资拉动性和政府推动型的增长,这 种增长换来了30年GDP的连续10%左右的增长,但又出现了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结构问题。为什么现在讲发展上的转换呢,因为随着这样的增长,我们的 结构问题越来越严重,包括收入分配结构两级分化,经济结构严重扭曲、产能过剩。在这种经济条件下导致对环境的严重破坏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所有的问题 多会进入结构问题。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结构,但我们在十多年前就清楚知道结构问题是很重要的,但结构问题始终扭不过来,为什么呢?用通俗地话来 讲,缺乏抓手,没有抓手。政府一天到晚都在讲调结构,发改委越调结构调得越厉害就越坏,于是把资源掌握在政府手里的时候,我们发现政府在调结构的时候,常 常是“有心插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现在干成功的事情大部分都不是发改委干成的,都是市场干成的。当然发改委也很重要。关键的是定位问题。我想在这 个过程当中,我们需要一个机制调整机制,而本轮工资长的话恰恰为我们来咨询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和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抓手。为什么呢?

2011-06-11 15:41:31

杨瑞龙:

我们认为工资形成机制的变革将带来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从而 启动中国市场化的收入倍增变化,并加速中国收入消费升级的台阶效应的到来。这种变革必将改变中国工资占GDP比重过低和消费启动大大落后于同类国家的局 面。从而加速推进中国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消费上不去的根本原因在于分配格局,分配格局靠政府来解决是有作用的,但归根到底还是要借助市场因素,本轮农民 工工资的上涨引发的劳动要素价格的上涨,恰恰为提高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当中提供了一个市场化的条件。所以,我想本轮工资上涨有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异。而且 这样的差异会导致收入分配增加,而且它会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需求的因素。当我们到2012年人均GDP将不如4000美元大关,按照一般的消费层来看,中 国也步入服务业需求加速的阶段。而农民工工资形成机制的变革无疑将使上述台阶效应变化。

2011-06-11 15:41:44

杨瑞龙:

工资形成机制变革将加速推行中国产业在居于上的梯度转移,并使中 国产业在加速性梯度转移中实现产业升级,克服以往行政化产业转移带来的各种问题。我们知道这30年,东部和中西部之间差距越来越大,这样是不可能长期维系 的,我们要消除结构差异。本轮工资上涨恰恰为区域差异的缩小提供机会。因为首先工资上涨是在东部地区,随着东部地区的工资上涨,我们发现中西部地区的工资 差异、中西部地区单位劳动成本的把以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因此,在东部生存的那些所谓的劳动密集产业,随着这一轮低碳劳动力上涨,要么结构升级,要么转移, 要么向周边国家转移,国内还有很多地方,有中西部地区。这几年中西部地区的投资资本引入越来越快。我们测算了2009年、2010年外资的引入,结果我们 发现这两年在中西部地区的引资增长率远高长期占有优势的东部地区,像江苏、上海、山东,这几年引资的增速明显降缓,而重庆、河南、四川这些地方引资速度明 显增加,综合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劳动成本的差异化所导致的产业转移。这样一种由工资上升引发的产业转移,有助于消除长期以来的区域经济差异 的索要。

2011-06-11 15:41:55

杨瑞龙:

我们看这张表,这几年多个行业代表性企业纷纷登陆内陆,像富士康、TCL、美的、格力、海尔、惠普按等等这样的制造业都在向东西部地区分布,这个是和公司有关系的。第二个判断,本轮工资上涨是有助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缩小。

长期来看,低劳动力成本会严重制约产业结构升级。长期的低少数成 本,昨天买个机器,有个订单,用点廉价劳动力,主张挣钱,我凭什么搞技术、搞发明,那是很有风险的。所以企业提升产业的积极性是不够的,如果我们回忆一 下,六七十年代的世界石油危机,从今天来看,美国人要感谢这场石油危机,如果当时没有这场石油危机的话,美国产业不可能转移,因为有了这个石油危机,导致 美国的产业结构就发生了外力空架的转型,而这种转型导致一种新技术,就是所谓的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不能不说这与石油危机对外部冲击有一定关系。这 一次我们中国的产业升级,除了由于收入增加产生市场需求因素之外,还有内在的压力和动力,这就是劳动成本的上升。劳动成本的上升会导致我们的企业用资本替 代劳动,而资本替代劳动过程就是传统产业或者是产业升级的过程。我们长期来看,中国的世界工厂一直是同产的,那种技术驱动、生产驱动从总体上来看都是产业 的末梢,我们要产业升级,这次劳动成本上升的话是有价值的。同时,公司形成机制的变革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增加了农民工进城工作的机会,将进一步推进我国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正相关。而目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仍然大大低于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更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成为城市人口,将大幅度 提高整体居民消费水平,从而会提升城市化水平,这方面我们有很多数据证明。

2011-06-11 15:42:06

杨瑞龙:

本轮工资上涨对中国有利有弊,但机遇大于挑战。为什么呢?因为它 给了我们市场化的引资,就像药引子一样,药引子是什么呢?就是工资上涨,这个引的什么呢?引的经济结构调整。所以我们没有把工资上涨看得这么悲观,如果我 们应用得好,我们就可能会为未来经济结构调整转型提供非常好。这样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转换,不仅仅是政府的一厢情愿,而是反映市场的内在需求和内在要求。 所以,我认为中国从此进入了市场驱动型的经济结构调整的新阶段。

以上是我的简单发言,简单地说,本轮农民工工资上涨是一个长期现象,中国从此进入了工资上扬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样的工资上涨会产生经济结构调整的市场化引资和市场化机制。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曾真真]

网友评论:

已有0条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