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正文
- 我要评论(13)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卷)》发布会暨研讨会(5)
来源: 中国网 2013-06-25 14:10
唐胜宏:
感谢新闻所给机会参加这个研讨会。首先,我非常赞同刚才吴院长 讲的,咱们新闻所是新闻传播研究的国家队,是最全面的机构,我们能够有幸参与到新闻所编撰的新媒体蓝皮书的编写当中,作为一个作者,非常荣幸。我这次也是 在今年的蓝皮书当中写了一篇报告,就是关于2012年移动互联网问题的分析。
我们人民网研究院成立不算早,2011年刚刚成立的,所以在研究 方面还是一个新兵。今天在座有很多资深的专家前辈,所以很高兴有机会来学习,没有做太多的准备。移动互联网发展非常迅猛,影响也非常大,我们人民网也非常 关注这一块,觉得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传输介质,移动新媒体代表媒体发展的趋势。从2011年开始,我们研究院就组织编撰移动互联网的蓝皮书,到现在已 经出了两本。像新闻所这样更专注地探讨新媒体的发展是更好的,对我们作为传统媒体来说,非常有借鉴意义。
我是研究的新兵,从关注移动互联网,到结合我们的实践,感受最深 的,一个是移动新媒体一个非常强的特点,就是它的伴随性,这是终端和受众最为一致的媒体,是高度统一的媒体,所以它的延伸特点就是它的个人化或者私密性, 我觉得这一点的认识现在还不够,或者说这个个性还不是展现得很强。作为媒体来说,内容的生产,包括内容的管理,今后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包括以后的商业应 用来说,跟它的个人化和私密性结合起来,应该也是有意义的。
2013-06-25 11:13:00
唐胜宏:
另外,移动新媒体的特点就是数字化,以前也有移动化的媒体,伴随性强的媒体,比如说报纸,但是移动新媒体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是数字化的,它和网络媒体可能有一定的传承性,所以它有一些新的交互性,包括大数据的应用,包括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表现力等特性。
到移动新媒体的,还有个特点,就是情境化。我觉得人的信息需求大 致来说可以包括两方面,一是我们想获取什么信息的时候,我们会主动检索,比如说刚才我们听到一个词,我们想查一下,或者一个事件。另外一个方面,我们想随 时随地能够获知我们想知道的信息,能够有人推送给我们一些爆炸性的新闻或者热点新闻,然后我们又能随时随地跟别人交流、分享、传播。移动新媒体应该说提供 了这种技术条件,这种技术可能,它可能会成为我们信息获取和交流的一种常态的工具。
但是,这个媒体和人的关系,可能逃脱不了人的特性也好,人的现实 行为的逻辑也好,比如说你发言的时候,可能不需要信息来打扰,或者在某种情境下需要某种信息,某种情境下就不需要有这种环境,所以对我们做媒体的人来说, 传播的应用怎么和人的实际现实行为逻辑下的情境结合起来,也是特别值得思考的。
我大概就讲这点感想,非常感谢。
2013-06-25 11:13:45
主持人 刘瑞生:
胜宏主任不仅是移动互联网蓝皮书的副主编,也是我们这本新媒体蓝皮书的重要作者。发言都很精彩,所以我们最后一位发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发言者,他就是中广网副总裁伍刚先生。
2013-06-25 11:14:11
伍刚:
非常高兴今天受新闻署国家队最高研究智库的邀请来学习。我们是 作为业界的新媒体在实践、探索中的一个探路人,今天这本蓝皮书给我们提供了在探路过程中的一个路标,在寻找我们新媒体的未来、新媒体的发展方向过程中,大 家最关注的就是一个能见度的问题,就像我们的雾霾,正如新媒体蓝皮书中提到引用的风险社会的理论,贝克先生所说的第一现代社会是工业社会,第二现代社会风 险社会的转型期,这个能见度的问题。现在理论界迫切希望破解这种新媒体信息社会对我们未来的理论方向的探索。第二是业界特别需要看到我们的能见度清晰的路 标、清晰的操作路数,还有我们的政府监管的方向,还有市场发展的方向,再就是非政府机构所代表的一种独立思考的方向。因为我们也承担了一个国家的社科基金 重大项目的招标,关于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所以前不久也请很多专家,包括匡文波老师,跟我们去做了一次专项的启动仪式,还有梅涛,他们地缘性数据也给我们 大量的支撑。我们作为业界希望看到这个能见度的发展方向,特别期待跟唐所长这边有一些合作,把我们在业界探索的一些案例请唐所长帮我们剖析,帮我们找到未 来发展的能见度的清晰的、理性的发展方向,使我们前进的方向更有前沿的预见性,使我们面向全球的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中,更有一种前瞻性。非常感谢。
2013-06-25 11:15:25
主持人 刘瑞生:
谢谢伍总。确实,正如伍总所言,在热度下面我们还有更多的能见 度。时间关系,我们上午精彩的嘉宾发言暂时告一段落,但是精彩还将继续。下面一个时段是这场研讨会的高潮,那就是互动。互动有两个规则,一个是媒体或者在 座的嘉宾有什么问题,我想这样一个机会非常难得,您可以直接点名向某一位专家进行提问某个话题。还有,如果你觉得不愿意点名,可以把问题提出来,由我来给 您分配嘉宾作答。
下面哪位媒体或者朋友愿意提问?
2013-06-25 11:15:57
东盟卫视记者:
我想问一下唐所长,您能谈一下移动APP发展现状和前景吗?
2013-06-25 11:16:16
唐绪军:
刚才匡文波教授曾经说过,其实微信跟微博还不是一回事,微博更 带有大众传播的性质,微信更带有人际关系传播的性质。在手机应用店中间的很多APP软件,其实是各种各样的,这里头并不全是具有大众传播的性质,有一部分 具有,有一部分不具有。但是目前发展来看,比如说微信的公共帐号,现在承担了一部分的大众传播的职责在里头,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比如说微信这 种公共帐号,还算不算大众传播的媒介或者载体?这都是个人在运营的,个人在组织的。但是它传播的内容,倒是大众普遍关心的,对社会也是有一定影响的,而且 它具有很强的号召力跟动员力。这种新媒体的形态的应用,也是我们对新媒体关注研究的问题。
目前来看,对于苹果APP店里的这些应用软件,有各种各样的观点,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有人认为,苹果的限制很多,现在基于安卓系统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但是整个的发展来看,我个人认为,基于移动的、随身的这一些应用会越来越多。谢谢。
2013-06-25 11:16:46
广播电台信息杂志记者:
刚才主编谈到的OTT未来对于广电和工信具有什么样的影响?作为广电部门,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2013-06-25 11:17:24
黄楚新:
OTT是个很热点的话题,我原来曾经写过一本书,中国ITT的 发展状况和特色。OTT是最新的一种媒介形态,对于OTT的认识和定义,从国家广电总局来说,他认为是传统电视的一种延伸,从工信部来说,是基于互联网的 新的媒介形态。所以对于这种新的媒介形态,对于它的定义或者认识,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要分清楚它的定义如何或者概念如何,我认为主要是探讨OTT对于未来对 传统电视业的冲击。OTT的发展趋势,目前来说,它的开放性,国家广电总局来说,目前是控制这种牌照的排放,对于未来OTT的发展如何,我认为在某种程度 上,国家新闻广播电视总局对于这种牌照发放的力度或者范围有所控制。对于这种行业的控制,在我们国家政府行业拍照控制性是很强的,如何推动OTT在中国未 来的发展,我觉得应该是拭目以待吧。
2013-06-25 11:17:41
中国日报记者:
我想把问题提给刘徐州院长。我的问题是关于网络反腐的,现在网络反腐是个热点,但是其实网络反腐化也存在着低俗化和娱乐化的现象,同时网络上有一些谣言的时代,也导致了被搜索人的个人信息的泄露,可能也是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您认为对于这种非理性的声音应该怎么样引导?
2013-06-25 11:18:02
刘徐州:
感谢您向我提问。网络反腐是这次新媒体发展报告当中重要的一 篇,117页,我看了以后也是收获非常大,因为在这里面回答了很多我个人特别关心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研究需要一个跨界的研究,特别是新闻传播和法学 相结合。我们政法大学有这样一个团队,因为政法大学是个特殊的背景,是我们国家优秀的法学研究和教育资源,我们政法大学不仅是新闻传播领域的老师、专家研 究这个问题,而且现在我们做的一个事情就是跟法学的老师深度的跨界的结合,来研究特别是网络反腐的法律规制的问题。因为大家都看到,现在网络反腐一方面起 到非常强大的正能量影响,但是一方面却难以规避一些失范现象,这个失范现象表现在您刚才说到的一些积弊。至于您说到的非理性声音,研究新媒体的都感同身 受,特别是在微博上,包括在微信上,现在有很多所谓的“意见领袖”,在话语的表达或者意见的表达、情绪的表达方面,时时刻刻有一种煽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有 时对于社会的正向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但是我自己本人虽然一向很关注,但是却没有太显著的成果,所以不能给您做一个深度的回答。谢谢,以后我们再私下交流。
2013-06-25 11:18:23
新华网:
我想问人大的匡文波老师,他对手机的研究是最早的,我的问题是,信息从口袋到了眼前,从虚拟世界到了现实世界,对手机以后会不会达到替代程度的作用,或者对未来生活的影响?
2013-06-25 11:19:15
匡文波:
非常感谢有人向我提问题。一些新媒体发展的趋势,结合我的理 解,传统形态的电脑会慢慢被淘汰,手机、电视也是新的电脑,实际上电脑的销售量太讲,我们发现传统的PC销售在下滑,一个转折点是前年的第四季度,PC销 售是第一次低于智能手机的销售,这是一个大的趋势。而且现在新媒体在不断变化和融合,比如平板电脑兴起以后,我们发现平板电脑和手机的界限被打破了,我们 发现一些平板电脑有了打电话的功能,它叫平板电脑,实际上也是放大的手机。所以新的形态在不断变化。包括手机这种形态存在还存不存在,我相信以后都可能被 新的形态所取代。但是有一点我发现,目前的技术状况下面、环境下面,可以预见将来不会改变的一点,就是计算机本身在不断变化,但是本质没有改变,它的形态 在不断变化,比如说手机,可能会出现穿在身上的、带在身上的,甚至植入在体内的,它也是计算机的一种新的形态。但是未来的手机或者计算机是不是一定拿在手 上,它的形态是会不断变化的。下一阶段的变化,可能是对电视的影响,因为目前的数字电视,有的说它是新媒体,也有说不是,比如说数字电视,只是增加了清晰 度,并没有提高互动性,并没有给用户更多的选择。以苹果TV为代表的下一代有电脑特征的电视机的出现,对于整个电视业会带来很大的冲击。过去对电视业的管 理是发牌照的方式,我想以乐视为代表的电脑性的电视的出现,是发牌照,包括物理上的国界,地理上的限制,已经不复存在,所以未来的发展会得到改变。所以, 未来谷歌电视、眼镜或者其他形态的出现,我想以后肯定会出现,是不是会取代手机的形态,从长远来讲是有可能,但是五到十年之内我觉得还取代不了。
2013-06-25 11:19:51
中国能源网记者:
我的问题牵涉到一条传媒所说的内容为王,我想问伍刚先生。中国现在面临的风险很多,能源安全、环境安全、粮食安全和金融安全,还有一个文化安全的问题,不客气地说,在内容上,西方影响着中国,我想问伍刚先生,在中国的文化安全上,中国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2013-06-25 11:22:55
伍刚:
现在在媒介的渠道,在1和0这两个比特形成的全球信息流动,可 能说在技术层面上是无障碍的,但是因为有地缘、国界、民族、传统的文化形成的现实的规制法律,或者说规则形成的舆论信息的关口和调控的转折时期,刚才您所 提到的很多尖锐的问题,都会给我们传统的对过去的信息传播模式带来一个挑战,或者说带来新的机遇。比如说,过去很多在信息与媒介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像今天 的蓝皮书所传播语境的信息;另外一种是很多没有接触到信息化的,但是又是真实的,有主体功能的,这种文化和数字鸿沟形成的新的景观时,我们必须要充分意识 到,一个是渠道,得渠道者可能得天下,这是一种观点,就是渠道为王。另外,当渠道畅通以后,那么内容为王依然是有效的。雷石东提出了三个“为王”:第一是 内容为王,第二是内容为王,第三还是内容为王,就是说在渠道不畅通的时候,这个渠道的重要性,当渠道畅通以后,内容始终是我们的主体,就是说渠道是形式, 内容是是主体,这两个总是在不断的变换着。
2013-06-25 11:26:18
主持人 刘瑞生:
谢谢伍总。限于时间,咱们的互动暂时告一段落,下面如果媒体对 某些话题再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互动。今年的蓝皮书已经推出了,所以我们明年怎么做得更精彩,在下午还会有一个关于编撰合作的研讨会。今天上午我们最后一个 环节,有请新媒体蓝皮书主编、新闻所副所长唐绪军作总结,并宣布研讨会结束。
2013-06-25 11:27:59
唐绪军:
大家坐了一上午了,我们坐在这里谈论新媒体蓝皮书的时候,网上 有人在说,一群没有微博帐号的人在研究新媒体。这也是一个很新的情况,以前是不会有的,同时这也给我们提醒了我们是在做一件新的事情,新媒体对使用者来说 是个新的领域,是一个新的工具,对研究者来说,同样是新的领域,新的课题。
今天我们确定新媒体这个发布会的主题时,我们提出了“顺时应变, 共创未来”,顺时应变,就是我们要符合时代的要求,要能够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尤其是新媒体发展的规律,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研究者面前需要做的事情。同 时,今天有请到各位业界的、学界的专家们,来共同讨论新媒体的发展,也是希望大家共同出智慧,能够共同认识、发现新媒体发展的规律。2013年的新媒体蓝 皮书的发布已经结束了,2014年我们还得继续做,我们希望能够给大家合作,我们携起手来,继续对新媒体进行研究,继续促进中国新媒体的发展。谢谢大家。
2013-06-25 11:28:38
中国网:
本次直播到此结束!
2013-06-25 11:29:42
[责任编辑:汤欣慧]
【相关链接】关于 发展报告 中国 研讨会 发布会 媒体 的新闻
- 英媒:中国仍在上演最好的故事 (2018-04-27)
- 美欲遏制中国收购敏感技术为谈判添砝码 (2018-04-27)
- 中国迈向数字大国 数字经济规模位居全球第二 (2018-04-27)
- 商务部:61国正式确认参展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2018-04-27)
- 油价上升呼唤中国价格 (2018-04-26)
- 中国邀外资共造世界级芯片产业 美媒:令人意外 (2018-04-26)
-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南南合作研讨会在京召开 (2018-04-26)
- 中国不遵守WTO规则?外交部回应 (2018-04-26)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