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第三只眼 > 新闻发布会 > 正文

2016财经战略年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的中国

来源: 中国网  2016-12-28 16:42

2016财经战略年会定于12月28日上午9:00在中冶大厦9层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会议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题,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改革、稳中求进”、“丝绸之路城市网与全球城市竞争力”等议题,把脉中国经济发展改革方向,引领中国财经研究前沿,为决策献计献策,共绘中国财经发展蓝图。

夏杰长:

尊敬的蔡院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媒体朋友 们,上午好。我们很高兴又迎来一年一度的财经战略年会。大家都知道,从2011年底,由过去的财贸所组建新的财经战略研究院以后,我们按照社科院党组和财 经院班子的安排,每年都要举办一次财经战略年会,举办的时间基本上定在财经战略研究院成立的日子或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不久的某一个日子。今年是第五届 财经战略年会,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与会的主要领导、嘉宾和媒体朋友们。

2016-12-28 09:03:29

夏杰长:

汪光焘部长还在路上,稍微有点堵车,应该很快就会到了。汪部长 是原建设部部长、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会主任,也是城市建设、城市规划资深的学者型领导。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全国人大常委蔡昉副院长。人民大 学副校长、知名经济学家吴晓求教授。财经院老领导,现在经济所的所长,社科院学部委员高培勇教授。我们自己新任的领导,财经战略研究院现任院长何德旭研究 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过去财贸所的老所长杨圣明研究员。还有许多我们今天邀请的嘉宾,因为今天交通特别拥堵,还堵在路上,他们是中国财政科学研究 院院长刘尚希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的所长郑秉文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研究员,他们稍候就赶到。

2016-12-28 09:06:40

夏杰长:

财经战略研究院的每一个脚印都离不开领导、专家,特别是媒体朋 友们的支持,我们财经战略年会每一次也得到许多媒体界的热情支持,这一次也不例外,他们是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求是杂志社、中新社、经 济参考报、中国财经报、经济观察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审计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社科院要报,人民网、中国网、新浪网、腾讯网、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中央电 视台国际频道、凤凰卫视、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新华文载、21世纪经济报道等等,有一些我不一定都在这里列举,今天也出席了我们的会议,我们要一并感 谢。特别要指出的是,这次会议得到了中国网全程的图文和视频直播,我们要对他们表示感谢,感谢他们辛勤的努力和付出。

会议第一个日程是请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研究员,代表财经院作一个简短的致辞,大家欢迎。

大家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的老部长,原建设部部长、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主任,资深的城市经济专家汪光焘先生的光临,大家表示感谢。

2016-12-28 09:14:03

何德旭:

尊敬的汪部长、尊敬的蔡院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冬天,大家不辞辛苦、不畏严寒,也不怕交通拥堵,来参加财经战略研究院一年一度的财经战略年会,从我自己 来讲是十分的感动。所以我代表财经院向在座的各位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今天的年会跟往年有很多的不一样,最大的不同在于,往年在这里主持的或者致辞的是高院长,今天他是以我们邀请的嘉宾的身份参加年会。

今天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刚才夏院长已经讲了,五年前的今天 财经院挂牌成立,五年前社科院党组基于建设国家智库和加强重大现实问题、战略问题的全局性、战略性研究的考虑,决定在经济问题领域、社会问题领域和国际问 题领域,成立三个战略研究院,也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我们财经战略研究院应运而生,我们财经战略研究院也是在原来财贸所的基础上改建成的。五年来财经 院按照社科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财经院人的共同努力下,在党委书记、院长高培勇教授的带领下,财经院的各项工作可以说是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术影响 力、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2016-12-28 09:15:41

何德旭:

这五年来财经战略研究院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真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给社科院的三个定位的要求和院党组的部署,致力于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财经领域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的研究,以建设国家级智库为己任,根据创新工程总体目标,围绕学术研究和智库建设两条工作主线,坚守学术本位人才中心,依规治院,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 颇有影响的重要学术成果,影响力显著提升。

财经战略研究院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的试点单位之一,这五年来围绕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构建了具有财经院特点的体制和运行机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016-12-28 09:18:01

何德旭:

一是清晰且恰当的功能定位。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重要试 点单位的财经战略研究院,定位为国家级学术型智库,也就是以学术研究为支撑的党和国家财经领域的思想库和智囊团,这既是使命使然,也是信心和实力的表现。 从这几年所取得的这些成绩来看,特别是从学术影响力和决策影响力来看,应该说是名副其实的。

二是以学科与问题并重,多学科汇总问题为主要工作方式,实施跨学 科、跨机构的开放性研究。大家都知道,原来的财贸所的特点就是多学科,比如有财政学、贸易经济学、服务经济学、金融学、城市经济学、价格学、旅游管理等 等,财经院组建起来以后,充分发挥了多学科的优势,各专业之间协同攻关,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综合性成果。在寻求与其他学术机构和相关学科合作,建立多学科 之间、诸个研究机构之间整合,以及相互吸取营养的机制,搭建更有效率、更有利于充分发挥智库功能的研究平台,在这个方面财经研究院也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 并且初见成效。这五年来财经院不断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实施对口跟踪研究,增强了研究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种双向交流和互动,既让我们从实 践中找到了研究对象和研究主题,也使得我们的研究成果有了明确的去处,搭建了为政府决策服务的直通车。

三是树立学术本位,人才中心的治院理念。基于学术研究机构的自身 特点,为了提升服务决策的能力和水平,财经院把治院理念明确为学术本位人才中心,以此为基础相继启动了科研人员科研成果考核,行政人员服务绩效考核等工 作,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团结的学术研究氛围。正是因为在科研体制机制上进行了上述改革,财经院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研究和政策研究成果。这五年来财经院承 接了多项国务院、中央深改办、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研究项目,近百篇研究报告被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数十项,社科院 创新工程项目40多项,国情调研项目20多项。

2016-12-28 09:18:51

何德旭:

这五年来财经院科研人员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实践、 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等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在财贸经济、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经济管理、国外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 论文300多篇,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重要报刊发表理论文章50多篇。

在这里作为财贸所的一位老人,也作为刚到财经院工作的新人,我要对财经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做作出的巨大贡献,表示最热烈的祝贺。要向财经院第一任院长高培勇教授开拓性也富有成效的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2016-12-28 09:20:31

何德旭:

成绩和功劳属于过去,我们更要着眼于未来。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 们将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为指导,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社科院三大强院战略,树立应以致用,为人民做学问的思 想。切实抓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紧扣打造国家级学术财经智库这一主线,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推进财经院的各项事业大发展,把财经院办成马克思主 义财经科学的坚强阵地,财经科学的最高殿堂,国家高端财经智库。财经战略年会是由财经院主办,财经理论和实践部门智慧交流、思想碰撞的一个高端学术平台, 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立会的宗旨是谋划财经发展战略,探索中国发展道路。

2016年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与改革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是实施 “十三五”规划的开篇之年,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年。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回顾2016年经济工作的同时,对2017年的经济工 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力求稳中求进。所以我们今年的财经战略年会就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题,围绕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改革稳中求进、丝绸之路城市网与全球城市竞争力等议题,把脉中国经济发展改革方向,引领中国财经研究前沿,为决策献计献策,共 绘中国财经发展蓝图。

年会还将发布由中国社科院与联合国人居所联合课题组共同编制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我们坚信,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引领下,中国经济巨人将再次扬帆启航,迈着坚实的步伐踏上新的改革征程。

最后,祝愿今天的年会办得成功,开得圆满。谢谢大家!

2016-12-28 09:20:46

夏杰长:

我们非常感谢德旭院长代表财经院作的精彩致辞和对财经院过去五年的工作作了全面的、客观的总结,我们同样作为财经院人的一分子,对于高培勇党委书记、院长为首的班子,带领财经院这五年来所做的开拓性的工作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表达敬意,大家鼓掌。

接下来进入第二个环节,嘉宾主旨演讲,顺序稍微有些变动,因为尚希院长在部里开会,他要晚一点到。先请中国社科院院长、学部委员蔡昉委员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两个L型增长的轨迹”。

2016-12-28 09:21:34

蔡昉:

尊敬的汪部长,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首先先说一点祝贺 的话,因为财经院成立五周年,这是要祝贺的。同时,今年像往年一样,顺利召开年会,而且是在培勇同志调任经济所所长,德旭同志担任新院长,这样一个新老交 替的时候,所以我祝愿财经院就像过去五年一样,继续取得学术研究、经济学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建设的成绩,继续取得充当党中央、国务院高端智库的职 能的成绩。

今天我利用这个机会谈一点关于经济增长的看法,其实在别的场合我也谈过这个,但是好像还没有在北京讲过。如果我们能够正确的判断形势,遵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个大逻辑,引领它,用正确的促进方式,我们有望实现两个“L”型的轨迹,一个是近期的,再一个是稍微长期一些的。

2016-12-28 09:22:55

蔡昉:

首先我们都知道,我们不希望是“V”字型,或者说我们不能指望 “V”字型的经济复苏,原因是我们现在遇到的不是过去能够给我们带来“V”字型复苏的需求侧的问题,而是供给侧的问题。一个是说我们人口红利的消失是不可 逆转的,如果它是我们过去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它的消失不可逆转,所以你用这种动能回到原来的增长速度上也是不可能的。在这里我要说明一下,我们已经知 道的中国15岁到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负增长是从2011年开始的,2010年是峰值,2011年开始下降。我告诉大家,可能还会出现下一次劳 动力短缺的高峰,因为按照当时的人口年龄结构预测,在这一段时间内,也就是2011年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以后,劳动参与率还会提高,按人口年龄结构预测 出劳动参与率还会提高,劳动年龄人口乘以劳动参与率等于经济活动人口,就是等于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所以我当时的预测是,从2017年开始经济活动人口达 到峰值,在这之后也负增长。我只是想告诉大家劳动力短缺这个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但是我又得到一个新的信息,最近我们人口所的同事,无论从我们自己在六个城 市的调查数据,还是从统计局的调查数据,得出过去这些年劳动参与率实际上是下降的,虽然下降不多,但是至少没有提高。假设劳动参与率不变的话,劳动年龄人 口减少,经济活动人口也就减少。只有假设劳动参与率提高,才会出现经济活动人口的峰值晚一点到来的情况。但是现在劳动参与率还略有下降,那就意味着我们真 实劳动力的下降比我这条线显示的要严重得多。这是做了一点更正。

2016-12-28 09:24:24

蔡昉:

这个人口的趋势不光是通过劳动力供给影响我们的经济增长,还通 过劳动力供给短缺,工资上涨,上涨过快就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因此单位劳动成本等于工资除以劳动生产率,工资上涨速度快于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成本 就提高,加速向发达国家靠拢,我们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就会下降。我们劳动力的素质,人力资本是靠新成长劳动力来改善的,不断的新鲜血液,他们受教育程度高, 如果这部分人的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存量的人力资本低的特征改善的速度就慢。因此我们预测人力资本的增量也是下降的。资本的回报率也相应下降,这是我们知道 的,经济新增长理论、新谷点增长理论的一个基本前提假设,就是当劳动力是固定的,不是无限供给的,就会出现资本报酬递减的情况。

再有,资源重新配置,劳动力不断从低生产力部门转向高生产力部 门,资源配置改善,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趋势也放慢了。下面那条蓝色的线表示农村16-19岁的人口,而这部分人口就是每年新增的进城的农民工,而他们 2014年到达峰值,这之后也是负增长。因此,相应的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增长速度也就大幅度减慢了,去年只到增长0.4%。这些因素都是从供给侧降低潜在增 长率的因素。这是过去预测的,2010年之前我们的潜在增长率10%左右,“十二五”时期的平均7.6%,“十三五”潜在增长率如果没有改革发生的话,没 有刺激发生的话,潜在增长率就是6.2%。潜在增长率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导致的,因此我们不能假设有一个“V”字型。

2016-12-28 09:27:27

蔡昉:

我们可以算一下,我们知道了潜在增长率,我们也知道实际增长 率,用实际增长率减潜在增长率,如果是正的就证明我们是在能力之上实现的经济增长,如果是负的,就说明我们没有充分利用我们的潜能。历史上这个是0,潜在 增长率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就是增长缺口,最后会表现为“V”字型,从需求侧进行宏观经济的刺激,可以回归到充分利用你的生产要素。因此我们历史上需求侧 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都回归了,都显示出了“V”字型。

2016-12-28 09:28:05

蔡昉:

如果我们还认为潜在增长率10%的话,现在增长速度和潜在增长 率一减,就得出粉色那条线,我们也有增长缺口,因此我们也觉得还可以回归到原来的水平上。但是事实上正如我前面说的,我们测算的结果,现在的潜在增长率已 经降到了6.2%,这是“十三五”平均。如果按照我们实际测算出的潜在增长率看,我们没有这个缺口,所以两者实际增长和潜在增长能力是相符的,没有缺口, 不能指望回归。如果还形成“V”字型,那就意味着你超越了自己的增长能力,就可能是过热的经济情况。

我们不想“V”字型,我们要想“L”型。近中期有一个“L”型的 轨迹,“十三五”时期我们的经济增长下限和上限应该是什么样的?下限肯定是按照“十三五”时期我们测算的,假如什么都不发生,就是正常趋势,我们平均是 6.2%,当然每年是不一样的,是逐渐向下走的,但是没有这么陡。我把纵轴弄得很小,以便让大家看得清楚。这就是下限。上限是什么呢?加上了一些可能的改 革红利,我们人口生育率的下降没有那么快了,我们还会有一些适度的帮助企业的措施,甚至我们户籍制度改革能够带来一些劳动力供给,这些都是微弱的,不是大 幅度的见效,但是可以达到“十三五”时期平均6.7%,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在这个期间就是可行的。

2016-12-28 09:29:15

蔡昉:

到目前为止蓝色的线是实际增长率,是在这个区间的,没有问题。 但是到这区间,今年实现了6.7%。我们设想,如果从明年开始我们的改革红利逐渐显示出来,不用太高,就保持在今后四年平均6.5%的话,最后的结果会逐 渐向上限靠拢。如果是这样的话,和这两条上限和下限相比,这条线接近于一个中近期的“L”型轨迹了。从中近期看,“L”型轨迹的取得也得靠改革红利,必须 得靠改革。

为什么我们要设上限和下限呢?简单的说,设下限是必要的,如果你 突破了底线,突破了潜在增长率,就意味着会出现周期性失业,我们目前没有周期性失业,但是我们不希望突破这个底线,这是保民生的一个基本需要。但是超越了 上限的话,就意味着你一定是用刺激的办法,会导致增加的流动性进不到实体经济,最后流向了那些和你的竞争力比较无关的产业,导致经济泡沫,而这种情况我们 当然也不想看到。而我们现在最应该操心的不是增长速度,而是经济风险,我们不希望有这个风险,所以我们要有下限、上限,如果可能做好的话,我们争取得到一 个“L”型轨迹。

2016-12-28 09:31:55

蔡昉:

长期的“L”型轨迹是什么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领域非常多。我简单列几条,其实很多改革都是具有这样效果的。

一是户籍制度改革,两条非常明显的供给侧效应,可以提高劳动力非 农产业的参与率,从农业转移出来,或者本来40岁以后他可能想回去了,但是户籍制度改革就把他留下了,这样我们的劳动参与率提高了,劳动力的供给就提高 了。清除了制度性障碍,劳动力会继续从低生产率部门到高生产率部门,我把这个叫库兹涅茨过程,这种人口劳动力的流动是改进生产率的,否则新成长的进城的劳 动力已经越来越少,如果户籍制度不改革,那些到了一定年龄往回走的人会多于每年进来的人,他回去,农民工回到家也不是不工作,也没有退出劳动力市场,但是 他的就业就是在生产率更低的部门就业,因此那个过程就变成了逆库兹涅茨化的过程,那样会对我们的经济增长带来新的负面影响。户籍制度改革还有需求侧的效 应,就是扩大一个消费的群体。

二是“三去一降一补”,既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把资源配置得更 有效率,还可以提高资本的回报率,都是可以提高潜在增长能力的。当然我们的教育、培训、增强人力资本、生育政策调整可以增加未来的劳动力供给。同时这些都 会带来附带的需求侧的改革效应,但是更主要的,直接见效的,带来改革红利的是在供给侧。这是我们改革的措施。

2016-12-28 09:36:18

蔡昉:

按照前面我讲的这几个方面,提高劳动参与率、增加人力资本、提 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生育率的调整提高未来的劳动力供给和人力资本,等等,可以组合成不同的改革情景。因此,我们预测到2050年,这是不怎么改革的,改 革的力度不大,按过去的趋势进行的;有一定的改革;改革幅度更大一些;第三种情况是改革力度最大,而且我们预期生育政策的调整会产生效果,未来的总和生育 率会接近1.8的水平。总之你的潜在生产率是要下降的,从中等收入走向高收入,必然增长速度是要下降的,因为越来越需要你的自主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但 是不同的改革的情况就会带来不同的变化轨迹,在情景三这张图上最接近于一个长期的大“L”型的增长轨迹。这种能够变成“L”型的增长轨迹就是我们改革带来 的潜在增长率的提高,也就是改革红利。如果说什么时候你真看到了“V”字型的变化轨迹,我想它应该是刺激出来的结果,与其说我们期待它带来的经济增长速度 回归,还不如说我们更应该警惕它所带来的经济风险。

2016-12-28 09:37:25

蔡昉:

按照我刚才测的情景三的情形,我们估算一下,中国未来什么时候 跨入“中等收入陷阱”,这完全是按照第三种情况,未必是真发生的,但是它是一种最好的情形。按照那个预测,2014年人均GDP是7400美元,目前大概 8000美元左右。到2022年我们可以达到12600美元,就是中等收入到高收入的门槛,这一步已经跨进去了,但是跨进去并不那么安全、并不那么保险, 因为历史上有些拉美国家,比如阿根廷进入过高收入国家行列,但是后来他又退回来了,到今天也没有回去。我们还要继续发展,到2030年我们就可以达到 19000美元,相当于目前爱沙尼亚的地位。再到2040年就达到32000美元,接近于目前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37000美元。到2050年就是 52000美元,相当于目前加拿大的地位。但所有这些我们也可以说它是为了提振信心,但是都是假设在这种最好的改革情形下,而且你做到了这步的改革,同时 这个改革带来相应的成效。因为我们可以放宽人口生育政策,但是你不能决定这个生育政策放开以后是不是能够把总和生育率提高到1.8。但是有没有努力可以 呢?有,你仅仅放开生育政策还是不够的,还要有一系列配合的政策,让人们养育孩子的成本降下来,使人们能够按照政策的要求去生育应该生育的那些孩子。这只 是作为一个参照。

谢谢大家!

2016-12-28 09:39:40

夏杰长:

谢谢蔡院长对我们未来经济增长“L”型增长的轨迹做了一个很好 的阐释和学理的支撑。接下来顺序稍微变一下,要请出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教授。大家对吴晓求教授是非常熟悉、非常了解的,我想我任何多余的介绍都 是没有必要的,咱们节约时间,听听晓求校长的精彩演讲。他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中国金融未来的四个变化”,大家欢迎。

2016-12-28 09:40:55

吴晓求:

尊敬的汪部长,蔡院长,杨老师,首先祝贺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五周年,这五周年凝聚了培勇院长的心血,培勇院长是我们人民大学毕业的,我跟他共事了很久。来到原来叫财贸所,现在叫财经战略研究院,我和培勇是很好的朋 友,在人民大学我们共了很久,我们有共同的追求,有共同的价值理念,我们俩无论在理论还是在价值追求上,应该说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培勇的任何一种进步都比 我自己进步高兴。他把财贸所后来变成了财经战略研究院,刚才蔡院长领我看了一下档案室,的确感受到了财经战略研究院辉煌的历史,以及对中国经济财经研究方 面所作出的卓越的贡献,也非常令人敬仰。

我也非常感谢汪部长的宽容,本来说实话理应是他讲之后,培勇、郑老师讲之后我再讲,但是11点要我回去开民主生活会,这是大事,误掉了比较麻烦,感谢汪部长的宽容。

2016-12-28 09:42:25

吴晓求:

我要讲的是金融的四个变化。为什么要讲中国金融的四个变化呢? 主要是最近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上或者说理论界对金融的一些改革,一些基本的趋势提出了批评,我不认为这种批评是正确的。比如说我也看到,现在资讯也非常发 达,谁讲的什么事情、观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知道。比如我也看到一些人批评中国金融的自由化,我真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金融自由化是金融的灵魂,现代金 融离开了自由化,金融就没有生命力了,也就没有任何的创新。虽然“自由化”这三个字在中文里面是贬义的,但是无论从哪个教科书还是理论著作里面,当自由化 和金融连在一起,它一定是中性的,就是要给金融的创新留下足够大的空间,金融创新最重要的目的,显而易见是要为了能够为投资者和融资者提供最好的金融服 务,这就是金融创新的宗旨,没有金融的自由化是很难实现的。所以我对此不太理解,我们不要把金融自由化和其他意义上的自由化连在一起。我看培勇前些天专门 说,学术研究是需要专业水平的,不可以是望文生义,有些人会望文生义。

2016-12-28 09:44:19

吴晓求:

我最近看到一个更盛行的,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大大超过 了美国,说中国达到了10.5,美国是6.5,以此来说明中国的资本是“脱实进虚”,大概想证明这条。首先,我也不太清楚什么叫“脱实进虚”,现在让大量 的资本进入实体经济还是比较困难的,供给侧改革表明了我们大量的行业是产能过剩,所以才有供给侧改革,才有这种存量意义上的结构改革,从这个意义上说,资 金是一个优化配置的过程。况且从我的专业判断来看,我真的不认为金融达到了10.5,因为我们2016年的GDP按照6.7来测算,我想GDP将在73万 亿人民币,如果是10.5的话,那就差不多是8万亿,我还专门咨询了银行的专家,特别是大行的行长,因为我在早年还做过一些大行的独立董事,当然现在不允 许做了,现在没有做,现在做就是违规违法。早年我还是很认真的研究商业银行的利润结构,以及若干个指标,包括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是资产利润率,资产利润率 一般说来都在1%到1.2%,差的要低于,好的略微超过一点,1%到1.2%是个大概率。也就是说银行的信贷资产大概是100万亿左右,从这个角度来看, 利润差不多在12000亿左右,人工运行成本包括管理成本加起来一般翻一倍,以往的利差2.6左右,把资产一算就能算出来,按100万亿,就是26000 亿,再把自有资产和债权投资等等加起来,估计最多3万亿,这是银行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加起来不会超过银行,应该只有银行的一半左右,也就是4.5万亿,很 难超过5万亿,也就是说仍然还是在6%左右。我不知道那个10.5是怎么测算的,还是培勇说的那句话,很多事情还是要进行专业的研究。

由此我想起来,我们的金融要进行科学的判断,我们必须要研究它的 基本趋势,金融的基本趋势不会因为国别的因素出现太多的差异,虽然金融文化和法律对一个国家金融结构的调整、金融模式的形成有比较深远的影响,但金融活动 的基本趋势应该说大体一致。刚才我在底下想讲什么,我讲讲中国金融未来有四个趋势,这是谁也不能阻挡的,要认清趋势。

2016-12-28 09:50:44

吴晓求:

一是金融活动的市场化。这与金融的自由化大体上是一样的意思, 无论是融资还是投资,它的活动都要建立在市场的平台上进行运行。融资可能会越来越多的来自于市场,即使来自于银行也是高度市场化,这里面暗含着利率的市场 化。投资也是可以自由的在市场上配置你的资产,也包括其他的价格,包括利率也好、汇率也好,包括资产价格也好,都是基于市场供求的竞争而形成的。金融活动 的市场化在中国是一个基本趋势。

二是金融结构的证券化。我这里说的金融结构主要是指金融的资产结 构,我倒不说金融机构的结构,那个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金融资产的结构暗含了这个国家金融功能的变化,也暗含着这个国家金融风险的调整,会发生变异,所有 金融风险都来自于金融产品或者金融资产结构的调整。所以说研究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动趋势是金融研究的基础部分,如果对整个金融资产结构演变方向缺乏明晰的判 断,我想他做出的其他判断都会是有问题的,无论是对风险管理的建议还是监管的改革,都是基于整个金融资产结构的调整以及金融风险的变异而提出来的。金融资 产的结构是朝着证券化的方向发展,这点已经显现出来,而且也符合金融的基本理论,现代金融的基本趋势。

我最近花了很长时间,我一年当中下半年会比较忙,上半年是休息, 偶尔想一想,下半年会进入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因为都会写一两篇长篇论文。我这个人水平比较低,所以经常一写就很长,很长就很麻烦,我经常跟培勇讲,他看 到我的文章嫌太长,经常说要我减一减,我又花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晚上,什么都没干,吃完饭就写,写着写着又写了5万字,这还挺难的。我这个人有一个特点,非 常落后,我自己也检讨,我是拿手写的,我不是敲字,任何一个东西我都是拿钢笔写的,写着写着就很厚。

2016-12-28 09:51:20

吴晓求:

这里面重点就是研究金融结构。后来我发现二十年来,从1995 年到2015年这二十年来中国金融的结构在最近十年在慢慢发生变化,原来还是传统的金融结构。也就是说银行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规模和占比在整个金融资产的 比重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都是比较高的。只有到了最近的七八年时间里,证券化的金融资产比重在逐步上升,得益于一个金融脱媒,金融脱媒在中国是相对比较晚 的,因为受到了某种法律和金融文化的约束。中国人非常喜欢储蓄,有钱就存在银行,存在银行脱媒就很难完成,再加上中国金融市场化和自由化的起步比较晚,利 率管制时间很长,所以这一块比较缓慢。到现在你会发现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为金融资产的口径很多,在座有很多著名的专家,就拿最窄的口径,银行信贷资 产加债券加股票,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角度,把这个看成最狭窄的金融资产的口径,这个最狭窄的金融资产口径,银行的信贷资产大概100万亿,债券50万 亿,股票市值50万亿,大约200万亿左右,你会发现最狭窄的口径,证券化金融资产已经占到50%。从宽口径看,银行类金融机构金融资产加上证券化的资 产,这是最大口径的,证券化资产只占30%,但是也在逐步上升。

2016-12-28 09:57:27

吴晓求:

金融结构证券化的趋势符合了金融脱媒的要求。这个趋势的变化说 明了两点,一是中国金融的功能得到了改善。因为证券化的金融资产,除了有融资功能以外,最重要的是提供了财富管理的工具,也就是说中国金融体系里面财富管 理的功能在提升,这点确信无疑,这与我们收入水平的增长、功能的改变有密切的关系。

二是金融资产证券化这样一个变化也预示着、暗示着整个金融体系的 风险在发生变异。因为证券化资产比重的提升暗含着透明度的风险在增大,所有证券化金融资产的风险都是来自于透明度。金融体系有两大基础性风险,一个是资本 不足风险,一个是透明度风险。可以看看商业银行所有的监管准则,哪怕是中国版的巴沙,监管的基石是资本,以资本充足率为基石展开监管,以此想通过股东的自 有资本对冲未来潜在的不确定性。可是你会发现现在发生了变化,风险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透明度风险在急速上升,可以看到互联网金融为什么经常会出现跑路的现 象,其中他是没有理解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特点在哪里,经常用资本充足来看待、来判断互联网金融是否存在风险,这就有问题了,因为互联网金融的核心风险是透明 度风险。从金融资产结构的调整能判断很多新的变化,这是第二个。

2016-12-28 09:58:59

吴晓求:

三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正在到来,无论从人民币的国际化和金融市 场的对外开放都预示着这一点。从我们国家的金融发展战略来看,我们还是要把中国的金融,特别是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这个目标是没有变,而且这是中国金 融最大的战略目标。两大战略目标,一个是人民币的国际化,让人民币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性的储备性货币,同时让中国金融市场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为此我们朝着 这个目标都进行了大量的政策调整和对外开放,包括今年10月1号加入IMF SDI份额,还包括深港通的开通等等,这都是国际化。只不过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的进程相对有点慢,但是也许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候一定会加快。当然现在人民币 兑美元处在一个贬值的预期之中,这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但是我认为这是暂时的。这个也应该非常明确,我们不可以从这方面倒退回 来。

2016-12-28 10:00:28

吴晓求:

四是中国金融体系的智能化在迅速提高。这里面包括新技术的运 用,也包括互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包括其它信息技术的发展,实际上对金融业的渗透甚至比任何领域都要大。所以中国金融体系的智能化的进程将会 加快,我们要站在这个角度看待中国金融的业态会比其他国家更快速度发生变化。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就是一个显著的表现,比其他任何国家发展的都要快,我对互联 网金融的发展持一个积极肯定的态度,当然很多人是拿到个别的“穿着马甲的P2P的跑路”来指责互联网金融,我不认为这是正确的。因为互联网金融,比如说第 三方支付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改变了传统金融的支付功能,大大便捷了我们的支付,同时使安全也得到了提高。我想中国金融的智能化是非常明显的,由于金融活 动的智能化,从而我想也会要求中国金融监管也要走向智能化,中国的金融还发生那么多的基础变化,但是我们的监管没有发生变化,我们监管的准则、监管的视 野、监管判断的标准,监管判断是非的标准没有发生变化,这从一定意义上说会阻碍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比如我们过去监管虽然也强调动态监管,但是更多的是事后监管,是结果监管,没有过程监管,是因为没有大数据平台,没有建起来。一旦事件发生以后就是亡羊补牢,那时候就晚了。中国应该建立一个巨大的数据平台,让监管从传统监管走向智能监管。

如果对中国金融这四化有深刻的理解,我们就能找到发展改革中国金融正确的政策和思路。我要讲的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2016-12-28 10:01:09

夏杰长:

谢谢晓求校长对未来的金融发展给我们勾勒出一个很清晰的思路。 吴校长很忙,我们也没有太多互动的时间跟他讨教,好在吴校长有很多文章、很多著作大家都拜读过,我们将继续好好学习。刚才在后面的一些同志跟我讲听不大清 楚,我只能说抱歉,我跟工作人员也沟通过,我们学术报告厅有一个问题,前面1/2有音响,后面1/2没有音响。

接下来要隆重请出汪光焘老部长,汪部长是多年担任原建设部的部 长,担任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在城市经济、房地产经济、房地产市场等诸多领域都有很深刻的研究和见解。我们今天的主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家知道一个重 要的内容是“三去一降一补”,一个重要的内容是补短板,要补什么样的短板呢?今天汪部长给我们带来的是“有序培育住房租赁市场”这个短板看怎么补,我们来 听听汪部长的见解,大家欢迎。

2016-12-28 10:06:23

汪光焘:

很高兴受邀请来跟各位交流,我跟生态院联系比较多,这次有机会 讨论一下经济问题,特别是去年的经济工作会议是“三去一降一补”,中间有去库存,今年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问题,说明这个 问题仍然是中央和大家关心的问题。我想就这方面讲点自己的意见,仅供参考。特别是我也知道这个问题很敏感,希望我们能够讨论。

我今天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定位,怎么讲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实际上我们关注的很多都是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三级市场,土地怎么供应,二手房交易,我觉得房地产市场里面要补的短板是有序培育租赁市场,而租赁市场应该更多的研究在我们房子是住的上,不是炒的上去研究,应该怎么更有序的发展和规范的问题。

2016-12-28 10:08:37

汪光焘:

我简单回顾一下房地产市场情况,回顾一下去库存,着重讲后面两个问题。

根据统计局的所有数字,房地产市场整个价格情况总体是逐步调整, 新房和二手房价格都开始回落,特别是今年10月1号以后,整个国家宏观政策出台以后,价格更加趋于平稳了,我这里列举的数字就不展开了,这都是统计局的数 字。二是讲成交情况,政策也显现,新房、二手房成交环比下降,这也达到了我们预期目的,绝对量在高位,趋于平稳。三是消费的预期多数有改变甚至有推迟,实 际上这政策上调整经常会发生的事情。四是土地市场供应,里面有一个应该注意的问题,就是一线和热点城市土地供应高端化趋势明显,尤其是目前这些城市的主流 需求结构不匹配,往高端走,不匹配,由此带来的市场金融风险需要关注。

去库存进展,去年经济工作会议以后去库存是重点,而去库存的结 果,成效还是比较好的,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度同比增幅继续收窄,也就是说去库存的效果也是向很积极的方向发展。而且根据去库存的问题,消化时间也开始 趋稳,原来讲7亿,在建面积也是8倍到10倍,这段时间消化时间,各种情况估计,大概还需要5年左右,但是这里面结构性的问题我下面再讲。在这个时候我们 看商品房整个去库存工作的趋势应该是什么,要看到这个趋势,要真正解决这个去库存问题的核心,我认为是租赁市场在健康的房地产市场中的地位进一步认识,这 就是我今天讲的主题。

2016-12-28 10:10:09

汪光焘:

我们国家的租赁市场挺活跃,但是不发达,甚至于跟发达国家的租 赁市场有差异,等一下我会对比。我们已经看到租赁市场已经是解决我们住房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是我们更多的是政府在作业,廉租房、廉价房。从租赁市场实际的 需求来说还有一个问题,发展得很快,但是非租赁市场的房子比较多,这就带来了我们希望研究租赁市场怎么更加真正解决住房问题的规范。另外,租赁市场发展作 为经济结构调整来说,特别是这些城市,外来人口主要靠租赁,这就给我们城镇化直接相关了,人的流动中间没有完全稳定,租赁是起到极起重要的作用。而且租赁 市场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来说有一个问题,开发商没有真正为房地产商,就是个代建商,拿钱建房子、卖房子,他只是个代建商,他不具有房地产商的全要素。所 以我们觉得这是将来要考虑的问题。同时租金支付能力和租金跟租户的支付跟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既是一个稳定期,又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2016-12-28 10:11:24

汪光焘:

我们也看到现在租赁市场发展得不平衡,各类性质的城市租赁市场发展是不一致的,而且现在租赁的税制税收尽管给了一点优惠,但是税制税收上还是一般性规定。

再讲现在的中介和其他秩序的规范,租户的权益保障,想涨价就涨价,想赶你就赶你,这些制度保障还有很多不到位的事情。特别是我们规范现在的中介和租赁还需要大量的进行一些工作,这是我们的一个矛盾。

2016-12-28 10:12:05

汪光焘:

我这里归纳了一张表,这张表是一种总体概念,就是租赁市场现在 出现的主要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就是我们要有序规范租赁市场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介绍一下其他国家,为什么说有序健康发展租赁市场呢?其他国家是很强调供应主 体多元化,而且是非营利组织发挥重要作用。现在我们一个是政府建房,房地产开发商是建房、卖房,是不是能够有一个社会的、非营利的租赁机制的发生?包括市 场租赁、政府租赁比较多,非营利性组织比较少。反过来看,越来越多解决住房问题在国外是非营利组织,住房协会、住房合作社在运营,也就是说要用市场和市场 机制以及社会力量来组织解决这个问题。我统计了一下,瑞士合作组织7000家,75万套,瑞典这个国家也不大,英国也有3000家,西班牙4200家,我 想这些非营利组织作为解决有序推进租赁市场是十分重要的。

2016-12-28 10:12:41

汪光焘:

其他国家对金融财政税收的支持,不仅是金融方面支持,还有税收 方面支持,政府还给租赁补贴,而这种补贴机制的建立,形成了一个用金融、税收、政府补贴,鼓励机构投资者,也就是刚才讲的非营利机构投资者,能够将组织房 子拿来给社会住,这个应当是有直接借鉴意义的。而且国外还有干预机制,现在我们讲房子住的,国外也是房子是住的,如果长期空置,会有干预的,这种干预,不 同发达国家,既控制价格,又对你闲置房进行征税,而且对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制约,这条我们做的比较多,帮助低人解决住房,还有一批规定,其实不仅是发达 国家,东南亚国家已经尝试,开发商建的房子中间有一部分就是廉租房,低价政府控制的廉租房,不是说开发商的房子都是卖的,而且要组织好这个地区维护和就业 的有关问题。

我们国家尽管这些政策上还在完善中间,但中央已经十分重 视,2015年住建部就发了要加强租赁市场的文件,把它作为城市住房供应体系,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有房,而是有房住。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培育 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深化住房改革制度的有关意见。特别是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三四线城市去库存,要研究符合国情、市场规律,基础性的长效机制,同时提 出加快住房的租赁市场的立法,加快机构化、规模化租赁企业发展。这次经济工作会议对我们在房地产市场中发展租赁资产,我们的缺失提出了原则性的指导意见, 而且国务院也提出了原则的要求和若干意见。

2016-12-28 10:17:22

汪光焘:

下面怎么办,怎么有序培育?我想讲点我自己的观点。当前房地产 市场结构性失衡问题严重,大城市地价、房价过快上涨、房价过高,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过大、供应过剩,这一堆矛盾实际上已经引起了对社会产生的双重危害, 住房要解决价格过高、买不起房、住不到房,怎么办?所以积极培育发展租赁市场是房地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引导下,房地产市场的规范也是一个很关 键的问题。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即便我们国家这么大,一线和一线热点,二线以及三线、四线城市差别这么大,怎么分类指导实施?有助于缓解房地产市场供需失 衡的问题。

2016-12-28 10:20:28

汪光焘:

这里我想讲三个方面:一是一线城市、热点城市。我提出租赁市场 目标是提高已既有住房的利用效率为目标。这张图统计了国际社会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发达国家,除了美国、加拿大以外,我们接近了。在这个 时候我们还是在大城市盖房子,还是要挖挖潜力了。所以我这里讲,要落实人地挂钩的政策,加大土地资源供给,鼓励机构新建租赁住房。另一方面要推进城市空置 房屋改建后用于租赁,解决新市民住房问题。我们的住房,越便宜的房子离城市越远,离就业中心、居住中心越远,居住成本带来的影响,是不是要挖掘现有住房的 潜力了,把现有的手上的两套房、三套房,用政策引导和法律引导拿出来,而这个时候给部分一线、热点城市解决培育租赁市场的方向。

二是一般性的二线城市,我觉得是住房四个层面,一级市场、二级市 场、三级市场、租赁市场,都需要研究协同发展机制,我们要避免已经出现大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问题,怎么协同工作的问题,这样你是推动企业单位、机构性人员 对整个的调动,希望把它作为整个城市的整体,四个方面共同来推动。这里举了两张图,先不讲公共建筑,先讲持有土地,因为我们的开发模式是一次批准、若干次 建设的过程,要解决这个问题,国外更多的房地产市场是以楼作性质进行的,我们在一般性二线城市不要出现前头一线城市和后面三四线的问题,就要很好的研究相 关政策。所以我认为二线城市应该是研究土地供应新房、旧房联动机制和租赁市场的联动机制。

2016-12-28 10:22:06

汪光焘:

三是三四线城市当前的重点。我们讲的库存主要是在三四线城市, 这就带来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人口的布局应该怎么样更合理?现在劳动力从高端城市发展需要的劳动力素质和能提供的劳动力素质的差 异,还有劳动力价格的差异,决定着我们开始回流,回流意味着什么?回流就意味着我们对三四线城市发展模式和去库存要不要结合,我们的社会服务与去库存要不 要结合,有效的培育租赁市场要不要结合?我这里提了三句话。中央讲现在要发展特色小城市、小城镇,不是把恢复古风貌为主题的,我觉得要保持我们自己的风 貌,更要研究小城镇的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对劳动力诉求的关系,以及使更多的劳动力在那里市民化的问题。

所以这里我讲,要建立产业联动机制,来盘活三四线城市的库存,要 从劳动生产力上提高和就业和产业的角度去研究。同时应该结合我们的医疗机构的布局和学校的布局来联动。你们可以调查一下,现在有不少中小城市里,子女的上 学和老人的陪读、就医问题已经成为我们一个重要的方向,在这个时候怎么提高这些机制。我们最终是发展经济,城镇化和劳动力市民化是让他能住下来,能生活得 好,而生活得好的比较,以他自己的承受能力,在他自己适宜的城市里去居住。今天不展开讲了,上次讲了劳动力走向。这里就有一个既要支持创业的人回去投资, 又要降低他回去投资的成本和提高招工的劳动力素质,我们建立住房租赁市场极其重要,我这里做一种设想。比如说我们现在空置房,用机构式的方式寻找各方的合 作,包括企业的合作,不认为现在是三线城市、四线城市去库存就是买房,而是把这部分房子用投资人、政府和需求人之间的机构性组织的建立,提供一个具有保障 的劳动力的居住条件,由此降低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角度,来统筹研究这个问题。我想还是大有潜力可以讨论,因为当前的库存,三四线城市是突 出矛盾,而这个突出矛盾又是我们三四线城市,又是我们经济城镇化发展的所在地。所以这块文章要做,对有序培育租赁市场,特别是对于城镇化农民转为市民过程 中这是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所以我前头讲,有序的培育房地产租赁市场,为什么叫补短板?也就是根据去库存和健康培育房地产市场综合的角度来讲的。

2016-12-28 10:24:42

汪光焘:

四是要有政策支持和扶持。我们既然有三四线城市的租赁市场,以 及一线、二线城市的租赁市场的问题,需不需要吸收国外的经验,研究我们的政策,把房子住起来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把三线、四线房子去库存,以卖出去的角度 来处理问题,我认为是当前补短板,补有序发展租赁市场短板的重要内容。

最后,培育住房租赁市场,是房地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作用,有助于缓解房地产市场供需失衡和推进新型城镇化。

我的发言完了,希望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各位!

2016-12-28 10:28:26

夏杰长:

谢谢汪部长非常精彩、非常专业、非常权威的演讲,我们再一次以掌声表达对老部长的敬意和感谢。

接下来要请出的是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著名财政专家刘尚希研究员,大家欢迎。

2016-12-28 10:29:04

刘尚希: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来参加研 讨会。财经战略研究院五年了,我们说五年计划,五年规划,过得很快,这五年财经战略研究院取得的成绩确实是非常突出,由原来的所变成了院,到成为国家的重 点智库,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地方也变了从原来的月坛北小街到了这样一个非常宽敞的地方,这表明了在不断的进步。我看人也开始变了,培勇要到经济所去,又 去开拓新的领地了,德旭到了这边当院长,人员又有一个大的变化和调整,我相信财经战略研究院会越办越好。

2016-12-28 10:31:09

刘尚希:

我刚才听了几位的演讲,蔡院长、晓求、汪部长的讲话,都是从不 同的侧面阐述了今天的主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实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听了像刚才几位的报告,我觉得是深受启发。 我在这里换一个角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主线,但具体操作上是“三去一降一补”。刚才汪部长讲了去库存,我讲降成本,降成本要和当前热议的一个问题紧密联 系在一起,就是税负问题。大家也知道,前不久李炜光教授提出企业死亡税率的问题,引起了热烈反响,传播的速度也是非常快。后来我们一个大企业家曹德旺接受 媒体的采访,他也讲到了中美之间办企业的成本的比较,其中也谈到了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挣不挣钱,其实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创造附加值的能力,二是成本的 控制。如果创造附加值的能力很强,他能创造高附加值,那么他的企业就会很有竞争力,哪怕成本高一点也能承受,当然成本的控制能力也很重要。从微观的角度来 看,对企业来说也是一个考验。成本的控制既取决于企业自身,也取决于他的环境、体制机制,有的不是完全由企业能控制的,与我们发展的阶段,经济形势的变化 都是联系在一起的。

2016-12-28 10:32:08

刘尚希:

当前企业、行业及整个经济都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可以说 处在爬坡过坎的时候,在这个时候表现出一个突出的特点,我们创造附加值的能力还不是很强。我们在全球产业链里、价值链里,整体来看我们是处于微笑曲线的底 端,不是在两侧,也就是说我们的企业、我们的行业基本上都还是附加值不算高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意味着我们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挣钱就相当困难,因为利润会 比较薄。挣钱主要体现在你创造的附加值上,这种能力还不是很强。而另一方面我们的成本又升得比较快,有些成本是到了这个发展阶段不可避免的,不是通过政府 的努力可以解决的。比如人工成本,人工成本的上升是经济进步的一个表现,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生活水平提高,当然收 入水平要提高,收入水平提高工资就要提高。如果工资不涨,那么经济的发展目的就丢掉了。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居民收入的增长是低于GDP增长的,这两年有 了一些补偿性的增长,增长的是比较快的,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对整个国民经济扩大内需,平衡供需之间的关系,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从微观来看,企业的成本 上升了。还有环境成本,过去对环境成本相当一部分是由社会来承担的,没有内部化,一些企业在排放方面没有达标,有的污染物就直排了,对企业来说成本省了, 这个成本体现在社会的成本,环境变糟糕了。现在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前几天的雾霾,大家已经是深有感受了,我们不能一边发展一边污染,必须要控制污染, 控制污染对于企业来说毫无疑问,治污的成本就得上升。原来由社会承担的一些环境成本内部化,表现为企业的身上,像这种成本的上升是不可避免的。尤其在我们 这个阶段,可能这种环境成本的上升是比较快的,如果企业不能消化,就会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这些都是在这个发展阶段不可避免的带来成本的上升。但是还有一 些成本的上升是与体制机制有关,不展开细说。比如融资成本的问题,与实体经济或者金融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不顺导致的。

2016-12-28 10:37:08

刘尚希:

刚才晓求谈到了金融的问题,我们看到现在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比较 难,在金融体系中自己在转,变成了钱生钱的游戏。首先要考虑为什么,它不愿意进入实体经济,或者说它不能进入实体经济。这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与金融体制有 关,金融的垄断性还没有完全打破,尽管我们的市场化的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但金融的垄断性依然存在。再一个就是金融的监管,我们都是分业监管,这种分业监 管带来的监管套利可能就会吸引相当一部分资金在金融体系中转圈。如果说这种监管套利能获取利润,何必要去带到实体经济领域,带给实体企业呢?金融企业低风 险、高回报,什么挣钱干什么。在这种体制下,玩钱生钱的游戏,风险更低、收益更高,何必到实体领域中冒更大的风险去贷款。融资成本高与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不 到位密切相关。我们根据调研,这个在企业成本中的占比相当高。

还有一些运营的成本,比如电,对于传统的制造业来说,这个成本比 较高,但是电价居高不下。调研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一边是电厂产能过剩,另一边电价很高,搞职工电试点,电厂高兴、企业高兴,但是这种环境就难以突破, 电网是垄断的。电价的成本居高不下,导致了企业的成本上升。而且这种运营成本不但没有下降的趋势,还有上升的趋势,这就与我们的行政性垄断联系在一起,这 说明改革是不到位的。

2016-12-28 10:40:03

刘尚希:

还有物流的成本也是上升的。最近两年采取了一些措施,因为最近 降成本了,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融资的成本虽然没有在上升,基本上是平稳了。再就是社会保险缴费采取了一些措施,阶段性的降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 业现有的眼前的负担。但是这也与人口老龄化是冲突的,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在加快,意味着养老保险主要是靠养老缴费支撑的,财政要贴一块,而且缺口越来越大。 调研中发现不少地方当年的养老收支已经穿底,也就是说收不抵支。老本能吃多少?有些省可能到2020年老本就吃光了。阶段性的降低社保的缴费有约束条件, 并不是一味的降低,大量的问题就涉及到社保体制的问题。郑老师可能还会讲到这个,这就涉及到养老的成本在政府、企业、家庭、个人之间怎么分担,怎么样合理 分担,这就涉及到养老体制的改革问题。如果都要靠养老保险来承担,就要多缴费,如果更多的靠政府来承担,那么财政就要补更多的钱。毫无疑问,政府自己是没 有收入的,它的收入都是来自于国民经济,来自于企业。所以从这一点来看,这里也涉及到改革的点点问题,就是社会保障体制何去何从,应当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保 障制度。

2016-12-28 10:41:21

刘尚希:

这些都是与改革相关联的企业成本问题,怎么去均衡。其实还涉及 到大家最关心的税,我为什么要先讲,成本税也是成本的一部分。我们调研中发现税收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变化不明显,但是税收占利润的比重的变化非常明显。 为什么?因为利润变薄了,企业亏损了,从行业来看,利润大幅度下滑,这种情况下税占利润的比重自然就上去了。我这里讲的税主要是流转税,增值税,以前还有 营业税,现在营业税已经取消了。所得税是有收入,有所得就有所得税,如果你是亏损就没有所得税。所以我这里讲成本,这些硬性构成企业成本的主要就是平常称 之为间接税的这一块。企业利润变薄了,税负看起来就相对加重了,其实我们要想到为什么企业利润变薄了,利润的空间在收窄,实际上是企业整成本的上升。企业 整成本的上升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企业的利润空间变小相对负担就加重了,显然要解决当前企业负担重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税负的问题,是综合负担的问题。为 了解决企业综合负担重的问题,显然不仅仅是降税,还必须要推动各个方面的体制改革。比如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的,社保体制的改革、金融体制的改 革,其中还有国企体制的改革,这些体制机制的改革不全面推进,这个降成本仅仅依靠现有的降低税负,比如税率下调,社保缴费适当的下调,阶段性的措施是可以 的,但是不可能依靠降税、社保缴费使企业有利润。

所以这个事情两面看,一方面通过改革使企业有一个更好的营商环 境,降低五险的成本,制度性的交易成本。同时通过金融体制改革降低融资的成本。通过物流体制改革降低物流的成本,通过行政性垄断的改革降低现在用能成本, 当然还有土地制度的问题。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也是构成成本,所以也是通过土地制度的改革来降低这方面的成本。但其实土地在地方来讲,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对企 业造成的负担有,尤其是对工业企业和制造业来说不太重,对工业园区很多土地表面上招拍挂,事后都返回了,可能作用的就是房地产企业,那是真正的招拍挂,这 也是地方重要的一块收入的来源。这就要分开看。所以转型实体经济,就要转型制造业,降成本,采取一些政策措施最重要的就是推进改革,只有推进改革,有了更 好的营商环境,有了更好的体制机制,企业的综合成本就会下降。同时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企业创造附加值的能力不断的增强,企业创造附加值的能力增强,我们 全球价值链的位置是上升的,企业的利润空间就会扩大。

2016-12-28 10:45:02

刘尚希:

一方面要政府全力推进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综合降成本。另一方 面通过企业自身不断的创新,提升自身创造附加值的能力,来扩大消化成本的能力。有很多不可避免的要上升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增强,创造 的附加值没有提高,还是处在低附加值的状态,你是低附加值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是没有办法的。所以不是降成本,不仅仅是一个政策问题,更重要的是改革问 题,同时也是需要企业真正的提升自身的能力。两方面使劲,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企业才能真正的转型升级,我们的产业才能真正转型升级,整个中国的经济才能 真正的转型升级。这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真正的收到成效。现在当前一些舆论,包括过分的聚焦在税的问题上,我认为有失片面。即使税降到零,企业如果还是 亏损,那就没有办法。所以我们必须整体全面看问题,而且要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我们降税的空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的降下去。所以最终要靠企业自身能力的 增强,打铁还要自身硬了,有了能消化成本的能力,税负就不会那么重了。

现在看传统企业和新兴产业一对比就知道,新兴产业的利润空间大, 对现有的税负相对来说不会觉得越来越重。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销路不好,亏损加多,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感到现有的成本是落雨天背稻草,越背越重。所以就呼吁政 府减税,政府应当给予支持,我觉得这是应当的。仅仅减税很容易,怎么改革是更难的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真正按照中央的要求,把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深入推动下去。谢谢大家。

2016-12-28 10:49:41

夏杰长:

尚希院长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视角下全面审视了降成本的问题,来提醒朋友们或者业界不要聚焦在税负这一个焦点问题,挺有意义,挺深刻的。

接下来请出著名的金融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的所长张承惠研究员。张老师要报告的题目“供给侧改革过程中注意防范金融风险”,大家欢迎。

2016-12-28 10:53:06

张承惠: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首先很高兴参加财 经院的2016年的年会,今天前面的各位都发表了很好的演讲,我从最近比较关注的角度谈谈金融风险。我觉得在中国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经济转型和 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要格外注意金融风险问题。因为接到通知比较晚,只是利用业余时间做了提纲,没有做PPT,抱歉。

谈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当前中国金融风险的形势非常复杂。第二个问题,谈谈对金融风险防范的想法。

2016-12-28 10:54:07

张承惠:

中国金融风险,官方说法都是总体可控,我也认可,确实是总体可 控。但是我们也要关注到,当前一些处置风险、防范风险的措施实际上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化解掉金融风险,而是把金融风险后移,而且由于现在各方面的因素综合 作用,使得金融风险的环境非常复杂。这两天想了一下,从六个方面可以对金融风险形势的复杂性做一些描述。

2016-12-28 10:54:42

张承惠:

第一,既有金融市场的风险,也有金融行业的风险。金融市场的风 险大家都知道,去年股市异常波动,大家都说异常波动,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是股债。今年的债券市场违约的案例急剧上升,到今年12月15号已经有31家发行 主体的58家信用债违约,涉及债券的面值310多亿,无论是债券数量还是违约的个数都超过了历年的违约数量之合。这是金融市场风险,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风 险。金融行业的风险其实也在加大。由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由于市场准入的开放,导致竞争加剧,金融机构的经营压力在不断加大。可以看到,2016年至少上 半年的上市的金融机构的报表情况来看,银行、证券、保险行业的利润盈利能力全线大幅度下跌。

2016-12-28 10:55:36

张承惠:

第二,既有微观主体的风险,也有宏观金融风险。微观主体的金融 风险可以看到在资产荒背景下,投资的主体纷纷在加杠杆,而且在加杠杆的过程中,有一些机构、有一些投资人没有什么顾忌。从银行的角度来看,不良资产和不良 率高起,而且关注类的贷款比重总体上在上升。微观主体风险还有一个问题,大家没有太关注,就是人才的流失。特别是国有金融机构,一行三会金融监管部门人才 大量流失,今年上半年到上海调研,上海一个国有大行的分行跟我们说,这个行在上海最近几年流失了800个人才。我说你们一共有多少员工,他说3000人。 3000人流失800个,流失的员工通常都是有本事的,有渠道的,有资源的,有能力的。没有什么能力的大家就愿意拿一份稳定的工资了。我也属于没有能力 的,所以我们拿的也是稳定的工资。这是微观主体。宏观的金融风险最近也在加剧,比如汇率的波动、汇率人民币贬值的压力阶段性的加大。还有资金、资本的外 流、外汇储备,外汇储备这几年已经掉了将近1万亿,顶峰是39000多亿,现在很多要跌到3万亿之下。

2016-12-28 10:56:18

张承惠:

第三,既有国际因素导致的金融风险,也有国内因素导致的金融风 险。国际因素的风险最近也谈得很多,比如美元加息,特朗普的上台加剧了去全球化和贸易保护的趋势,世界政治格局不稳定,带来大家对欧元区稳定的怀疑,还有 国际金融市场的复杂多变性,不需要多说。但是国内市场因素的风险影响因素也非常大,比如消费投资不振所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金融下半年宏观指标有所好转, 我们一些经济学家还非常高兴,但是从实体经济的情况来看,从我们的调研情况来看,没有感觉实体经济有明显的好转,可能有一些好转是在原材料的行业,原材料 的行业日子好过一些,钢铁、煤炭,但是近一步带来另一个问题,严重挤压中间层的加工制造企业。我了解到像广东顺德一些地区,有些企业叫苦连天,说原材料最 近几个月上窜下跳,比如包装材料的价格上涨了100%,而作为中间加工企业,由于中端的产品市场还是过剩的,很难对客户特别是老客户随意加价,所以中间层 还是受到了很大的挤压。目前的企业经营环境不佳,刚才刘所长也说了,特别是市场预期模糊和不稳定导致了金融市场过于敏感和脆弱。我感觉现在一有风吹草动投 资人就会跳起来跑路,有点惊弓之鸟的感觉,主要和预期含糊,看不清市场的走向有密切的关系。

2016-12-28 11:00:28

张承惠:

第四,从国内的因素来看,既有金融体系外部因素所导致的风险, 也有金融体系内部因为体制、监管机制、调控管理政策的缺陷所带来的内生性风险。外部风险,比如供给侧改革重要的手段就是“三去”,“三去一降一补”的“三 去”过程中,特别是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会带来金融不良资产的压力。另外企业的违约,房地产市场的振荡,这些都对金融风险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金融体系内部, 由于体制的问题、监管机制的问题、调控政策和管理政策的问题,有一些缺陷。表现在我们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控股的金融机构内部治理缺陷非常明显,造成风控 能力严重不足。而且金融资产过于集中于某些行业,比如今年上半年集中于房地产,或者集中于地方政府,地方融资平台不差钱。还有国企也不差钱。在东南地区出 现一个反常的现象,银行求着国企贷款,以前是企业求着银行贷款,现在银行没办法了,求着国企你给我贷点款吧,前几年我印象里曾经出现过类似的事情,现在再 次出现了。金融市场的交易制度不完备,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主体的行为不健康,监管制度不适应,这些都是内生的缺陷,应该说既产生了金融风险,也在某种程 度上放大了金融风险。

2016-12-28 11:01:31

张承惠:

第五,现在既有单个行业的风险,更有跨行业交叉的风险。单个行 业风险不用说了,跨业交叉风险非常突出。外汇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随着金融市场联动性的加强,如果说某一个领域突发金融风险,恐怕会很快的影响其他市 场,这和前几年很大不同。随着金融产品的创新和资本市场不断开放,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联系更加复杂,而且不同交易主体之间的债券、债 务关系越来越复杂。这也使得金融市场内部不同业界之间的风险传递更加复杂化,使得监管部门更不容易尽早察觉风险。还有互联网,这也是校长今天在发言中讲到 的,对互联网金融的赞扬。当然我也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但是互联网金融有一个特点,就是涉及的主体多,特别是很多主体没有金融牌照,不受金融监管的主 体。而且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非常复杂,整个交易链条很长,也有和正规金融机构的交易,还有和民众的交易,交易链条非常长,所以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互联网金 融产生的风险,一旦爆发,影响力、破坏力都非常大,但是在爆发前隐蔽性很强,监管部门往往没有事前察觉到,或者察觉到了也没有能力处置这些风险。

2016-12-28 11:05:51

张承惠:

第六,既有短期的金融风险,又有中长期的金融风险。不展开说 了,只举一个例子。对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置换,短期内解决了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降低了风险爆发的危险性,但是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因为我们并没有跟随 体制机制和透明度的提升,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的盲目性我担心会加大。所以短期风险和中长期风险同时存在。

针对这些非常复杂的金融风险形势,防范风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 题,所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的时候,特别提出把防范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个认识非常正确。关于防范金融风险有很多这方 面的讨论,我这两天利用业余时间有几点不成熟的思考,供大家批评。

2016-12-28 11:06:36

张承惠:

第一,防范金融风险要由被动的风险冒出来再去堵风险的方式转向 更加主动的寻找漏洞,去加强预防性的措施。比如,现在很多风险特别是一些互联网金融风险,基本上都是出案件了再全力以赴的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处理风 险,这是一种堵的方式,而且是被动事后堵的方式,能不能把监管的着眼点前移。比如现在可以控制结构化产品的杠杆的系数,现在就要加强对信托产品和金融机构 表外业务规范的力度,加大规范力度。对于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没有好处的金融创新,恐怕要有一定的控制。特别是在监管能力跟不上的时候,金融自由化的进度 我觉得应该受到一定的控制。当然我们现在有很强烈的市场派,特别是在理论界,有一些高校,还有业界对放开金融管制的呼声非常强烈,总体上我也是个市场派, 但是这么多年的实践,这么多年的调研,让我感觉到在监管能力跟不上的时候,过快的放开也需要一种平衡。

2016-12-28 11:09:46

张承惠:

最近大家都知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去了一个新的党组书记,王安 顺王市长。去了以后在中心内部讨论的时候,王市长很谦虚,说到这来向你们学习,也学习你们的方法,了解你们的观点。但是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也深刻的感受到 市场派和实际操作派之间是有差距的,因为市场派像我们这种读书的人通常是比较理想化,都有一个理想,希望尽快看到一个非常美好的未来的金融体系。但实际上 在操作过程中恐怕不那么容易,王市长就用他的亲身体会和我们交流、互动,就说为什么做地方政府的官员在做地方的实务操作的时候,有时候动用行政手段,这个 问题我们有很多的讨论。比如去产能过程中大家批评很多的就是没有市场化、下指标、行政力量,对这些问题讨论很多,但是王书记给我们讲了很多地方官员的苦 衷,我觉得也可以理解,我只是佐证一下监管能力和创新要匹配。或者加快监管能力的提升、监管体制的改革,或者就得放慢金融创新的步伐,否则风险大了很难 办。我希望在发表我的时候,能给我先看一下,中心严格要求内部讨论无禁区,外部发表有纪律,这属于外部发表了,造成不良后果对我很不利。

2016-12-28 11:10:37

张承惠:

第二,还要调整风险承受能力。我一直反对要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金 融风险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我反对这个提法,我认为区域性金融风险是没有办法防止的,其实事实上中国已经出现了区域性的金融风险,比如2012前后温 州事件,难道不是区域性的金融危机吗?还有上海的钢贸,钢贸造成大量的不良,造成金融体系内部的运转不畅,这难道不是区域性风险吗?所以我觉得,刚性的底 线要向弹性底线过渡。当然了,系统性金融风险一旦爆发那就是金融危机了,这我们一定要尽可能避免,但是我觉得在点或者是很小的面上发生风险恐怕不能绝对的 避免。而且发生风险也未见得都是坏事情。我刚从温州回来,我觉得温州这方面做得相当不错,在风险管控过程中,在治理风险的过程中,金融监管部门的队伍得到 成长,金融机构得到了锻炼,不是都是坏事。再比如上海,上海也是2012年前后的钢贸危机,我上个月刚到上海去过,廖岷局长一再跟我讲他们怎么加强金融风 险防控的。所以今年在金融行业,银行业不良率整体上升的时候,上海的银行业的不良率是下降的。不感冒,身体很难产生抗体,如果完全不感冒,把人关在温室 里,铺不要通风,什么都不要,然后这个肌体会非常脆弱。

2016-12-28 11:12:37

张承惠:

第三,治理金融风险重点不在体系内部,或者是内外并重。一是实 体经济。如果实体经济不好,实体经济的经营环境得不到改善,经营效益得不到改善,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企业好不了。二是国企改革,国企改革包括实业界的国 企改革,也包括金融领域的一些国有资本控股的金融机构的体制改革。三是监管架构的调整,监管理念的调整,以及监管技能的提升。

第四,加强政策的协调性。监管机构之间的政策协调,去年和今年早 些时期,对中国金融监管架构的改革有着很广泛、很激烈的讨论,但是比金融监管部门合并更重要、更紧迫的是金融监管信息的共享。怎么样做好跨市场动态的风险 监控,建立这样一个监控体系,我觉得这是更紧迫的事情。也需要整合目前现有监管部门的一些关于投资、理财的规定,因为这些规定都是不一致,都有很大的缝 隙。还需要中央的金融监管部门加强与地方政府、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现在地方金融机构的风险底数是不清楚的,地方金融办、地方政府对金融风险是非 常担心的。最近银监会委托我们做农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的试点方案的第三方评估,我们跑了几个试点,感觉到地方政府对潜在的金融风险非常担忧,确实存在着 一些隐性风险。这些风险中央监管部门不能一推了之,不能说这不是我监管的范畴,小贷公司不是监管的,担保公司不是进监管部门监管的,还有各种各样的投资公 司、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包括互助社,在银监会审批之外的互助社,这些不能因为不在你的监管范畴之内就不关注它的风险,因为这个风险是会相互传递的。

2016-12-28 11:18:32

张承惠:

第五,加强政策定力,正确引导市场信息,特别是向市场传导清晰、准确的信息,监管部门强化和市场的沟通。切忌朝三暮四,朝令夕改。不再展开。

第六,防范金融风险需要金融体制的改革加以配合。这就回到今天的 主题上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我们曾经向世行做了一个很长的报告,不展开,那份报告主要观点到今天都没有过时,大概是三年前,有一些需要推进的金融体制改 革措施到今年都没有落实,所以需要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消除制度性、体制性、政策性的缺陷所带来的内生的金融风险。而且需要强化对中国金融体系的正向激 励,负向激励非常强,但是正向激励远远不够。也需要提升中国金融体系的弹性、效率以及创新力。我就说到这里,谢谢各位。

2016-12-28 11:19:36

夏杰长:

金融风险是政府、业界、学界甚至普通老百姓都格外关注的问题,张所长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对金融风险的现象以及如何化解金融风险谈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表示感谢。

2016-12-28 11:20:00

夏杰长:

最后一位收尾的是财经院的老领导,现在是经济所的所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高培勇教授,他今天要讲的题目是“警惕政策分析中的跨界现象”。

2016-12-28 11:50:20

高培勇:

以往作为财经院的院长参加财经所的会议,今天以嘉宾的身份参 加,感觉还是不一样的,其一,不管任何的会我专心于倾听,而且静心于思考。我接着晓求刚才说的话,讲一点我最近关注的事情,就是警惕政策分析中的跨界现 象。这句话从何而来?从五年前我们组建财经院的时候我们在议论一件事情,转型,从一般性研究转到智库性研究上来。转型的过程当中一个始终挥之不去的问题 是,智库研究究竟和一般的学术性研究有何不同?经过五年多的思考,我们越来越达成一种共识,起码从最浅层认识上,智库的产品和实践当中的距离相对于一般的 学术性研究而言是最近的,也就是说智库性产品随时都有可能被付诸于实践。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就是我们对智库研究的成果,称之为成果也好,智库产品也好, 就要特别的谨慎,因为它具有人命关天的性质。比如一般的学术性研究,我就主张一种观点,而且我从事学术研究到退休,一生一世我就坚持一个观点就可以了,不 管这个观点是什么。但是,你要做智库研究,你提出的哪怕是一个很小的政策性主张,当你意识到它有可能被决策层所采纳,被管理层所重视,以至于最终付诸实践 的时候,你能不小心吗?你肯定要小心,而且小心过程当中都有可能出错。所以这让我们就感受到一个事实,凡属于智库产品的,一定要建立在精准的专业分析基础 之上,如果你的分析不够专业或根本谈不上专业,你可能提出的所谓智库产品就有可能误导民众,误导民众也就罢了,还有可能误导决策,因为你的智库产品是直接 通向于实践层的,在这个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多少过滤的可能性。因为我们所有的智库型专家,他在发声的时候都是以专家的身份出现的,而且他在发声的时候背后有 背书,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某位专家说什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某位专家说什么,北大、清华、人大某位专家说什么,当你以专家身份出现,背后又有专家型的这 种机构做背书的时候,你不要指望有人再为你的所言进行一番过滤和甄别,也不要指望决策层、管理层比你更专业,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条。

2016-12-28 11:50:40

高培勇: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件事来,我曾经在一个会议上说过,大约是三四 个月前,我在家里吃完晚饭,注意到电视屏幕正好展现出一个画面,好多电影明星、体育明星和各路名人在那里唱歌,我听着听着就坐不住了,我就站起来了,我说 唱的什么乱七八糟、南腔北调,我女儿提醒我,她说你注意这个节目叫“跨界歌王”,不是歌手来唱歌,是非歌手来唱歌,我立刻意识到一件事,跨界就不够专业。

2016-12-28 11:54:47

高培勇:

我本人是研究财税的,几十年如一日,这几十年当中我特别注意不 搞跨界的发声。比如说金融领域,德旭院长、承惠所长,金融领域的事情,我历来有足够的敬畏之心,我连买什么理财产品都要问德旭。讲房地产倪鹏飞是专家,除 非他邀请我谈房地产和财税有关的东西,我才敢参加他的研讨会。宋瑞是旅游的专家,旅游问题我敢随便发声吗?也不敢。做学者要有基本的门槛意识,要有专业的 认识,越是接近于操作层的产品越是要精准的专业分析,我这里特指的是智库类的产品、政策分析类的研究,而不是讲一般的学术性研究,一般学术性研究可以做跨 界,大大跨界都没有关系。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的中国”,我想把问题 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去年11月份到今天,一年多的时间了,大家围绕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发了一段很长时间的声,现在已经进 入到了什么阶段了呢?因为今年经济工作会议的主题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们已经不再探讨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了,而是如何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这个过程当中请大家特别警惕其中的跨界发声现象。

2016-12-28 11:56:28

高培勇:

我举几个深入到我的研究领域的跨界发声现象,大家做一些鉴别。 其一,财政赤字率。伴随着经济下行,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镇痛的加大,人们特别关注于经济增长速度。为了稳增长,就需要有财政赤字的刺激,这是毫无 疑问的,但问题是这种财政赤字的刺激率达到一种怎样的地步,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请大家现在就可以上网搜索一下关于各路专家所说的对于2017年财政赤字 率应该达到多少的这样一番议论,我见到这样的议论突破3%不足惧,甚至更多,也不可怕,因为对比欧美、日本这些国家我们的赤字率还低了呢。我们姑且不谈赤 字率究竟达到多高的尺度是合适的,我想提及一个现实,中国的赤字率历来有名义赤字率和实际赤字率之别,道理是什么呢?原因就在于中国的政府预算从改革开放 以来就不是一本,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四本了。当你说到中国的财政赤字率有多少的时候,比如去年是3%的时候,请注意,它指的是一般公共预算的赤字率,可没有 包括政府性的基金,没有包括刚才郑所长所说的社会保险基金,也没有包括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即便把这四个预算都包括在内,也不是全部的,我们事实上还有政府 预算之外的政府收支性的安排。

2016-12-28 11:58:05

高培勇:

比如说,2015年我们认定财政赤字率是3%,讲的是名义财政 赤字率,我们是不是要把政府性基金预算的赤字包括进去呢?把其他方面的政府预算的赤字包括进去呢?加总折合的结果,因为时间关系我不展开,你会发现中国 2015年的财政赤字率不止于3%,甚至远远高于3%,是3%的倍数。问题来了,当你主张要提高赤字率的时候或扩大财政赤字率达到什么样水平的时候,你首 先要说你想扩大的是名义的赤字率还是实际的赤字率,如果不加区分的话,很可能误导民众,误导决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吧。如果没有对这个领域长期的跟 踪,你是说不清它的来龙去脉的。

2016-12-28 12:00:03

高培勇:

其二,减税降费。减税降费是2017年政策主张的高频率词汇, 所有人都不反对,所有人都热衷于减税降费,为了减税降费就提出各种各样的政策主张,甚至把减税降费当做一个基本目标。但是殊不知不管是税还是费,从来都是 和政府的支出绑在一起的,我们总要问你拿什么去减费降税?目标是好,但是归宿在那。很多人的分析绕开了政府支出,而直接谈论减税降费,或者至多谈论到以扩 大赤字的办法去支撑减税降费。我们姑且就按照这个办法展开分析,你会看到什么样的结果呢?政府支出不变,政府的税收和收费减少,与此同时是财政赤字的扩 大,财政赤字扩大是必须用发行国债的办法去弥补的。所以大家看到的是一种什么画面呢?是在政府支出规模不做变化的条件下,弥补政府支出的融资方式之间的相 互替代,也就是说一手减了5000亿的税,另外一手又发了5000亿的债。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试想在企业也好、居民也好和政府之间的资源配置格局会因此 发生变动吗?我们说实质层面的资源配置格局还是老样子,但是只是融资方式变化了。对企业而言,原来交的5000亿的税,现在变成购买政府的5000亿的债 了,原来强制纳税义务,现在变成了我持有了政府的债务凭证。

进一步问,对于企业的成本是一种降低的影响吗?概念上可能是,但 是实质层面绝不是,因为债是要还的,退一步讲,债即便不还,用置换债的办法无限期延续下去,他也是要付息的。我们在国债的管理上历来有一个铁律,本金可以 置换,但是利息绝对要加入到政府支出当中,用税收的方法加以弥补,这是铁律。试想,5000亿的债按现行的利率一年的利息是多少?2015年的债的利息自 然要加入到2016年的政府支出规模上,从长远讲,这样一个循环过程是减税降费的目标所在吗?显然不是。当专业人士进入到这种分析领域的时候,他一定是把 减税降费和政府支出联系起来去说。

2016-12-28 12:00:35

高培勇:

再举一个例子,刚才尚希所讲的企业税负问题,我见到很多这样的 分析,其实不只是今年,N多年前有有这样的分析,就是企业税负重,这很容易让大家一时付诸太多的热情。但是在企业税负重的同时,我们肯定要做连带分析,宏 观税负是不是重?宏观税负是全国人民的税负,企业税负就是企业这个群体的税负。做宏观税负比较的时候,我们都很清楚不管用什么样的口径去做分析,把所有政 府收支加总求和,你会看到我们的宏观税负和欧美国家比,相对来讲是偏低的,至少是不高于他们的。但是人们又讲税负重,于是把微观企业的税负无限放大,但是 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在宏观税负并不太重的条件下,并不比别人高的情况下,导致企业税负重了呢?其实这和我们目前的税制结构有直接的关系。我总用两个数字, 一个数字是70%,政府每收100块钱的税,70块钱是流通领域当中的税收,是落在流通领域当中的,是要融入价格转嫁出去的税。另一个数字是90%,政府 每收100块钱的税,90块钱甚至更多是从企业那里收来的。大家试想一种结果,比如我们在座的各位就是一个小的群体,我们今天要收税,但是我们明确只收男 人税,不收女人税,收1000块钱,1000块钱落在所有的男士身上,我们报告厅里的宏观税负假定是30%,意味着所有男人的税负是多少?也是30%。我 们换算一下,这1000块钱的税负,500块钱向女士收,500块钱向男士收,我们的税负水平不就由此而下来了吗,中国的宏观税负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几 乎所有的税收都是落在企业身上的,都是从企业口袋里掏出来的。在计算企业税负的时候,我们的企业税负是约等于或者近似于宏观税负水平的。这样一种来龙去脉 才能知道中国的企业税负是怎么一回事,接下来也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吧。在这种条件下要把企业税负降下来,首先得改一改税制的结构,问题是我们在座的各位,我 们更多的百姓愿不愿意改这样一种结构,能不能接受改结构这样一种现实?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2016-12-28 12:04:20

高培勇:

如果我们把间接税减一点,直接税增一点,企业税减一点,个人税 增一点,像欧美国家那样。比如说欧洲国家大体上55%是个人缴纳的税收,45%是企业缴纳的税收,我们稍微做一点调整,可能企业税负重的局面就会有所改 变,但是我们做好准备了吗?所以不能轻易的一下子就把企业的税负问题放到这个风口浪尖上做无限的渲染,而要扎根于中国的现实税情,扎根于中国的现实国情。

我就举这几个例子,实际上所有的例子都是想说一件事。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本来就是一个新课题,本来就是我们运用传统在学校里学习的那些经济学的常识所不能直接解决的问题。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特别需要精准的专业分析,而不 是漫谈者或者剽友。如果把自己标榜着经济学家,在所有经济领域都敢发声的时候,请注意,如果你谈的都是一般性学术问题,我们尽可以去鼓励他,但如果你延伸 到政策性分析领域,我们说你得有足够的门槛意识,足够的敬畏之心。否则这样的研究成果不仅产生不了正向的效应,反而可能是负面的效应。我体会,一个真正具 有专业水准的分析产品,它的完成者所应当具有的水平起码有三条:一是接受过这个专业领域的严格而系统的基础训练,这只是其一,不是说你学习过金融学,你毕 业是金融专业的博士就是专家了,不是。二是在这个专业领域有长期摸爬滚打的经历,你不仅仅知道这个专业领域所有事情的今天,还要知道它的昨天、前天,你能 从一个很长的历史视角当中来还原基本事实,否则也是不行的。三是你在这个专业领域得有广泛而深厚的人脉基础,因为任何人的视野都有局限性,一个人水平再高 也不能看到所有的东西,比如说看到财税领域的东西,我可以问尚希,尚希得知道我是谁,他也得愿意跟我进行这样的交流。其二,信息来源,我们的信息来源不能 只从网上来,不能只从公开出版物上来,还得有专业领域的人士,能跟你沟通,提供那种真实而可靠的信息,让你对这个领域真正有感觉,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的是真 正学有所成,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智库性的专家。

这些年来我们就是在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希望各位同行、各位朋友能够在这样的研究视角的背景条件下,来提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需要的各类政策分析性产品。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2016-12-28 12:10:53

夏杰长:

感谢高培勇所长做了一个非常精彩的压轴式的演讲。通过听了高所长的演讲,我们这样的智库机构恐怕以后要再精耕细作,这也是原来高培勇院长提出来的,更加专业化的研究上下工夫,要对跨界保持敬畏之心。

首先表达对今天上午七位领导专家精彩的、专业的、前瞻性的演讲的感谢,我们继续学习这些演讲的内容。

谢谢大家!

2016-12-28 12:12:03

[责任编辑:曾真真]

网友评论:

已有0条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