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正文
- 我要评论(1)
2015年中国城市发展高峰论坛暨《城市蓝皮书No.8》发布会
来源: 中国网 2015-09-29 14:17谢寿光: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早上好,非常荣幸城管所党委书记李春华让我来主持今天前一段的发布会,叫2015年中国城市发展高峰论坛盛世汇《城市蓝皮书No.8》发布会现在开始。
下面介绍出席会议的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 研究部原部长研究员李善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中国经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李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 长高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党委书记李春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研究团队里有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助 理宋迎昌,这部蓝皮书的主要执行人员单菁菁,社科院城管所的房地产室主任王业强副研究员。
2015-09-29 09:12:35
谢寿光:
今天到会的还有一批媒体我就不一一介绍,还有很多名单,有的不认识,有的没列上,为所有出席今天发布会和论坛的各位,我们代表主办方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在发挥专业智库作用,是在我们院走在前列的,从蓝皮书品牌系列来看,这部环所研发蓝皮书、绿皮书在数量上在我们院也是前几位,而且得到院创新工程资助最多的一个所。
这部《城市蓝皮书》研发前后八年,每一年每一个都有非常鲜明的特 点和主题,在媒体和社会各界都引起强烈的反响。应当说是优秀皮书之一,在整个全院,300多种皮书综合评价里,最近的一个数据是综合评分排第37位,很不 容易,因为我们有一套很严格的评价标准和规则。这部蓝皮书对我们追踪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经济和社会转型已从城市的创新驱动这方面发挥了极 好的智库作用。
2015-09-29 09:13:54
谢寿光:
今天新的一部城市蓝皮书发布,我知道原来你们两位主编分工的时 候,家华研究所长更多的是侧重气候变化,为中国参与到国际话语,尤其是推进全球气候合作领域里发挥了极好的智库作用。而城市蓝皮书是由魏后凯时任副所长研 究员来具体主持指导,这部蓝皮书在整个城市系列各类皮书里名列前茅。他现在就任农专发展所所长,恰恰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提出城乡一体化,我希望在新的皮书 研创的时候能够进一步整合两所的力量,让这部皮书质量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发挥更好的作用。
作为出版者,我在这儿为新一部皮书的发布,向家华和后凯所长为主 编的研发团队表示衷心的祝贺,向主持这部蓝皮书和系列皮书研创的城环所的主要领导,包括新任的春华书记所率领的所有团队,以及关心城市蓝皮书研创的院和院 外的有关各方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是感谢媒体对这部蓝皮书的关注,到底这部新的皮书有什么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大家进行分享,首先有请潘家华主编讲话。大家欢 迎。
2015-09-29 09:15:13
潘家华:
非常感谢谢社长,感谢各位嘉宾,正如谢社长所说的,城市发展蓝 皮书在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在学界的共同努力下,在作者队伍的辛勤工作下,第八卷城市发展蓝皮书今天正式向社会发布。我们所做的选题是对“十二五”的城市 发展做一个比较系统的回顾,对“十三五”中国城市发展做一个预期和展望。
大家知道,在过去五年里中国的城镇化经历了从速度、质量各个方面 的巨大转型,社会、经济、环境的。这样一种转型在“十三五”期间也会不断深化,不断拓展,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作为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对中国城市发展 的态势而认知,对于问题的分析,以及对于未来的把握,这是我们的责任。
所以,我们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完成了这部皮书编纂。在此,我代表 城环所,代表编纂团队向出版社,向学界的同仁,向媒体的朋友还有作者团队,还有社会力量对我们的贡献,包括人社部、武汉大学、嘉峪关市委市政府、上海社科 院、杭州公共交通集团以及济南大学等十个部门,对我们今年皮书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刚才谢社长也说了,魏后凯所长对于我们这部皮书尽管已经在嘉峪关挂职,已经赴任农村发展所,对我们这本皮书也还是作为主编之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今天这样一个致辞本来应该由李春华书记来做的,但是李春华书记由 于身体的原因,让我作为他的代言人,我也代表李春华书记对各位嘉宾的光临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各位媒体的到来,特别需要说的是,谢社长说了他那里的评价体系 就是以你们媒体的报道作为依据的。所以,我们这本皮书在学界得到认知度比较高,也希望媒体给我们更多的关注度,使我们在谢社长那里打分能够从37名跃升到 10名以内,谢谢大家!
2015-09-29 09:18:43
潘家华:
我代表作者团队对皮书的内容做一个介绍。
本部皮书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十二五”中国城镇化 历程的回顾,如果要提炼表述的话,就从速度与规模的扩张转到从外延与内涵并重的发展,这就是“十二五”的进程。“十三五”所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应该说城市 发展存在理念的偏颇,失衡比较突出,需要我们加以纠正。对于“十三五”中国的发展态势应该是深化转型,因为我们已经开始了这样的转型,现在是深化和加速的 问题。当然,对于如何深化加速,我们的建议当然是创新驱动深化这样一个进程。
一、“十二五”时期中国城镇化。从外延到内涵“十二五”期间的转变由八个方面可以看出这样转变的过程。
(一)城市结构。一是中国已经进入城市主体型的社会,改革开放初 期就是城市这样一种主导,但是城市化水平也正是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了一个历史性的突破,也就是我们农村占人口的比例低于50%,而城市人口占社会人口的 主体。从这样一个意义上讲,这是一个社会整体的转型。第二个非常重要的突破,中国城镇化进程赶上并超越世界平均进程。在“十二五”以前我们落后于世界平均 进程,“十二五”期间我们超越了而且还在快速拉大差距。
2015-09-29 09:19:11
潘家华:
(二)城镇化区域差距开始缩小。这样一种到内涵的提升也表现在城乡差距的缩小。这中国存在三大差距,一是区域差距,二是城乡差距,三是贫富差距。从区域差距来看,这样的差距还存在,但是在缩小。
(三)城市群成为城镇化主要载体。城市发展的特征与载体在“十三 五”期间所表现出来的奥就是城市群的整体发展和空间格局的表现。五大城市群,长江是从东中西,长三角,长中游到成渝,这是东中西。南边是珠三角,北边是京 津冀。表现城市群南北和东西的格局成为中国城镇化的主要区域带动地区。中国城镇化城市群作为载体,无论是在投资、人口、产出等各个方面都在中国城市经济总 体和国民经济的总体中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
(四)城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究竟有 多大,我们做了一个统计,从2013年的情况来看,36个中心城市,占全国655个城市中的比重,从城市建设用地,我们这里只有36个城市,相对于655 个城市占了2/5,超过40%,年末总人口占1/5。从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实际利用外资,所占的比重都接近甚至超过一 半。
(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城市的基础设施 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2006年城市的用水普及率还只有86.7%,到了2013年已经接近全覆盖。城市污水处理,大家感觉水被污染了,但是从污水处理里 的数据来看,我们在2006年的时候也只有56%,经过“十一五”也只是提升了10个百分点,在“十二五”期间,“十二五”前三年我们就提升了11个百分 点。大家由此可以看到我们在“十二五”期间的加速。
2015-09-29 09:20:24
潘家华:
(六)城市社会事业不断改善。社会事业的改善对城市社会保险覆盖面和覆盖的深度都相对“十一五”期间有非常大的改进,特别是农民工参与社保的比例得到了大幅提升。
(七)城市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城市创新能力也在迅猛提升,2005年我们专利申请受理还不到50万,到2013年到240万。大家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发展迅猛的程度。
(八)城乡收入差距开始缩小。创新驱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 造”,在“十二五”期间已经打下非常好的基础。刚才说的中国三大差距,除了区域差距在缩小,城乡差距也在缩小。城乡差距缩小就表现在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 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对比上。从2010年的大概3.23倍下降到3.03倍。尽管差距还很大,但是这样一种缩小的态势是非常明确的,而且从生活品质来看,农 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也就是用生活消费所占支出的比例中41.1下降到37.7,“十二五”期间的三年时间下降了4个点,下降的速度非常快,说明生活的品 质也在不断提升。
2015-09-29 09:21:00
潘家华:
二、当前中国城市发展亟待纠正的问题。
这五年时间我们也发现在城市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实践中,有时理念有失偏颇,发展出现一些失衡,需要我们加以关注。这样一种失衡首先是空间布局的,城市内部空间的规划缺乏科学性。在经济增长城市发展支撑创新和社会城市的安全等等方面,需要引起关注的有八大问题。
(一)城镇空间布局不均衡。这有自然因素的原因,也就是瑷珲腾冲 线400毫米的江水线,在瑷珲腾冲线的西北端是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城镇化的环境容量有限,所以都集中在瑷珲腾冲线东南地区,孔雀东南飞是一种自然环境的 使然。这是一种自然的,应该说是我们尊重和顺应自然的一种表现。但是在东部地区城镇化的进程和速率要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的速率和水平潜力 巨大,需要加快进程。
这样的空间失衡,举一个例子,就是现在大家所关注的京津冀,北京 成了“全国看病中心”。根据国家卫计委统计,每天有70万人到北京看病。这样一种失衡在我们理念中现在还在保持着,天坛医院新址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 所处的花乡已经是高度密集化地区,再建这么一个医院是不是又是新的堵点,其实我们还是一个单中心“摊大饼”这样的理念没有改变,而且我们空间的失衡表现在 优质资源,刚才说的是医疗资源,再看看教育资源,76所部属高校,有37所在北京,科研经费基本上都是属于财政拨付,从这样一些经费给的情况来看,如果说 属于市场配置资源的话那就是市场资源,但是医疗、教育是一种公共资源和准公共产品,在空间上应该全国均衡配置。
我们看一看京津冀一体化和思路,我们叫“一核”、“双城”、“三 轴”,还要有四区多节点。“一核”就是以北京为核心,北京作为空间的中心,把这个饼摊的更大一些。这就是京津冀规划的,把北京这个饼摊的更大,一定要围绕 北京这样一个“核”,因为天津市直辖市,所以要把这个“双城”包括进来。“三轴”都是以北京为起点,就是围绕北京摊大饼,京津、京保石、京唐秦都是以北京 为中心向四周摊大饼摊开来。这样一种空间布局,京津冀国家规划拿出这样一种方案,这样一个规划中间缺什么?中小城市,我们在这中间反映不够或者是缺失的。 这个节点都是属于地级以上城市,乡村从这个内容上面来看是涵盖非常有限的,甚至是没有的。城乡统筹协同,这样一种一体的农业是没有的。
2015-09-29 09:25:14
潘家华:
京津冀共同面临的就是缺水的问题,这样一个承载能力。我们把北 京无的高耗能、高污水的疏散到河北,河北的水资源的困境只是在区域内转移而已,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所以,现在的空间失衡确实是一个理念上的问题,有些 偏颇,就是这样一种单中心,当然还有文化的因素,就是大热的文化,所以很多路是断的,很多大的面积,一个高校两个平方公里,三千亩地是圈起来的,一个门进 一个门出的。
(二)城市规划普遍缺乏长期性。我们从城市内部的情况来看,这样的空间失衡也是表现的比较突出。规划是缺乏长远性的,换一任市长就进行修编,规划部门是很忙的,收入是很高的,就在于我们市长经常换。
(三)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由于我们是GDP导向,一种政绩导 向的城市发展,我们以要素投入,要素驱动为主的这样一种城市发展的模式。在过去的五年里,刚的产量从6亿吨到2014年8.23亿吨,每年增加接近1亿吨 钢的产量。水泥,原材料产业,住房建筑面积得到飞速发展,但是发展相对来讲还是要素驱动为主的。
(四)产业对城市发展支撑明显不足。要想快速发展必须有产业支撑,之所以中小城市发展动力缺失,就在于产业支撑有限。中小城镇1亿人口在中国的就地城镇化,也在于没有产业支撑,就地城镇化,就没有劳动力就业的岗位和机会。
2015-09-29 09:32:01
潘家华:
(五)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前面说中国的创新突飞猛进,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创新是缺乏动力的,从城市形态上看是千层一面,从建筑风格上看也是统一格调,而且很多缺乏想象力的英格兰小镇、欧洲风格,就是没有中国特 色,这是从城市形态上看,我们就没有自信,缺乏一种创新。对于我们在城市的建筑节能、交通体系我们还需要巨大创新潜力的释放,来推动城市的转型。在城市社 会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和矛盾。
(六)城市社会矛盾不断涌现。这个矛盾就是大家都已经关注到的, 就是从城乡二元延伸到城市内部这样一种局面和农业转移人口的二元,由于产权所有权的变化,劳资之间的纠纷和矛盾也不断增加,引起社会的关注。第三个差异是 说如差距,贫富差距的鸿沟应该说受到了关注,没有进一步扩大,但是现在这样一个鸿沟还是存在的。现在由于城镇化的扩张,土地从全民所有、集体所有,也进入 所有权的结构,这样也会出现一些相应的问题。
(七)城市安全问题被忽视。城市安全问题,包括社会的、生态的、公共卫生的还有信息安全的,都是社会稳定、和谐所必须具备的安全要素。
(八)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突出。老天爷总是很帮忙,APEC蓝,我 们阅兵蓝更胜过APEC蓝。这样一种蓝是在我们非常规的控制手段下取得的。要消除这样一种高额经济和社会成本的非常规受,我们污染治理的道路还依然漫长。 大气污染从PM2.5,这是“十二五”期间新增加了一个控制科目,在而规划科目中是没有PM2.5没有雾霾这样的问题,在“十二五”期间问题出来了,也纳 入总体控制的指标体系。新指标的纳入使得城市大气的质量陡然出现下降。也正是我们认识到这样问题的存在,所以在两年、三年的时间里,我们就得到了一种改观 和扭转。现在这个问题还没有根本的解决,水污染的问题,这都是大家相处非常重要的部分,当年光着脚可以摸鱼的,手捧起水来就可以直接饮用的,那都是我们曾 经的记忆。现在这个问题还是成为我们当前民生的一项重要问题。还有垃圾填埋的问题,现在是没有地可以填埋,填埋以后造成的二次污染使得我们的水和土地问题 不断加重,噪声,还有很多建筑的光污染。
2015-09-29 09:38:33
潘家华:
三、中国城市发展态势:“十三五”分析与展望。“十二五”及未 来一段时期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形势及其趋势。这样发展的态势“十二五”期间还是工业化主导的,“十三五”期间是城镇化主导,是服务业主导的,驱动力显然也 会从投资外需转向消费和内需。关注的点也应该从这样一种圈地,“十二五”期间圈地规模很大,资产扩张,“十三五”期间显然应该是转向农民工的市民化,这个 是“圈人”,而不再是“圈地”了,发展的重心应该从城市建设为中心到了城乡协同、城乡一体的发展。这样的城市体系在“十二五”期间,大城市变得越大,中小 城市扩张没有动力。“十三五”期间显然中小城市将来成为城镇化新的增长点,从这样均衡配置上看,从“十二五”集中垄断到“十三五”的分散均衡。
(一)发展定位看。经过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进入 这样的调整期、有些矛盾的消化期,新模式的出现也要有个孕育期,从量变到质变也需要一个准备期,从粗放到智慧发展的成熟也是一个过程。从国际发展的态势来 看,显然全球经济结构也有失衡的问题需要“再平衡”,发达经济体的债务问题,发展中经济体的市场依赖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加以关注。这样一种常态显然是一 种速度的变化,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从结构上的变化看,显然是一种经济结构、空间结构,动力转换也应该是非常清楚的,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2015-09-29 09:44:01
潘家华:
(二)把握:便个变化态势。一个态势是“十二五”期间全面建成 小康,建成小康之后怎么办?这是需要把握的,劳动力的供给不足,现在出现短缺。从现在产业重心转向新兴产业,这样一种社会结构,尽管已经属于城市主体,但 是还要有一个品质提升的过程,从经济转够,从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主导。
(三)推动:三大对立转型。发展方式的全面和深化转型,第二个转型是经济的转型,也包括社会的转型。
(四)六大理念创新。六大理念创新,涉及到改革开放、产业转型升级、城乡统筹和区域发展、社会从管理到治理的理念、生态文明的理念的创新。
四、推进城市优化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归纳为八个字,创新驱动,深化转型。我们转型进程已经启动,现在要加速和深化的问题。在城镇化的进程,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能够加速推进这样的进程。
我今天的汇报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2015-09-29 09:45:36
谢寿光:
感谢潘家华所长对我们这部新发布的《城市蓝皮书No.8》做了 全方位的概括和描述,里面的亮点非常多,媒体可以跟研创者就就“十二五”这五年的总结,“十三五”的展望,以及“十三五”期间的政策建议,专家们都有非常 深的研究,可以就某一个方面深入的进行探讨和讨论,把这些成果更多的转化。这部蓝皮书的发布,在城市发展化特别是城乡一体化方面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未来 五年是关键性的一环,提供更多的支持。
下面有请城市蓝皮书课题组的单菁菁研究员做专题发言,大家欢迎。
2015-09-29 09:45:52
单菁菁: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媒体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下面我代表城市蓝皮书的课题组简要汇报一下2014年中国城市健康发展评价情况。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提质减速的新常态,提升发展质量、创新发展 模式,成为我国城市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谋求新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部分城市过度扩张或者 超载扩张、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供给不足、交通拥堵等城市亚健康状况非常普遍。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期,如何积极有效推进城市健康发展,形成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环境友好,文化繁荣和宜居安全的城市健康发展格局,是各地城市面临的严峻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设立了一个城市健康发展的评价模型,下面主要从四方面汇报评价的情况。
2015-09-29 09:46:49
单菁菁:
一、2014年中国城市健康发展评价。
主要是从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和管理这五个方面综合观察中国城市 这个健康发展的总体度。总体来看,与2013年相比,2014年全国城市健康发展水平有小幅提升,特别是在健康社会、健康环境和健康管理方面表现比较突 出。但是由于受到经济的拖累,可以看到2014年健康经济指数下降幅度比较大,整体下降15.32个百分点,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整个健康发展水平提升幅度 表现并不是很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我国经济的下行压力比较大。
综合来看,在全国287个地级市,排在前十位的是深圳、北京、上 海、广州、佛山、珠海等城市,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这些综合排名居于前卫的城市各项分项指标发展的并不是很均衡,几乎每一个城市在健康发展方面存在不同 短板,这样的程度下我们根据城市健康发展五类型的指标和其他表现情况,把全国城市分为了两种,就是“健康”城市和“亚健康”城市。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全国 仅有26座城市处于相对健康发展的状态,这其中东部城市占21个占整体健康城市的80%,综合排名前十位城市中,上海、杭州、克拉玛依这三座城市连续两年 达到健康城市的标准,北京、鄂尔多斯虽然位居综合指数前十名,但是却没有进入到健康城市的行列。
总体来看,2014年城市健康发展的整体水平小幅上升,健康城市的数量也有所上升,但是在全国287个地级市中仍然有九成以上的城市是处于亚健康状态的。
从区域角度看,目前东部城市健康发展指数综合得分最高,其次是中 部、东北、西部地区,后三个区域的差别并不是很大,东部和其他三个区域的区域间的差别还是非常明显的。从分类指标来看,四大区域实际上在社会民生建设方面 的差距最大,跟我们通常想象的经济差距大,和从社会的认识是有所差别的,我们现在在社会民生建设上面的区域差距已经远远超过了经济差距。其中东部城市社会 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三大区域,在民生建设方面远远走在了全国前列。
2015-09-29 09:54:10
单菁菁:
在分类指标里差别最小的是管理指标,这反映出近年来我国各地城 市再加强政务建设,提高政务服务能力和提高政务水平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从省域角度来看,各省的健康发展水平差距依然较大,梯度分布特征比较明显,从全 国来看可以分为四个梯队,其中省级单位是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和天津位居前五位,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2014年省域城市建健康发展水平出现比较大的梯 度间的波动,一些城市出现跨梯度的变化,像黑龙江、吉林由第三梯度降到第四梯度,经济增速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现出以重工业为主的东北城市面临非常大 的下行压力,贵州综合排名上升了四位,是一个非常大的上升,因为总共才32个省份,不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目前这个评价里没有把他们囊括在内。贵州 省上升四个我们也分析了,主要在民生建设,特别是环境保护方面取得非常明显的发展成效,带动整体省的综合评价有比较大幅的上升。
从城市群角度来看,目前健康发展水平最高的五类指数,综合表现好 的是…从分类指标来看,目前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环境问题最为突出,健康环境指数在各个城市群里垫底,面临十分严重的资源保障压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压力。从不桐 城市规模来看,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最新《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分布标准》,我们分为五类城市群,小城市组、中等城市组、大城市组、特大城市组和超大城市组。从城 区人口来看,目前11个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城区里已经聚集了超过1亿人口,占全国287个地级市城区人口的26%,人口聚集度是非常高的。
从分类指标来看,特大城市组在健康环境指数和健康管理指数排名是 垫底的,这暴露出当前特大城市由于过度扩张带来的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环境管理运行效率下降,一系列亚健康城市病的发展状态。而小城市组正好相 反,它是在环境质量上普遍较好,在经济、资源、环境以及城市安全等维度发展相对均衡,但是在公共服务建设方面相对滞后,急需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城市文化 建设为例,小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指数还不足大城市的一半。
从不同职能的城市来看,最令人比较担忧不容乐观的是资源型城市的 健康发展状况,在全国健康城市综合排名100位的城市中有一半以上是资源型城市,它的健康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城市的平均水平,更远远低于非资源型城市。 产生这样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优势资源的开发和资源型产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效率低下,公共服务和民生建设水平也相对较低,因 而使它的整体健康发展状况非常不容乐观。
2015-09-29 09:55:16
单菁菁:
二、城市发展十大“亚健康”的问题。
一是发展方式依然粗放。主要表现在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单位GDP的能耗物耗水平相对较高,经济增长对要素投入增加的依赖依然较大,虽然我们一直在不停地转型发展中,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
二是经济增长较为乏力。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口看,出口经济 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而且我国以往在出现金融危机或者经济疲软的时候往往是通过投资刺激,但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而 且出现了边际效益递减这样一个明显的趋势,这说明大规模的投资刺激计划已经很难形成预期的生产力。
三是社会层面需求也没有被有效地启动。这方面的亚健康状况是管理 建设相对滞后,城市的软硬环境都存在着明显的薄弱环节,我国城市建设普遍重地上轻地下,地下管网建设严重滞后,甚至很多城市都面临着情况不清的问题。因而 大家看到的,媒体普遍报道的就是现在我们一遇到一些中到大雨暴雨,我们的城市内涝成灾。城市政务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虽然有所提升,但是总体水平依然不高。
四是城市的失衡现象比较严重。首先是城市发展缺乏足够的产业支撑,产同分离现象严重。就业和居住在空间上面的分布不均,失衡严重,不同人群的居住空间的分宜现象比较严重。
五是社会矛盾交织凸显。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 益格局的调整,中国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累积性的问题不断出现,同时在新常态下又出现不少新问题,因此各种问题交织,总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贫富分化严 重,去年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7,超过国际公认的危险线0.4的标准;2.城乡二元矛盾依然比较突出;3.劳资纠纷依然非常频繁;4.官民矛盾显 现,比如由于官员办事不公,执法不严,贪污腐败等现象出现了一些群体性社会事件。
2015-09-29 09:55:22
单菁菁:
六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从总体投入来看,我国的研发投入占 GDP的比重已经达到2.09%,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在我国的创新体系建设上面却不是很完善。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确 认,创新激励机制尚未完善,知识产权没有得到充分保护,产学研接合不够紧密。
七是环境污染问题。1.2014年在全国实行空气质量监测的161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标率仅为9.9%,不到1/10;2.垃圾围城日益严重,城市生态环境整体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八是安全风险的隐患比较大。从全世界综合测评来看,我国是世界上 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城市快速发展与防灾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因为我们发展的很快,但是我们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安全防控能力没有很快的跟上,刚刚发生 的天津滨海新区的8·12特大爆炸事件,再次给我们的城市发展敲响了警钟。
九是城市发展千城一面,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很多城市摊大求洋,比富比高,城市发展割裂了文脉,丧失了个性,偏离了本质。
十是亚健康现象是这些年出现的新现象,就是慵政、懒政、怠政蔓 延,随着中央反腐力度的加大,一些干部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这样一个中庸的思想不思进取、不敢担当,工作不主动、责任不落实,得 过且过,所以客观上对提振经济、促进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这就是我们梳理的当前城市发展十大亚健康问题。
2015-09-29 10:08:19
单菁菁:
三、“十三五”城市健康发展趋势
一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处于“四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新的政策探索期这样一个“四期叠加”,城市健康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二是健康城市提升至国家战略。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 确提出要打造健康中国这样一个发展目标,而健康城市则是“健康中国”的基础构成单元,目前国家卫生部和爱委会正在牵头起草开展健康城市的指导意见、相关政 策、评价指标等,我们所也参与了其中大量的工作。可以预期在“十三五”期间,随着健康城市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我们城市转型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
三是多领域、多部门渗透发展,使城市健康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四、推进中国城市健康发展对策建议。当前我国城市健康发展仍然存 在诸多问题和障碍,比较明显的就是顶层设计缺失,政绩导向明显,载体建设缺失这样的问题,展望“十三五”经济新常态对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生活环 境保护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应该从加强城市健康顶层设计和基础建设着手,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引导形成城市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监督体系。二是要加强基础建 设,实施城市健康发展的细胞工程,从每一个单位做起从学校做起,从产业园区做起,上下结合双管齐下促进城市全面健康发展,以上就是城市健康评价这个课题组 对于评价的一些简要的内容,我做一个简要的汇报,谢谢大家!
2015-09-29 10:08:48
谢寿光:
感谢单菁菁研究员的评价报告,使用评价数据的时候更多的进行综 合分析,不要拘泥于某一个侧面。关于城市发展的评价,这些年来各个部委都在抓,从我蓝皮书的系列里可以完全呈现出来,就我们院来说,倪鹏飞做城市竞争力评 价,你们做健康评价,你们是卫计委主导的,城市竞争力是住建委主导的,还有一个公共服务的城市评价,还有生态城市的评价,关于城市评价在我们皮书系列里有 涉及到,还有国际城市的评价,各个方面都有,对城市的评价一个层面价值非常大,不要过度的讲,应该综合分析,我们准备组织各个不同的课题组开展专题研讨, 怎么样把评价标准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特别是在数据的采集上能够更加准确的使用。经济所和首经贸搞了一个幸福感城市评价,都有长处,也有本身的不足和存在 的问题。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欢迎宋迎昌研究员主持后面的论坛。感谢大家!
2015-09-29 10:09:04
宋迎昌:
今天的发布会非常有幸的邀请到了五位领导专家,分别是中国社会 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蔡昉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李善同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魏后凯,中国 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国力。下面有请我院副院长蔡昉研究员做指导性发言。
2015-09-29 10:09:34
蔡昉: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是发 布《城市蓝皮书No.8》,同时也是中国城市发展转型的高层论坛,在这里我我首先对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这一重要智库成果的出版和发布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到会 的专家学者和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欢迎,对为本书出版作出辛勤劳动贡献的各位同事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这个城市发展报嘎以“十二五”回顾和“十三五”展望为主题, 总结了中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在各个领域在“十二五”阶段取得的成就和的问题,分析了新常态下中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形势和趋势,提出了“十三五”期间通过 创新驱动,中国城市全面转型的总体思路和对策,中国城镇化率实现两个重大突破,一是中国整体进入城市型社会阶段,二是中国城镇化率超过世界的平均水平,并 已高于世界平均速度继续快速推进。同时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取得了很多实质性的进展,比如城镇化的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城市群的载体功能日益显著,城乡一体化水 平逐年提高等等。城市发展在经济发展方式、社会矛盾、环境污染等方面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这些现状和问题都总结的比较到位。
在这之外我还想指出,当我们讲城镇化的时候我们超过了世界平均水 平,其实主要还是指常住人口的城镇化,常住人口城镇化和户籍人口城镇化有巨大差别,也就是说我们所知道的54%和37%之间的差别。也就意味着17%的中 国人口是“被城镇化”的,是有其名,不能说完全无其实,但是实还比较少一些。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今天我也想借这个机会就这么一个题目谈关于城镇化的认识,如何使新型城镇化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三个“新”字。解读一下新型城镇化应该新在什么地方,新型城镇化如何与新常态相对接,同时未来经济增长的新的引擎究竟在什么地方。
我们讲新常态我觉得核心还是讲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产 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转向中高端。我们现在就要解释经济增长的减速或者转速的原因是什么我?中央概括三期叠加,刚才单菁菁加了一期,第四期也有它的意义, 中央说三期主要是解释经济增长速度为什么会降下来。“三期叠加”其实很好地解释了新型城镇化,新型城市化的新就新在化解而不是加强这三期。因此要按照这个 东西去衡量城镇化是不是新型的,它就有意义了。换句话说,如果实现不了中高端,中高速其实也难以维持,难以保障。所以,城镇化不能走老路,我想强调三点:
2015-09-29 10:11:07
蔡昉:
一是认识到经济增长速度换档是一种必然性,不是说无可奈何,而 是它本身就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我们要适应它。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宁要较低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坚决不能用传统的发展方式去维持经济增长,也不能在 依靠传统的经济增长动力。许多研究都表明了保持中高速、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应该大幅度的提高,也就是如果没有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紧紧依靠过去资本、劳 动、土地的投入,中高速也维持不了。
二是我们今天接受结构调整的阵痛是必要的,是符合发展规律的。如 果没有这个阵痛,其实我们什么也转不了,产业结构调整不能实现,发展方式也不能转变。因此,我们的城镇化要是推动,而不是延缓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允许阵 痛,没有阵痛就说明我们创造性破坏的机制没有发挥作用,因此生产率也不能得到提高,也不会有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三是消化前期刺激政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而不是在已有的深层次 矛盾上再进一步火上浇油,也就是说不再应该以产业为核心推动城镇化,这就是它的“新”意所在。因此,城镇化理念和政策应该进行深刻的调整,新型城镇化精髓 是什么?过去学经济学、城市经济,我们都被教导说城市化、城市发展的核心就是聚集效应,就是积聚,生产要素的积聚,各种东西的积聚,就是规模经济。我觉得 这个道理没有过时,但是仍然要与时俱进,特别是针对中国我们面临的问题来说有一些观点要向前推进一些,也就是说当今社会城镇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业积 聚,人口积聚,甚至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经济活动的积聚。其实更应该说的它是创造力的积聚,它是有意义的,怎么受它的启发?过去美国有个经济学家叫保 罗·罗莫,他为全球化的定义做了一个修改,因为很久以来我们都说全球化就是贸易以及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罗莫就说这些东西是早期的特征,越来越显示 出来新的趋势是创意的全球流动。
2015-09-29 10:12:19
蔡昉:
我觉得按照这个定义这种方式来修订一下城市化的定义,我们说创造力的积聚才是城镇化,特别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别是对我们今天面临的挑战有直接的针对性。
一是创造性的积聚不会造成产业依赖和资源枯竭。现在到处是资源枯 竭的问题,现在说“新东北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是资源枯竭的一种表现。但是与此同时,如果我们不改变观念,我们还推行传统的城镇化,实行传统的经济发展方 式,还会造成产业资源依赖,未来仍然是资源枯竭。我们过去说资源枯竭的时候就是自然资源,比如矿产,其实也不完全是,大家可以注意到底特律、密西根州这样 的地方是资源枯竭的现象和单一产业汽车业是有关的,已经突破单一的资源这一条。
再进一步我们可以看到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 受影响最大的城市,虽然后来得到恢复,当时影响最大的城市是纽约和伦敦这样的金融中心,即使金融这样的现代产业、这么赚钱的产业过度集中、过度发展、过度 依赖,被某一个地区过度依赖,它在特定的时候也会造成资源枯竭的现象。所以,我们把资源枯竭的概念扩展了。
2015-09-29 10:21:34
蔡昉:
最近讲到“新东北”现象的时候,有媒体报道还是从正面的说,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傻大黑粗的能源钢铁和传统装备制造业遭受严重的冲击,但是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等新兴产业逆势上扬,这是从正面的说。但是从另一个 角度回顾一下我们当年说的那些“傻大黑粗”,曾几何时也被我们当作要振兴的产业,甚至有的还被列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过去我们做过研究,我们把战略性新 兴产业,要振兴的十大产业列一个单子,列在表的左边,右边列媒体上普遍揭露的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把它列上以后发现两者之间是高度对应的。也就是说,不管 你多聪明,你事先都没法确定哪些行业是真正战略性的朝阳行业。因此这些东西要靠市场的选择,政府的产业政策要适当。
所谓的新兴产业,永远都是因时因地而变的,维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就 是创造力,任何产业、任何经济发展的前景都得靠创造力来支撑,这一点是永远不变的。这是为什么我说要把创造力作为城市积聚效应的对象。同时世界经济史也表 明,各国都曾经有过以产业为核心的城镇化,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做的这些并不意味着我们犯错误了,而是我们认识世界在不断变化,我们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过去我们都走同样的以产业推动城镇化的道路,但是一段时间内给你 带来收益,接下来造成沉重的成本和历史遗产。所以你就要付出代价,这个时候要转型,转好了就变成了德国的鲁尔区、美国的纽约、匹斯堡这样的地方,没转好就 变成了底特律这样的溴代。所以,成功和不成功取决于你有多大的决心,有什么样的新理念。我们面临的问题也不意味着我们过去一定是错了,但是一定意味着我们 今后的转型是必然的。转型目前看是针对存量,也就是调整已有的产业结构,让它更符合比较优势,更符合现代产业的要求,但是你不能一边转存量的同时推动新型 城镇化,又以产业为核心,那就意味着你在调存量问题的时候还在制造增量,那样永远也不可能转回来的。
2015-09-29 10:25:06
蔡昉:
二是我们以创造力为核心推动城镇化就必然是这个城镇化不能是排 斥性的,我欢迎某一类人,某一些群体,我不喜欢我会禁止或者想办法不让他们来。因为创意是靠各种人才将其创造一个idea,然后转换成产业、工艺、产品、 消费品。因此,创意不是某些特定精英集团的专利,而是全体劳动者共同形成的。同时创意也要专心致志,得益于劳动分工,即使有些人专门就是创意研究员,但是 我要生活,我要在一个城市的消费、一切保障都是要由另外一些来保障。越是到有创意的城市,我们通常提到纽约,我们发现那个城市的人群是最复杂的,纽约大概 有40%多的人是在国外出生的,而且并不是各国的精英博士都来了,而是各种各样的移民都会到这儿来生存,什么样的工作都有它的用武之地。所以,创造力的核 心在于各个群体的交融,而不在于少数精英集中在一个地方。
我个人觉得,我们以学历支撑技术等级这样的东西来限定城镇化向谁 来开放,本质上是无利于城市创造力的发展。我的目的是讲农民工,讲到新型城镇化一个重要的要点是以人为核心,以什么人为核心?特定时期的任务就是以农民工 的市民化为核心,因此说排斥农民工,而不是以农民工市民化为核心的城镇化就不能叫新型的城镇化,因为农民工及其子女既是未来创造力的来源,也是今天经济增 长的重要源泉,改革红利的重要源泉,也是社会纵向流动以及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的要求。
现在都在讲“城市病”,正是因为我们遇到了城市病,单菁菁列举了 很多亚健康,这是客气的说法,有些是不健康,甚至非常不健康,要叫病是非常不健康了。特别表现在特大型城市中,含义是什么?从一方面经济学家做了很多模 型,发现城市越大规模经济越显著,积聚效应越显著,创造力越强。我们也看到城市上的经济发展创意中心都集中在极少数特别大的城市中,为什么我们又发现城市 化有城镇病,恰恰在特大城市中是因为任何特定的发展阶段上政府管理城市的能力都是稀缺资源,都是有限的,当我们达不到这个能力的时候,就使本来还有规模经 济潜力的城市化提前出现了报酬递减现象,就是今天遇到的城镇化的表现。
因此我们可以把握一下节奏,我们推进城镇化,也许可以把北上广这 样的城市单独拿出来说我们更加有序一些,对这样的城市可以推动慢一些,但是不能以此为借口认为这些城市不要发展了、不要扩大,而是说停下来是为了提高我们 的管理能力,让应该继续报酬递增的趋势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2015-09-29 10:25:14
蔡昉:
三是创造力也是未来全要素生产力的源泉。以前全要素生产来源非 常容易,叫做低垂的果子,也就是说我们劳动力在农业中生产力非常低下,当我们制度改革推进了,他们的流动,从生产率低的部门到生产高的部门,城市非农产业 转移了以后,效率就提高了,这个叫做资源重新配置效率,它构成了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部分,这就是低垂的果子。这些果子几乎要摘净了,2005-2010年 期间农民进城的转移速度每年是4%,到了去年就已经只有1.3%,今年上半年是0.1%,几乎接近零增长。我们看人口数据的时候也看到了,去年农村常住人 口中16-19岁真正能够转移的人口,去年达到峰值,涨到最高点,从今年开始就是负增长,而这个人群和我们农民工转移的人群是对应的。也就意味着,今年农 民工的增长速度上半年只有0.1%,也是符合人口变化趋势的,未来这种资源重新配置的源泉就势微了,唯一的全要素生产率来源就是创新、创业、创意。
当然资源重新配置效率在各种场合还会有,但是它不再是主要的组成 部分了。如果我们不能开发出新的生产力的源泉,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就打造不出来,也就不能说我们能够引领新常态。按照这样的分析找出必要的政策调整,以及旨 在获得立竿见影的红利的改革措施这个结论已经呼之欲出,不要再多说,也就是以加快农民工市民化为核心的户籍制度改革和新型城镇化的进程。这项改革内涵十分 丰富,不是简单的给农民工一个身份,而是有一系列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和在城市被包容的内涵。红利也是巨大而长远的,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带来的改革红利是 巨大的,是大范围的,不是被某一个推进改革的群体所获得。户籍制度的改革要由中央来做顶层设计者,要由中央来做督办推进者,同时在一定的范围内要让中央来 做适度的买单,以便分担改革的成本,分享改革的红利。
谢谢大家!
2015-09-29 10:28:58
宋迎昌:
下面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部长发言。
2015-09-29 10:31:14
李善同:
刚才蔡昉副院长的发言非常精彩,总的来讲,《城市蓝皮书 No.8》确实像谢社长说的,它是跟踪了整个城市化发展的进程,跟其他那几本蓝皮书不一样的地方,它提供的可能是更全面的城市化进程信息。在这部蓝皮书 中,对于前瞻性的部分特别提出了创新驱动和全面转型,这也是把握了“十三五”关于城市化方面非常重要的主题词。我来之前也没看这个蓝皮书,我们一直做城市 化研究,对城市化也有一些自己的开发,和蓝皮书不是特别相关,但也有可能有重合的部分。
2015-09-29 10:31:28
李善同:
“十三五”的时候城市化的驱动力有一些变化,过去讲城市化的驱 动力转移这方面工业化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实际上现在来看,一个就是刚才蔡昉院长已经讲到,农村的人口年龄结构,从五普到六普的数据来看,农村的老龄化程度 比城市的老龄化程度还要高。原来转移的是比较年轻的这部分人口,这部分人口在农村结构中变得越来越少,对城市可转移的人是有一定影响的。原来讲农业劳动生 产率的提高,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现在这个提高的速度可能是用另外一种来替代,农业规模化经营这些年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整个生产率的驱动因素明显在变 化。过去城市化中土地城市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市化,现在看来土地城市化的速度也会逐渐放慢下来。
我们有些学生也做了一个分析,城乡收入差距和农民工的转移速度, 这两条曲线变化的速度基本一样。农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差距缩小,这也会影响农民工转移的速度。从驱动力上都会影响到速度没有那么快。实际上城乡公共服 务差距还是很大的,这对于农民工的转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过去农民工单个进城,今后特别随着户籍改革随家举迁,总的来说驱动力是有变化的,转移速度不会像 过去那么快,但会仍然保持一定的速度,这是我觉得“十三五”的时候有很多新的变化。
“十三五”时期确实城镇化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提升非常重要的 拉动力量,从国务院发展中心和世行的报告,未来要高效、包容和可持续,从高效这方面来讲,中国的城市化可能也有几个不太一样的地方。比如说产业,过去产业 很注重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产业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实际上今后可能在全球价值链这个观念下,产业或者产业政策会有很大变化。不单是要提升产业部门间的 升级,更多的要关注在同一个部门中间产业环节的升级,比如做手机,手机属于高技术产业,如果我们只做专配这块,就像过去很多人研究的iphone4,如果 说卖到市场上是将近300美元,我们所贡献的增加值只有不到7美元。所以,如果你永远在这个环节的话,即使是高技术产业,也是低端的。所以,今后产业升级 就不单是要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产业,而是要关注在产业链上升级。
2015-09-29 10:32:06
李善同:
创新驱动也是非常重要的,最近有很多研究,创新从产业和空间布 局来讲更加积聚,服务业比制造服务业更加积聚,生产服务业高端服务业更加积聚,创新驱动条件下效率所表现的形式可能也对一些大城市,或者是有准备的城市提 供更好的发展机会。从高效这方面,从效率这方面“十三五”未来的变化和“十二五”也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从包容来讲,公共服务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更多面临 举家搬迁的话,要更多注重农民工的子女上学问题、住房问题和医疗保障问题,就是关注的内容跟我们在“十二五”的时候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另外,要更关注社会的融合性。我是从五十年代来到北京,过去住在 胡同里,在这个胡同中间有可能是比较高端的人,比如我们原来住东单这边,有很多是协和医院有名的大夫,也有很多是做一般工作的人,一个胡同很讲融合。现在 高档社区和一般社区,高档社区墙一围,进住都很难,社会融合就会产生一定的问题。“十三五”在整个包容性这方面,除了讲公共服务,还要更注重社会融合性。 可持续仍然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内容,从“十三五”环保规划来讲,可能更关注的不光是大江大河和土壤的环境治理,而且要关心周围的黑水问题,解决城市的内涝问 题。在可持续这方面所做得这些内容也会跟过去“十二五”有很大不一样。
总的来讲,这个报告对“十三五”城镇化究竟怎么样进一步健康发展提出很多很好的建议,我感到这个报告很好,希望他们明年出更精彩的报告,谢谢大家!
2015-09-29 10:38:35
宋迎昌:
谢谢李部长的精彩发言。下面有请魏所长发言。
2015-09-29 10:38:41
魏后凯:
首先我想对今年的城市发展报告的发布表示祝贺,以“十三五”作为主题来研究城市发展的问题,从现在这个实践来看,应该对各个城市,各个地区制定“十三五”规划能够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我讲两方面观点:
2015-09-29 10:53:36
魏后凯:
第一,我也参与到这个蓝皮书前面的一些工作。为什么要选这么一个主题,“创新驱动中国城市全面转型”。
“十三五”中国的发展应该面临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全面转型,一 是创新驱动。这两个主题里我们的城市恰巧是中国实现全面转型发展的一个核心的载体,同时我们的城市也是创新驱动的重要的主题,“十三五”期间中国的城市面 临着全面转型的重要任务。中央提出来新常态,某种意义上来讲我的理解,新常态也是一种转型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发展阶段。中国的转型发展从空间的意义上来看 或者从区域的意义上来看,包括城和乡。转型发展的关键在城市,转型发展的难点在农村。也就是说,我们城市能够实现全面转型发展,将是中国能否成功的实现转 型发展的关键。农村能否实现全面的转型发展,将是中国能否成功实现转型发展的难点所在,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城市,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十三五”期间中国城市面临全面转型,不单纯是产业转型升级,应 该包括三个方面,包括经济转型、社会转型,还有生态环境方面的一些转型,是多方面、多领域、多层次的。全面转型发展不是靠我们过去资源,也不是靠我们的劳 动力资金这些要素来驱动,主要是靠创新来驱动。根据我个人的理解,科技创新是一个很重要的主体,除了科技创新以外,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也应该包括在内,我 们讲的创新是全方位、综合性的创新驱动。
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从科技创新来看,因为原发性的科技创新,甚 至idea更多的积聚在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然后向中小城市周边地区扩散。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创新驱动有可能会带来扩大城乡差异,有可能会扩大城市 之间,尤其是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差异。从政府政策政府决策的角度,政府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中央也好、地方也好,可能需要高度的重视中小城市的创新创业,要 强化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创新风格,产业风格,把更多的资源引到向中小城市扩散。因为市场的力量就会引到人力资本创新资源向特大城市积聚,扩大这种地区的差 异。
第二,“十三五”期间中国城镇化也面临转型的问题,中国城镇化转 型的核心也就是过去我们所强调的由速度性像质量性转变,这也就意味着在“十三五”期间中国城镇化的速度会减慢,由过去的加速推进向减速推进转变。城镇化未 来的重点主要是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在里面要阐述这么一个观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2015-09-29 10:54:14
魏后凯:
一是我们看城镇化速度。2014年中国城镇化的水平已经达到 54.8%,根据我们的研究,到2020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甚至超过60%。这样从速度来看,我们“十一五”城镇化速度每年提高1.39个百分 点,“十二五”前四年平均每年提高1.21个百分点。如果“十三五”达到60%应该是0.87个百分点,这也跟我们前些年预计在2020年以前是0.8到 1个百分点是比较吻合的,我们城镇化的速度会减慢,我看到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展望,对中国城镇化的预测以及到2050年最新发布的2014年,对中国到 2030年以后中国城镇化的速度预测都往下调。
二是从去年以来,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农民城镇化的意愿在下降, 难度在加大。根据去年大量的抽样调查,我们做了一个统计,包括各地方,大部分农民市民化的意愿只有40%-50%左右,怎么会出现这样大幅度的下降呢?就 是过去中央不让农民进城,限制农民进城落户,农民愿意进城落户的时候我们是限制的。但是现在我们鼓励农民进城,中小城市户籍放开了,但是农民市民化的意愿 在下降。原因在哪儿?就在于现在中央赋予农民更多财产的权利,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水平在不断提高,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民选择的机会不断增加,农民的观 念也在发生变化等等,带来了农民进城,农民市民化的意愿不断下降,我想这也是我们新阶段新常态。
三是现在农村老龄化不断加剧,农村劳动力转移向非农,向城镇转移 的速度将会不断放慢,我最近做一个测算,2013年中国60岁以下老龄人口全国14.9%,城市12.8%,城市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农村60岁以下老龄化 率17.1%,在这就是说,我们农村的老龄化比城市这个比例要高4.3个百分点,因为大量中青年的劳动力都到城市里来,都城镇化了,丢下在农村里面三留 守,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的5000万左右。
四是既然城镇化要转型,“十三五”期间城镇化的着力点在哪儿,我 个人的想法就是,一个核心三个着力点,一个核心就是城镇化质量来看,推进城镇化的核心就是要推进市民化,我同意刚才蔡院长讲的,现在我们采取一种差别化的 落户的政策,我认为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措施。从长远发展来看,治本的办法就是要实行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把农民工、农村居民都要纳入进来,在全国范围内 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假如我们能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可以从长效机制下解决市民化的问题。
2015-09-29 10:55:25
魏后凯:
未来我们推进市民化要采取“双轨并进”,治标和治本同时推进, 长期措施和短期措施有机结合。三个着力点,从载体来看,一是城市群,根据我们研究,城市群是未来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能够吸纳新增加的城镇人口和农业转 移人口60%以下,现在接近60%,未来可以达到60%以下。城市群里包括大中小城市。二是中小城市,尤其是县城,推进就地城镇化。中小城市要解决两个问 题,一个是要产业支撑,依靠产业支撑来提供就业岗位,提供就业机会。第二个就是要缩小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之间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之间的差 异。第三个着力点就是西部,现在国家的规划是中西部能够吸纳城镇化未来新增加城镇化80%以下,根据我个人的估计难度比较大,假如要达到80%的话,未来 城镇化的速度会更快,可能远远超过60%,现在只有50%多一点是靠中西部吸纳的,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大部分主要是依靠中西部吸纳,未来我们加快推进城 镇化速度比较快的,更多是在中西部地区,从载体来看,城市群中小城市和中西部是未来推进城镇化的三个重要的着力点,是三个重要的载体。
我就谈到这里,谢谢大家!
2015-09-29 10:55:33
宋迎昌:
下面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李迅副院长发言。
2015-09-29 10:56:03
李迅:
各位领导专家,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参加社科院 《城市蓝皮书No.8》发布会,我是搞城市规划的,今天对我来说是很好的学习机会。蓝皮书非常好,给我很多信息,有一个信息是中国的城市化率2012年已 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还有一个信号,中国的城乡差距收入开始缩小,前几年在扩大,这个蓝皮书给我们的信号非常好。也有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农民工市民化意 愿开始下降了,这也是一种新现象。我感觉蓝皮书真正起到国家智库的作用。我个人感觉体现了“三性”,一是权威性,国家智库发布的蓝皮书,二是原创性,都是 学者精心心血的凝结,做了大量调查研究。三是有前瞻性,在起着引领作用,引导提示下一步的发展。三大转型,六大创新,一个建议,而且是直面问题,对“十三 五”发展非常有意义。这是我说的第一点。
第二,“十三五”的主题蓝皮书提到,以创新驱动趁势全面转型,题 目的主题非常之重要。中国快四十年的快速发展,基本经验就是靠制度创新作为动力,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改革试点最早是从农村开始的,中国的对外开 放首先从城市开始。城市肯定是创新的主体和关键,大家经常说城市占了地球表面2%,城市人口占了全球人口50%,城市创造的财富GDP占全球GDP的 80%,城市积聚的科技、教育这类资源比例应该更高。所以,城市一定是创新的中心,我们应该要关注城市。
创新同时又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未来,从城市转型角度来看,如何进 行创新,我想到一个具体的事例,今年大家谈的比较多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党中央国家也关心作为战略提出来,一定要同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创新发展要更加注重顶 层设计,这个地区发展过度依赖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依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将来的协同发展可能更多的要依靠人才、科技、体制、机制、政策,以及你塑造 的良好的自然环境等创新要素作为核心来驱动发展。主动适应和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不是被动接受的,要主动引领和适应。实现以科技为核心的,包括产 品、产业、制度、商业模式等在内的全面创新,形成具有创新和示范带动作用的区域性的创新平台。
2015-09-29 10:57:55
李迅:
同时,这个创新又要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科技与金融结合,搭建一批低陈本高效率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要大力支持创新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等创业服务机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也需要文化创新的引领。
关于经济转型,如何实现创新,李克强总理特别提到,大众创业、万 众创新这个政策,关注就业问题。聚焦整合创新创业政策就要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是一种新型机构,含义是工作空间、网络空间、交流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进行整 合,最大限度的盘活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大学的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和高校科研院所已有的一些有利条件,来优化、完善服务业态和运营机制, 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不是高成本的,便利化全要素的创业服务平台。另外要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从过去重资产轻服务逐步转向轻资产重服务。 是个服务业社会。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政府更多对大众创新创业进行宏观引导,提供公共服务,市场监管,营造好的竞争环境。
2015-09-29 11:07:12
李迅:
第三,要全方位和综合性进行创新,考虑创新的路径,特别是在城 市建设方面,城市建设创新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理念创新,过去我们从增量规划走向存量规划,现在趁势规划已经开始做,不增加土地建设用地规划,比如 北京、上海、深圳、苏州都是这样的,工业用地不进步增加,而且要下降。从线性发展转向循环发展,生态文明。从摇篮到坟墓这样一种发展路径走向摇篮回到摇 篮,从大循环走向微循环,从大网络走向分布式,从要考虑“互联网+”这种新的创新平台,要考虑新型城镇化,包括“一带一路”战略,还有柔性城市战略。
二是技术创新,要从绿色技术、智慧技术、人文技术三个方面考虑。 绿色技术就是生态城市技术,大家在谈海绵城市,城市为什么遇到暴雨就发生内涝,就要建成海绵城市。另外,智慧技术里,大家经常提的信息技术、云计算、大数 据,实现和谐的城市管理,实现“三规融合”,都要运用信息技术和智慧技术,还有一些人文技术。比如城市矿山,将来城市资源就在城市里自己产生。
三是制度创新,三规合一、多规融合,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浙江推 行的“公交下乡”,城市里的公交开始进入农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包括PPP模式,中央最近提出的要构建中国的空间规划体系,这也是一种制度创 新、体制创新,有可能会成立大规委,这些我们都可以再做一些努力。
我的学习体会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2015-09-29 11:07:41
宋迎昌:
下面请高所长发言。
2015-09-29 11:07:47
高国力:
非常感谢受邀参加今天《城市蓝皮书No.8》的发布,这项成果 我一直以来非常关注,我本人也受邀担任了成环所的高评委,一直关注这几年推出的成果,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是同行界非常关注的一项成果,今天是很 好的信息交流和学习启发的机会。前面听了两位主题发言和几位嘉宾的发言,很受启发。在这里围绕蓝皮书相关内容谈几点个人的认识和思考。
第一,结合今天蓝皮书的主题,能够正确的认识处理新型城镇化这三 个关系,城市转型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紧密相关,新型城镇化是未来“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中国推进的一项大战略。直接对我们国家的扩大内需区域协调发展,进而 促进城乡统筹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战略。在这里我想处理好三个关系,实际上前面有很多领导和专家都提到了。
第一,名义城镇化和真实城镇化的关系。名义城镇化指常住人口城镇 化率,去年已经达到54点多,真实城镇化率是按照户籍人口统计的,去年是36所,中间有15个百分点的剪刀差。国家已经提出今后一段时期要稳步控制名义城 镇化的增速,适当加快真实城镇化的速度。让更多的农民工市民化,让更多的流动人口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这个关系跟我们今天的主题创新和转型发展是非常重 要的,如果今后一段时期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但是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城市的文明和城市的服务,城市转型也不会得到很顺畅的推进。
第二,就地城镇化和异地城镇化协调推进。这也跟城市全面转型密切 相关,按照相关部门统计,在2.7个农民共为主体的流动人口中,以县为行政边界,在县域内流动的有9000多万的,有1.7亿左右是属于跨县、跨市、跨省 流动的异地城镇化的比重。今后的方向应该是逐步地控制或者引导异地城镇化的流量和规模,引导加快扩大就地城镇化的数量和规模。前面几位领导专家都提到了, 今后中国城镇化不可能再走大规模集中到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这样一种粗放式的路径,这些大城市病非常严重,已经很难再承载未来新增的城镇化人口。今后更多的 是要挖掘大中小城市,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吸纳人口的潜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和功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更多的农民工就地就近实现就业。实际上他们也 愿意在本地解决就业,赢得收入,因为大城市生活成本高,语言习惯、生活习俗融入感差,目前是因为中小城市没有那么多就业机会,没有那么多便利的公共服务, 他们没有办法,为了寻求就业获得收入都涌入了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这个模式在今后一段时期不可能再持续。
2015-09-29 11:08:14
高国力:
第三,要妥善处理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推进。近几年推动 城镇化远远快于人口城镇化,前不久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报道引起社会很大关注,中国每个城市平均1.5个新区,算起来这些新区规划吸纳人口超过34个亿,说起 来很可笑的,说明过于重视圈地,摊大饼,规划了众多新城新区,而忽视对新城新区的有力支撑,包括人口支撑、产业支撑,导致了很多“鬼城”、空城,这种模式 也很难去维系。所以,今后的趋势就是要严格控制土地城镇化的增量,要适当地引导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进一步的有力支撑。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观点,要创新 驱动城市全面转型,必须要妥善结合国家未来推进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处理好三个关系。
第二方面,围绕今天主题创新驱动促进城市全面转型,我认为有三个着力点,因为创新驱动是国家的大战略,影响了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今天的主题是重点探讨如何促进城市的全面转型,我个人觉得,应该围绕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来探讨创新驱动的着力点。
第一,要探讨城市化创新着力点所在,我们国家的规划总体上感觉到 技术的支撑,包括一些方法,包括一些理念漏洞跟国外的城市规划有很大的不同和差距,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更多的是我们城市规划在监管、评估、执行过程中不 规范、不严肃,随意性强,我这儿的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城市的城乡规划,是指跟城市相关的各种规划。在城市规划创新驱动方面应该有三个方面加快创新。
2015-09-29 11:17:11
高国力:
一是要加快城市相关的各类规划融合衔接。现在在推“多规合一” 的试点,国家发改委也选择了不同类型的城市在做创新“多规合一”的试点。我个人觉得“多规合一”并不是取消各个规划的路径、途径和体系,而是加强各个规划 之间的衔接融合,避免出现各个规划之间的矛盾、扯皮,包括土地规划、城乡规划、环保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等,很多地方都提出了“六规合一”,甚至更多 规划的合一,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创新方向。
二是要加强城市相关规划的立法保障。没有规划,没有法律做保障,很多规划很多实施和执行,并且没有惩戒机制。国外很多规划都是非常细的,都有专项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所以今后要加强城市各个综合规划、专项规划的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完善,加强立法的保障。
三是加强城市规划的监管、评估、考核。现在我认为是个很好的方 向,很多地方提出了规划的终身负责制,包括诫勉谈话机制、惩罚机制等等都在引入,包括引入了第三方规划评估,这届政府克强总理已经多次强调,要加大第三方 评估对于国民经济各方面规划的监督作用,我想这都是未来城市相关规划创新方向。
2015-09-29 11:17:20
高国力:
第二,围绕城市建设要加快创新推动。首先是城市建设的一些技 术,国家启动了地下管廊、海绵城市等相关城市建设方面的一些新的举措,我个人觉得完全可以借鉴完全可以借鉴日本、新加坡和香港在城市建设方面的一些先进技 术、先进模式,加快我们国家城市建设方面的创新支撑,还包括加快节能环保技术在城市建设方面的一些支撑。最近北京提出来新增的住宅房地产社区,要加大充电 桩,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下一步能够对存量的住宅片区也能够家装充电换电设施的配套,就会能有力地促进新能源汽车以及相关节能 设备的推广和使用。再比如,在城市建设中要加快引进推广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的一些配套、推广和应用,在城市建设中欧美的一些模式,结合我们的国情能够落地 的不见得很多,恰恰像新加坡、香港、日本、北欧一些国家在微观层面和技术层面的模式和技术非常值得我们吸取和借鉴。
第三,在城市管理方面也要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我个人觉得在城市规 划和建设我们已经迈的很快,但是在城市管理方面有更长的路需要走,城市管理也涉及到很多方面,既包括硬件设施的维护运营、有效益,也包括针对流动人口、新 型社区、应急突发事件、交通堵塞、城市环境等等很多方面的城市管理都需要进行大力度创新,这个创新就是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相融合的一种综合性创新,真 正实现了由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推进,城市治理也是实现我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2015-09-29 11:25:45
高国力:
第三方面,今天的主题实际上是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创新驱 动”,一个是“全面转型”,我个人觉得全面转型提的比较超前,可能有不同行业和专家对这个说法不尽赞同,有些城市已经进入到全面转型阶段,有些城市可能还 处于转型的初级阶段。作为蓝皮书,从体现前瞻性和战略性角度这样提我个人也觉得非常有新意的。我讲一下城市全面转型的三个重点:
第一,城市转型。一是城市功能的转型,没有功能转型,其他转型可 能很难推进,在功能中又分生产功能的转型,要优化提升城市产业体系,优化调整城市产业布局,避免出现产业布局过于分散,污染排放过于分散,企业围城的怪 圈,这都是生产功能转型很重要的方面。我们国家即便是这些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仍然存在很多原来随意布局导致的落后产业的围城现象。二是生活功能的转型。我 们的职住分离问题、产城融合问题、生活功能的不配套、不匹配问题、废城和空城的问题,以及和生活功能密切相关的交通出行问题,这都是功能转型很重要的方 面。三是生态功能的转型。我们是先生产后生活,有的是先有矿后有产,所以导致我们长期以来不重视生态的合理规划。我最近去了一趟成都,非常值得炫耀的是, 成都在主城区外围有一个项链式的16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带,多年来通过立法已经把这个绿带保护的很好,现在看来非常有利的改善了成都的小气候和城市环 境,成为外地人甚至国际友人到成都游览的一个很重要的去处,这就是它生态功能的一个很重要的载体。下一步转型城市中应该保留合理的规划,或者是多建一些生 态的功能区,包括水体、湿地、风道、绿道等等。
2015-09-29 11:25:51
高国力:
第二,社会转型。实际上社会转型是更持久、难度更大的任务,作 为全面转型,社会转型在功能转型之后,甚至在转功能转型的同步要进行推进社会转型,社会转型涉及的面非常杂、非常多,又是现在国家强调的以人为本、民生领 域非常重要的内容,它涵盖像就业、社保、劳资关系、收入分配、拆迁安置、安全生产、平安等等。这个转型也是需要各部门的智慧相融合。
第三,文化转型。文化将来发展到一定程度拼的就是文化,一个城市 有没有竞争力,深圳可以很发达,但是文化大家都觉得级别不够,在城市全面转型的中后期要把文化转型提出来,并赋予更多的责任和地位。文化转型中要涉及到历 史的文化专程,历史文化载体的保护和新型一些文化业态和文化创意之间的关系。我个人觉得作为城市转型中对于一些老的城市,一定要把老的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 挖掘提升要做好,同时不排斥新增文化,新兴文化创意的扩散。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让城市全面转型有时间表,有路线图,能够真正促进创新驱动实现城市全面转 型。
我的单位和职位最近刚刚做了一点调整,如果要报道我的观点请用我新的职位,我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报告这个单位,谢谢大家!
2015-09-29 11:31:41
宋迎昌:
刚才五位领导专家发言我听了非常精彩,思想上有许多观点很新颖,对指导城市蓝皮书下一步研究工作很有帮助,下面进入提问和讨论环节,大家有什么问题需要请教和交流的和在座的几位领导专家提出来。
2015-09-29 11:31:47
单菁菁:
魏所长,您刚才讲到推进新型城镇化三个着力点,人口聚集是由经济要素等等一系列驱动的,怎么才能够让像中西部这样的城市成为聚集人口的重要地?
2015-09-29 11:32:05
魏后凯:
我说的三个着力点,主要是从空间战略,中西部也是我们中央提出 来三个一亿人,棚户区一亿人,城中村一亿人,中西部一亿人,按照城镇化率要达到60%,实际上要达到80%,吸纳城镇人口80%,在过去一些年来看只有 50%多,不到60%,比重可以增加,一下要达到80%难度很大,关键问题是要继续引导,继续引导产业往中西部尤其是西部转移,中央政策一直往这方面走, 西部包括重庆成都在吸纳外乡投资吸纳产业转移发挥很重要作用。
第二个是中西部地区有些是大城市,有些是中小城市,它本身存在的 能力和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能力,有一定的差距。只有缩小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方面的差异,才有可能吸纳进城的人口。这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大家 会有一个疑问,中央提出来的新常态,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我觉得这个中高速只是就全国整体而言的,全国是中高速,但是中西部,尤其是西部一些落后 地区处于发展不同阶段,有些地区还处于翁也化初级向中级转变,有些还是专业化中级,沿海地区都处于工业发展后期阶段,有些比较高。未来中西部,尤其是西部 地区增长速度可能会快一点,未来有一些地区是高速增长,甚至超高速增长,比如超过10%也是有可能的,西部地区的高速增长潜力很大。最近做西部“十三 五”,我们对西部地区测算,“十三五”期间潜在增长力是9%左右,地区的比国家统计局发布的高1个多百分点,地步地区的增长力很大,实现产业人口协同机 制,政府要采取措施来进行引导,在资金、在政策下给予相应的支持,把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投入给予更多的支持。
2015-09-29 11:32:19
王业强:
请问李善同老师,现在社会隔离的现象非常突出,一方面了解到国 家在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方面,包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在城乡一体化方面,都在强调均等化的发展。您也提到高档小区造成社会隔离,在落户以及就业方面学 历,包括户口限制,像一些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房都选择一些相对来讲比较偏僻的地方,包括建筑质量方面,实际上也造成严重社会影响。一方面国家强调均等 化,另一方面又有一些新的造成社会隔离的因素,这两者之间是非常矛盾的现象,您是怎么看待这样的问题?
2015-09-29 11:33:48
李善同:
我刚才只是说关注这个问题,至于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我没有 很好的想法。这个事也和国家发展阶段相关,比如到非洲看隔离更厉害,上层的文化水平都很高,住的风格也是很厉害的。去一些发达国家,美国很多小区还都是比 较融合的,北京在郊区、顺义一些小区,院墙里面和美国没什么差别,院墙外面就是农村,这种隔离挺多,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发展阶段。在整个城乡融合整个社会公 共服务均等化,慢慢以后可能会好。这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不关注,社会隔层太多了,会造成很多社会冲突,包括领导和专家讲到,城乡二元结构反映 在城内的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有时候一些矛盾可能还不那么突出,城市内部二元结构产生社会冲突可能性更大。在城市发展中要关注这个问题,解决起来也还是 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2015-09-29 11:34:20
宋迎昌:
讨论交流到此结束!
2015-09-29 11:39:36
潘家华:
今天皮书的发布在大家的支持下取得了圆满成功,相关观点和分析 得到了在座专家的认同,我们很多分析判断也得到了进一步确认。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对皮书工作应该说是一个肯定。皮书是第八卷,2016年作为“十三五” 开局之年,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皮书编纂水平,恳请在座的各位专家给我们继续指导,给我们更多的帮助。在座的媒体朋友,可能讨论中表述不一定准确,希望媒体表 述的时候是建设性的表述,不是批判挖苦的表述,对媒体同仁有这样的要求。
今天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15-09-29 11:40:12
[责任编辑:邹文娟]
- 外资机构逐鹿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 WorldFirst递申请 (2018-05-03)
- 日本时隔八年终再请到中国总理 安倍承诺这项待遇 (2018-05-03)
- 中国外长访问朝鲜 解决朝核问题最佳窗口已开启? (2018-05-03)
- 英媒:印度应以中国为榜样 对空气污染宣战 (2018-05-03)
- 习近平: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2018-05-03)
- 因担忧中国需求,LME期铜周二触及近四周低点 (2018-05-02)
- 中国4月财新制造业PMI51.1 制造业景气微升 (2018-05-02)
- 中国抗癌药零关税传递三大信号 怎样化解民生痛点? (2018-05-02)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