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第三只眼 > 新闻发布会 > 正文

中科院2013年科研成果发布会

来源: 中国网  2013-12-30 16:04

主持人 李扬: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媒体的朋友们,大家早上好。这个发布会已经 不是第一次,中国社会科学院自2011年启动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到现在已经三年了。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创新工程,能够在我们院形成体制创新、 机制创新、成果创新。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各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今天在这里集中展示这两年过程中我们院涌现出的一些优秀成果。

2013-12-25 09:00:38

主持人 李扬:

在实施创新工程两年多以来,我院学者完成专著700多部、论文 9000多篇、研究报告3000多份、学术资料普及整理译著,普及读物、教材等成果形式近千种。这次集中展示16种成果就是从上面的700多部专著、 9000多篇论文、3000多份研究报告和近千种报告当中精选出来的。今天还有一些对策性的报告也作为研究优秀成果向大家推荐。

2013-12-25 09:06:31

主持人 李扬:

今天是四份成果,第一份是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与风险评估,这是 由我牵头完成的。第二是当代中国调查报告丛书:中国社会和谐稳定跟踪调查研究,是由李培林院长牵头完成的。第三是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13:可持续与宜居 城市——迈向生态文明,是由潘家华教授牵头完成的。第四是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与重建,是张明教授牵头完成的。

2013-12-25 09:07:55

主持人 李扬:

我们成果是一个发布会,比如是国家资产负债表在前天用了半天的时间进行了研讨,现在媒体有所报道。今天主要是发布会,每一个成果半个小时。介绍人介绍15分钟。

下面开始第一项: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与风险评估。由我来进行报告。

2013-12-25 09:08:30

主持人 李扬:

我们这项成果名称是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编制与风险评估。这是一个 系列成果。这一项研究展开是在2011年,当时一方面全球的金融危机继续恶化,另一方面在国内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突然集中爆发,而且加上中国经济连续几个 季度增长速度下滑,当时全世界都唱衰中国,有的国际评估机构据此把中国的主权评级给下降。当时我们面对的国内外环境都非常有挑战性,挑战的集中点就是中国 债务问题。要想全面分析中国债务问题,必须全面建立中国的国家资产负债表。在负债表这样一个科学的国际公认的框架下来回答国外的一些挑战。

编制国家资产负债表是一个非常艰苦的任务,我们动员两个所的研究 力量,好在我们原先都有一些积累,一个是经济所的研究力量,他们是宏观室,一个是金融所的研究力量,是社科院金融所的金融实验室和风险评级的研究小组。主 体任务是由经济所的宏观经济研究室完成的。当时我们申报的是2012的国家资产负债表。恰好2013的国家资产负债表,第二份国家资产负债表前几天刚刚问 世,我把这两个结合在一起向大家介绍。

2013-12-25 09:10:26

主持人 李扬:

我们2012的研究成果多次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人民银行研 究局以及国内外一些知名投资银行引用,而且中国主权资产负债表研究的英文论文已经被收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版的专著中。我们这个成果是两个体现形式,一个 是2012年在经济研究第六、第七两期连载,第二是现在摆在前面的一本专著,刚刚出版的,请大家批评指正。我们这项研究得出一系列很有意思的成果,当然有 一些成果是令我们警醒的。一是这几年来中国的总资产、总负债、净资产三个指标在五年内都翻番,膨胀非常快,增长速度快于同期名义GDP的增幅。我们在国家 层面上2011年净资产,非金融资产加上净金融资产,超过300万亿元。二是国家的净资产增加额持续小于当年的GDP,我们的GDP相当部分是水分,表明 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是偏低的。GDP出来,最后没有形成财富,这个结论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国家的整体资产负债率是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受到金融危机影响 比较大的2009-2010两年间,上升幅度较大,表明国家的债务风险确实是在提高的。

2013-12-25 09:21:03

主持人 李扬:

研究表明,中国金融深化的程度还有提升的空间,特别重要的是金融相关比不太高,而同期M2对GDP的比重非常高,这表明我们的金融结构存在着严重的扭曲。

在国家资产负债表当中还有一个发现,总资产中存活占比激增,从我们数据角度印证了中国产能过剩非常严重。这是在国家资产负债表里几个主要的结论。

在主权资产负债表的分析中,我们看到有这样一些重要的发 现:2000-2011年中国主权资产及其构成中,非金融企业国有资产以及储备资产的增长最为迅速。非金融企业国有资产增长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印证我们国有 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事实。据三中全会起草报告的同志们告诉我们,在那个报告中一些参考依据中最主要的参考依据,是我们这样的研究成果,比如关于国有资产的主 导地位。储备资产增长比较迅速,因为中国这些年虽然全球危机在继续深化,中国的外汇储备还在增长。

2013-12-25 09:29:06

主持人 李扬:

刚才说的是资产,在同期负债中,政府债务、国有企业债务以及处置 不良资产形成的或有负债增长非常迅速。政府债务主要是地方政府债务增长比较快,我们估计将近28万亿。国有企业债务是应对前面国有企业资产增长很快,现在 从负债角度来看,它的负债增长也很快。表明国有资产的成长相当程度靠的是国有企业债务支撑的。这样一个结构并不是很理想。

中国的主权资产和主权负债都呈扩张的态势,而主权资产的增幅要高 于主权负债。因此,资产增长高于负债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我国政府的净值规模一直是处于不断增长之中,表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可能 性是非常低的。因此也回应国际上有一些评级机构认为中国主权债务风险在增大,相应调低中国主权债务的等级。我们认为,通过我们的分析,国外也承认我们这样 的分析,调低是欠考虑的行为。

2013-12-25 09:31:51

主持人 李扬:

我们进一步来看,宽口径是中国主权资产净值是87万亿,必须考虑 到很多流动性比较差的或者是不容易变现的,扣除三分之二多一点,窄口径的主权资产净值规模是21.6万亿。继续重申这样的结论,无论是从宽口径还是从窄口 径看,中国的主权债务危机的可能性都是很低的。同时我们要指出,有一些或有负债的风险,比如说养老金缺口是值得关注的。

下面关于总债务水平与全社会杠杆率的估计。居民杠杆率在不断提 高,到了2012年末,占GDP的比重为31%,非金融企业部门为113%,非居民是31%,在全世界居于较低水平。而非金融企业部门113%在全世界处 于较高水平。这是中国的债务结构中的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政府部门占GDP53%,金融机构是18%,政府部门的杠杆率和金融机构杠杆率都不算太高。 总和的杠杆率是215%,不能算特别高。

2013-12-25 09:33:22

主持人 李扬:

这里有一个国际比较,拿中国和主要的发达经济体进行了比较,可以 很明确看到,在日本、英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韩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这样一些国家的比较中,中国的总债务占比是最低的,其中最高日本是 512%,中国是215%。我们分项目来看,中国居民债务占比是较低的。金融机构占比也较低,政府债务占比是中等水平,但是中国非金融企业债务占比是很高 的,高于OECD他们的安全值。这表明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财务结构有待调整。

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也看到,中国的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带有很强的中 国特色,主要是两条,首先中国成长非常快。资产方对外资产、基础设施都显现出来,凸显了政府主导经济活动的一些体制特征,我们用很大的篇幅估算养老金缺口 和隐性债务。这个比重还是相当高的。由于我们前面在净资产当中已经扣除了,这一部分应当说是潜在的风险,但是还没有构成事实上的风险。

2013-12-25 09:41:54

主持人 李扬:

我们主要的政策建议有六个方面,一是降低对外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 错配风险,注意扩大内需,放缓对外资产的积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二是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三是推动债务性融资向股权融资格局转变。四是调整收 入分配格局。五是重点改革土地制度和财税制度,六是重点通过政府职能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体制性因素的调整控制债务增量。我们很高兴地看 到,所有这些建议都是我们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决定中的一些决定的意见。我们的研究和党中央的决定是高度的一致。因为连续几年在创新工程过程当中展开,取得 了较大的成就。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它有进一步的改善方面,比如说资产和负债的范围、资产和负债的估值以及现在都是数量指标,总量指标还要进一步研究一些效 率指标等等。这个项目将长期持续下去,在未来的研究当中完善我们的研究。谢谢各位。

下面有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军扩做点评。大家欢迎。

2013-12-25 09:44:46

张军扩:

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大家好。作为同行,我非常高兴能够参加中国 社会科学院这次关于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成果的发布会。大家知道,编制国家资产负债表意义确实是十分重大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 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在国家这样高的层面推动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研究和编制工作,在当今世界上还是十分少见,这不仅充分体 现了中国政府努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心,也充分说明了编制国家资产负债表工作的重大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早在2011年启动了编制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研究项 目,并于2012年率先通过了我国第一份完善资产负债表体制报告,在三中全会决定公布不久,于12月23号发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这项研究成果不仅为国内 外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数据和分析判断,而且也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所有这些,都充分展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级智库 的前瞻性视野、扎实的理论功底、深厚的研究基础和对国家发展改革强烈的责任意识。

2013-12-25 09:46:20

张军扩:

在任何国家编制国家资产负债表都是一项非常艰苦、非常困难的工 作。拓展和推进这项工作,不仅要有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研究队伍,还需要付出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从研究储备上,需要对宏观经济、金融、财税、统计等国 民经济各个领域都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在技术方法上,无论是对资产和负债的界定、资料来源的获取、估价方法的选择等都需要相当的经验和理论素养。此外,把一 套复杂的数据体系同经济运行的实践和经济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没有扎实的学术功底也是很难做到的。很多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都产生过编制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念 头,也有少数研究团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但是只有中国社会科学院长期坚持了下来,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我感到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2013-12-25 09:48:09

张军扩:

刚才大家在李扬教授的介绍中也看到,我们这个研究成果也有一系列 重要发现,比如说,我们近年来国家整体负债率呈上升的趋势,债务风险在提高,国家净资产增加额持续小于当年GDP,表明我们的生产总值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 无效的产出,增长的效益是比较低的。总资产中存货比例激增,表明我们产能过剩问题非常严重。地方政府债务愈演愈烈,值得我们高度警惕。全社会的杠杆率已经 相当高,今后去杠杆的任务非常重等等。应当说,这些基于严格数据之上的判断和结论,一方面,加深了我们对我国国民经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的认 识,另一方面,也为我们研究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思路提供重要的启示。当然,关于资产负债表的研究编制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例如关于资产和负 债所涵盖范围的界定问题,关于资产负债表的价值问题等等都还可以进一步精确和细化,研究的侧重点也需要进一步的拓展。但作为同行,我深知这些问题其实都是 永恒的问题,研究越深入,我们面临的问题会越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我相信在李扬教授的率领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家资产负债表一定会更上一 层楼,会成为我国应用经济学研究的良好范例。谢谢大家。

2013-12-25 09:49:27

主持人 李扬:

谢谢张军扩教授的溢美之词。下面请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教授做点评。

2013-12-25 09:51:11

王国刚:

编资产负债表,我曾经说过:一是需要胆识,二是需要魄力,三是需 要艰辛。资产负债表记录的是一些数据和科目,但是对一个公司而言,资产负债表是公司治理的基础所在。我们要建立国家治理体系,基础工作一项很重要的就是资 产负债表。从资产负债表中去发现我们在治理方面的不足,从资产负债表的连续性去记录我们治理结构、治理机制的完善,通过资产负债表连续性,可以看到中国未 来在改革过程当中的成就、治理水平的提高,可以看到经济、金融各方面的变化,所以这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是至关重要,把资产负债表编制出来并且连续性编下 去,提出各种建议,从而凸显中国社科院作为思想库、智囊团的基础工作之扎实以及提出的问题之到位。谢谢。

2013-12-25 09:51:21

主持人 李扬:

下面有请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炜,就《当代中国调查报告丛书:中国社会和谐稳定跟踪调查研究》做主题发言。

2013-12-25 09:53:24

李培林:

今天发布是最新的调查和初步的描述是第一次发布,李炜是这个项目调查的具体执行者,每次要组织上千个调查员对全国七千到一万名居民进行一个半到两个小时的调查,获得这些数据比分析这些数据要艰难得多。

2013-12-25 09:53:47

李炜: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媒介的朋友,大家上午好。下面我代表社科院社会学所对于中国社会和谐稳定跟踪调查研究发布研究成果。我们今天发布的题目是《用数据记录每个中国人的梦》。

众所周知,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理念来凝聚社会各界的共 识,进一步推进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在公众心目中怎么理解中国梦,他们心目中是怎么想的,也成为我们学界一个关注的主题。为了了解公众对于实现中国梦的看 法,我们社会学研究所于2013年6月到10月开展第四次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这个调查是一项抽样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151个区市县下属 的604个村居委会,一共访问了7388位年满18到69周岁以上的城乡居民。大家可以看一下,这是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在全国的151个区市县的分布 点,分布在我国的六个大的区域,大江南北、东中西部都有分布。刚才培林院长也讲到,我们为了开展这个调查动用了近千位调查员,动用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完成 这项调查,历时四个月。

2013-12-25 09:54:20

李炜:

下面对这个调查做一个很简单的介绍。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是我们 社科院社会学所从2005年以来开展的一项全国范围大型连续性调查项目。目的主要是通过对于全国公众的劳动就业、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社会态度方方面面信 息的获得,来获取转型时期社会变迁的数据资料,为学术研究和政策决策提供一些基础的信息。这个调查已经从2006、2008、2011、2013进行了四 次调查。我们的前任所长、我们院副院长李培林教授和陈光金音所长都是这个项目的首席负责人,我是这个项目的具体执行人。我们四次调查进行以后,目前出了三 部专著,分别是《当代中国和谐稳定》《当代中国民生》《当代中国城市化及其社会影响》。2013年的调查以中国梦作为研究主题。

2013-12-25 09:55:45

李炜:

中国梦怎么去研究,从研究设计上来讲,我们把中国梦看作是公众对 于国家现实状况的综合评价以及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未来的期盼,现实状况和未来的期盼这两个层面就合成对中国梦研究的主要的思路。具体而言,我们把中国梦具 体分解到不同的方面,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这五个不同的方面,每一个方面都有若干次级指标来加以测量。比如说在经济建 设方面,我们测量了居民的收入、居民的消费、社会保障诸如此类的指标;在政治建设方面,我们测量国家的认同、公众对廉政的评价;在社会建设方面,有公平 感、安全感、生活满意度等等。这些测量的指标就形成我们调查的问卷主题。

下面看一下从经济层面来看,建设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的社会是长期以 来中国人民追求和奋斗的目标,也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的结果显示跟2011年相比经济上,居民收入中等及以下收入家庭的人 均年收入增速比较快,我们把全国的家庭按照收入五等分来分组,最高的20%的家庭,中高的20%家庭,以此类推分了五组。可以看到最低20%收入的家 庭,2010到2012年收入增幅是18%,中低收入的20%的家庭是11.7%,中等收入家庭的增幅为13.5%,这三类家庭属于中低档,他们的家庭收 入增幅在10%以上,高于中高和高等的家庭组的收入增长。我们也要看到城乡居民家庭收入的差距依然还是比较大,最高20%收入家庭的人均年收入和最低 20%的家庭平均来比的话,这个收入差距高达20多倍。

2013-12-25 10:01:14

李炜:

从居民消费的角度来看,住房和汽车成为家庭消费的热点,目前安居 梦已经成为城乡居民追求的一个重要的理想。城乡居民的住房自有率是93.5%,这个比2011年提高了。城镇居民的家庭住房自有率接近90%,是 89.6%。也提高了,我们调查当中也显示有18.6%的家庭拥有两套以上的住房。

社会保障也有必要大幅度提高。在拥有各类社会保障当中,医疗险的 拥有率是最高的,有90.4%,其次是养老险61.4%,失业、工伤、生育险的拥有率相对低一些。但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和2011年相比,农村养老保障制 度有了很大的变化,农村养老保障的覆盖由2011的25.4%大幅上升到2013年的59.9%,翻了一番。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在这个基础上,公众 对于自己的生活评价与预期也有很大的提升,在调查当中显示,2013年有73.2%的人认为自己五年来的生活水平有所上升或者是上升很大,同样也有64% 的居民认为,自己未来五年的生活水平也会上升很多或者是略有上升。整个这个趋势来讲,从2006到2013大家对于生活水平的评价和预期都是在持续上涨 的。

2013-12-25 10:03:34

李炜:

第二方面,政治经济方面。建设一个清正廉洁的社会是全国公众共同 的呼声。在廉政建设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腐败现象依然是城乡居民深恶痛绝的社会问题,2013年调查显示有75.3%的公众认为,我们现在社会中间腐败现象 是很严重或者是比较严重。这个趋势跟2011年相比其实没有太大的变化,2011年同样的数据是74.2%。在公众所认为的各项社会问题当中是列居第四, 仅次于民生类的问题。一个令人可喜的现象是,近年来中央出台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群众关系的八项规定出台以后,城乡居民对党政干部工作作风的变化给予 积极肯定。在调查当中,我们询问五个方面,比如公款大吃大喝、到基层调研讲排场、前呼后拥等等一些不良的工作作风,在我们调查中显示,有50%以上的公众 认为这些不良的工作作风都有了明显的改变或者是有所改变。】

在此基础上,公众对于今后我国反腐败取得明显成效的信心也有了比 较大幅度的提高。我们跟2011年相比,2011年我们询问公众对今后五到十年我国反腐败取得明显成效的信心是不是有信心,我们看到57.6%的公众表示 是有信心的。到今年我们看到这个比例有了比较大的提升,现在已经超过七成,有73.7%的公众认为对于反腐败取得成效是有信心的。】

2013-12-25 10:04:30

李炜:

第三,文化建设层面。我国的文化实力在国际中的地位得到城乡居民 比较高的评价。有76.7%的公众认为,我们国家的文化实力在国际上处于中等、中上等或者上等的地位,等于国际的平均水平或者是高于国际的平均水平。同样 也认为今后十年之后,我国的文化实力会在国际的地位上会有一定程度的上升,持这种观点的公众有77.7%,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我们国家的文化实力得到 了公众较好的评价。

下面要看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调查当中询问人们,一个好的 社会是什么样的标准,或者是什么杨得准则,我们一共列举了20多种社会理念让公众来选择,可以看到通过选择前面六种都是比较高的,包含了平等、民主、富 强、文明、公正、和谐,这说明城乡居民对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比较契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最广泛的认可。

第四方面,社会建设层面。首先看社会的公平感,城乡居民对于社会 公平的状况走势不乐观。2008年我们对于社会公众在11个方面的社会公正进行了评价,公众的评价是69.2%,到了2013年跌了9个百分点,只有 60.4%。具体来看,其实只有公众医疗和养老社会保障这两个社会公平的评价2008年和2013相比,2013年有所上升,其他九个方面都有所下降。下 降幅度比较大的,比如说公民实际享有的政治权利下降了大概有十几个百分点,司法与执法下降了七个百分点,选拔党政干部下降了十几个百分点。我们的社会建设 与社会治理还任重道远。

2013-12-25 10:07:20

李炜:

下面看社会安全感,总的来讲,城乡居民对目前社会安全感的状况给 予比较好的评价,总的评估是80.2%的人认为总体上的社会安全状况还是认可的。其中对于人身安全、个人和家庭的财产安全、医疗安全、交通安全的安全感跟 2008年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食品安全和个人信息隐私的安全和2008年相比有比较大幅度的下降,这和近年来的食品安全事件的频 频发生,个人隐私的泄露的社会现象有密切关联。

在生活满意度方面,总体来讲,城乡居民对于目前的生活表示比较满 意。现在是6.81分,倾向于比较满意。在满意当中比较高的是家庭生活和社交生活,但是也有比较低的方面,我们看到主要是休闲娱乐、家庭经济状况和个人的 教育程度。但是总体来讲,城乡居民还是认为自己的生活相对来说是比较幸福的。调查当中75.1%的公众认为自己总体上来说是一个幸福的人。

2013-12-25 10:09:03

李炜:

最后我们来看关于生态建设方面的内容。首先看到的是环境的评价, 城乡居民从五个方面对于自己所居住地的环境总体来进行评价,总的评分是1-10分,10分作为满分,总的平分是6.55分,倾向于较为满意,但是人们对环 境污染的问题反应比较强烈,有25%,超过四分之一的公众都认为,他们生活的区域噪音、空气污染、水污染,还有日常生活的卫生环境是非常不好。同时还会看 到,城镇居民在上述环境问题上的反映要比农村居民要强烈,对于环境问题的不满意的反应是农村居民的两倍。所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成 为城乡居民的普遍要求。

2013-12-25 10:14:30

李炜:

最后看环境意识,调查当中我们测度了居民的环境意识,我国居民有 了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但是作为环境保护主体的责任意识还有待于加强。我们还有近三分之一的公众认为是优先考虑经济发展,认为经济发展比环境保护更重要。 近20%的受访者认为保护环境是政府的责任,跟自己的关系不大。有近70%的公众认为,政府应该加强保护工作,但是不应该由百姓来出资。还有相当程度的邻 避心理,在我们调查当中有接近80%的受访者认为,如果在所居住的地区建立化工企业一定表示反对意见的。

以上是我们对公众心目中对中国梦各个方面的展示与解读。总而言之,经济富裕、政治清廉、文化繁荣、社会公正、生态绿色美丽,这是全国公众对于我们国家、民族、社会未来的美好期盼,也是对政府责任的一个重大的托付。我就讲解到这里,谢谢诸位的关注。

2013-12-25 10:15:02

主持人 李扬:

谢谢李炜教授。下面有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做点评。

2013-12-25 10:15:56

谢寿光: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早上好。首先感谢院领导和社会学所对我 们的信任,感谢让我来就中国社会和谐稳定跟踪调查这一项成果做评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中在 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当中提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其内涵是实现国 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这一次社会学所和谐稳定跟踪调查课题组成果发布的课题,最新这一 期是将习总书记的讲话进一步归纳和细化,提出了社会科学家视野中的中国梦的概念,及经济建设上让人民更加富强、更加富裕,政治建设上更加清正廉洁,文化建 设上更加繁荣多样,社会建设上更加公正、安全、幸福,生态建设上更加绿色美丽,并进行了概念的操作化,形成二级、三级的子概念,进行了实证研究,调查成果 围绕上述的六大建设有见地、有很高的科学性,提高了人们的认识,改变了我们认识中国梦的思路,澄清了就中国梦提出以来国际国内在网络上一些流行的说法和评 价。这个梦不是一个虚的、虚无缥渺的概念,是扎根于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梦想完全是一致的,这也提供了社会学调查实证的依据。

2013-12-25 10:16:10

谢寿光:

课题组的调查研究让我们宏大的理念能够落地的重要部署,是知识生 产实政化、科学化的重要一环。因为在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个人群体以及理念都在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落实政策以及进行社会规划的时候, 都要有更加细致、科学、扎实的知识。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每一个人个人的努力,中国梦的确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但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地区对中国梦有什么理 解,这就需要社会科学研究者的研究和通过实证数据做精细的反映和说明,从而形成专业化的知识,以及对政策的支持和建议。这样才能使我们国家政策的颁布真正 做到有的放矢。所以这一项研究以及所形成的研究报告体现了中国社会学者在这个时代的使命感和社会的担当,也充分体现着社会学研究在方法上和学科上的优势, 以及在当下中国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

回到这项调查本身,中国社会状况的综合调查的背景材料中已经有了 充分的说明,从2005年到今天,他们已经形成了自身特有的一项影响力。在国际国内的各种调查中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构架的国际化使我们的调查能够与国 际完全开展学术的对话与比较,同时也能为学界和政府提供决策支持和研究的几组数据。正是因为有了这一项调查,我们每年发布的社会蓝皮书会大量采用其中的数 据,也使社会蓝皮书的价值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明显提升的重要依据。同时利用这个调查和形成的数据,我们出版了大量的图书和论文,已经获得了多个奖项,其中 这三本书都是社会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其中有一项叫《当代中国民生》,它一经出版被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宣部推荐为党政干部学习的重要参考读物。刚刚公布的最新 的中国政府奖,《当代中国民生》也获得了政府的提名奖,英文版也正式出版,在国际上进入主流的发行渠道。

2013-12-25 10:17:13

谢寿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自身利用数据的优势,建立起这样一个长期追踪的中 国社会稳定和谐的追踪调查课题,它和国内包括大学的像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数据中心以及中山大学关于中国劳动力年度跟踪调查的数据,都是有 各自自身的特色,在国际上也已经形成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院社会学所课题的跟踪调查能够持续的进行下去,它不仅仅会对我们当下的决策提供重要的社会 科学的数据依据,也会对我们整个的学术研究以及全院乃至整个国家的智库建设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作为出版方,我们将会和科技组的专家密切合作,很好地开放 和利用这些成果,让这项成果进一步走向世界,增强中国学术国际话语的能力,为中华学术品牌的打造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次祝贺我们课题组成果的发布。感谢主持人对我的信任。谢谢。

2013-12-25 10:18:34

主持人 李扬:

谢谢谢社长。下面有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部长、研究员葛延风做点评。

2013-12-25 10:19:02

葛延风: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简单看 了一下成果,有两点基本评价,非常好。这一项研究抓住了中国梦的核心问题,当然今年三月份习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概念以后,社会各界在解读上是有差异,但是 共识更强,中国梦的核心就是民生的不断改善,社会的更加和谐,我们这次课题组从社会更加富裕,更加清正廉洁、更加繁荣多彩、更加公正安全幸福、更加绿色文 明,从这个角度抓住了中国梦的核心问题。这是我要强调的一点。第二点,这项研究注重了政策的延续性。这项研究跟2006年、2008年、2011年做的有 关调查具有很强的连续性,通过很多的数据指标都是可比较的。通过多年的这些调查,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中国社会变迁的基本规律,把握老百姓诉求的一些基 本变化特征,为我们进一步深化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非常好的基础。

2013-12-25 10:19:11

葛延风:

接下来简单说三点建议:一是刚才谢寿光教授也讲了,希望未来这种 连续性的调查能够更长期持续下去,这样为我们无论是研究本身还是为公共决策都能够提供非常扎实的依据。二是对有关的数据进行更加准确客观的解读。刚才课题 组的李教授进行介绍,这些年的变化过程当中,有一些数据和指标,公众的评价和满意度是发生了明显改善,这说明我们社会在进步,政策也取得很大的进展。也有 一些指标或者说公众的满意度在下降,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这里面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一种是确实是我们在有些领域说改革不到位,或者积累的矛盾过多,问题显得 更加突出。比如说环境问题,今天的雾霾又非常严重,类似的问题确实是矛盾更突出。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我们在以前的调查分析当中也发现,在不少领域,这些年 社会政策在大幅度向前推进,公众的投入也大幅度增加,有关的改革也在促进,但是老百姓“不满意”在增加,这里面很重要的问题是,这些年老百姓在民生领域诉 求发生大幅度的提升和转型,我们在很多领域也在改善,政策也在进步,改革也在推进,我们民生改善的这种速度跟不上老百姓诉求增长的速度,对这些问题我们要 有一个客观的把握。当然反过来也提醒我们在很多领域要顺应老百姓的基本诉求,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像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我们改革是由问题倒逼所致,我们一定 要顺应老百姓诉求的变化。三是要进一步挖掘数据、强化应用性的社会政策研究。通过这几次调查发现,老百姓在很多方面还有各种各样的诉求,需要我们进一步去 满足和应对。

当然老百姓进一步改善民生也好,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一方面需要 经济稳定增长,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各种社会政策,包括劳动就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教育、医疗卫生等等各种公共服务,以及十八届 三中全会决定当中提出里要完善社会治理。应该说在这些领域,这些年有很大的进展,也面临很多挑战,比如说社会保障,我们仍然按照城乡来设计,按照不同群体 来划分,不平等的问题比较突出,公共服务领域均等化水平低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当然在社会治理领域,社会组织发育还明显滞后,环境领域压力也比较大。针对这 些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都提出明确的改革要求,提出大的改革方向。光有明确的大的方向还不够,还需要细化到具体的政策,以更具体的政策来深化我 们的改革,在这方面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谢谢。

2013-12-25 10:20:05

主持人 李扬:

中国社会和谐稳定跟踪调查研究的发布就到这里。

下面进行第三项发布,请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潘家华就《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13:可持续与宜居城市——迈向生态文明》做介绍。大家欢迎。

2013-12-25 10:25:04

潘家华: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媒体界的朋友,很高兴我们的报告参加今 天的发布仪式。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中国代表处每两到三年定期性对中国人类发展水平进行测评、对社会经济环境重大选题进行分析研究、向世 界展示的一个旗舰型作品。这个作品在2011年底,2012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来开展这样一项工作。联合国机构对 这项机构十分重视,今年6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与中国社科院院长王伟光同志特别强调这样一个选题的重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克拉克”女士在11月份来 北京拜会国家副主席李源潮的时候,也将本报告的中英文版呈送。我们这样一个报告对于中国人类发展的水平进行了一个综合全面的测评,在全球层面进行了测评。

中国的人类发展水平,人类发展指数是有三个要素:一是收入水平, 二是期望寿命,三是教育水平。这反映人类发展的一个综合的状况。在国际水平的综合评估当中,中国位居第101位,是处于中等略偏上的水平。这样的水平与城 市化的水平是密切相关的。在极高水平的人类发展的状态下,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也都在80%以上,对于高水平的也在75%左右,中国目前的水平跟世界平均水 平大致相同,但是如果把我们相对市民化的这一部分城市化水平或者水分加以剔除的话,我们真实的城市化率只有40%左右。从这上面来看,中国的人类发展水平 在全世界处于中等的水平,是与我们城市化水平是相对应的。但是我们的测评结果表明,中国的人类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的省市, 人类发展水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西部地区总体上来讲水平偏低,比如说我们的西藏目前的人类发展指数是0.57%,在全球排名,如果是参与全球排 名的话,可以排134位,印度是139位,比印度的水平要高。所以中国人类发展水平尽管存在地域差异,总体水平上还是在不断地改进、不断地提升。

2013-12-25 10:25:22

潘家华:

我们省域人类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这一点是不容置疑 的。我们期望寿命、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这些都应该说是与我们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联的。我们排前五位的省市基本上都在东部沿海地区,而排在最后五位的基本 上都在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相对于东部来讲是有差距的。我们对中国城市以及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和状况进行了一些评估,从我们对中国城市规 模结构的评估状态来看,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大中小城市的发展格局是相对稳定的,大城市人口占城市人口比例的水平在25%左右,占四分之一。而小城市占 绝大多数,人口占比接近三分之二。进入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大城市由于资源的相对垄断,发展特别迅速,扩张特别快,经过到2010年这样一 种水平,大城市人口占据的城市总人口的比例上升了20个百分点,而小城市统计所占的人口比例下降了20个百分点,说明城市规模结构出现大城市大规模扩张, 小城市发展动力不足的情况。

2013-12-25 10:28:59

潘家华:

从我们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来看,在宜居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着明显 的挑战。一是在于我们二元结构从城乡到城市内部,城乡二元结构目前还是存在的。在城市内部户籍和非户籍人口之间的结构也是相当突出。二是中国的城镇化与发 达国家的城镇化存在很大的不同,城镇化应该在当前是三轨并行:一个轨道属于我们统计意义上的城镇化,每年大概是0.8-1.3个百分点之间的这样一种农村 地区人口向城市地区的转移。这是统计意义上的城镇化;第二个轨道是市民化,目前统计数据上有2.62亿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里没有相应的户籍,他们所享受 的城市公共服务是与城市居民不对等的。这样一部分必须要完成市民化的过程,这也是城镇化进程当中的一个特殊重要的内容;第三个轨道是在城市内部由于城市的 快速扩张出现大量的城中村,他们是没有基础设施和相应投入,一些老城区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差,大量的棚户区也说明城中村、老城区的改造是城镇化进程当中一个 非常重要的内容。所以存在三轨并行的城镇化。当然还有城乡一体的发展,不仅仅是城市,农村也必须要同步发展。

2013-12-25 10:30:10

潘家华:

从经济发展的压力上看,因为宜居和可持续必须要有经济发展的保 障。我们面临的挑战在这样一个转型时期,出现经济增速趋缓,房价持续高企,收入差距较大,消费拉动不足,地方政府,特别是地方债务风险也出现增加的趋势, 这就为我们从经济保障的角度提升宜居和可持续形成比较大的压力。从社会发展方面看,我们在人口和就业压力方面尤其是就业的压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规模如 此之大,时间如此之长,在资金、技能、住房和文化的这些融入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压力。人口的老龄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以及交通拥堵、城市的同质化、健康和 公共安全这一系列的社会发展的问题也为宜居造成很大的压力。我们人口老龄化在2010年65岁以上的人口只有1.19亿,按照我们现在的这样一种权威的预 测到2030年也就是20年后,人口要增加1.5倍,就是65岁以上到2.62亿。这说明我们不仅仅是社会的转型、经济的转型,而且在人口结构上也在快速 出现一种转型。

2013-12-25 10:32:21

潘家华:

在资源环境方面的挑战也是不言而喻的,水资源的短缺、土地资源的 紧张、能源安全形势非常严峻、环境污染大家有目共睹。生态风险每人都有所感觉。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我们所面临的挑战,看一下我们中国城市,第三产业占据 70%左右比例的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远远高于巴黎、东京、伦敦这样一些城市,说明我们城市的低碳发展压力尤其明显。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的宜居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的行动也出现一 些非常好的迹象,有一些非常成功的案例。杭州在社会参与解决交通问题,在世界上是处于一种领先的地位,具有一种非常成功的经验。现在已经是超过5万辆免费 的自行车。而在中部地区的江西的新余市,目前在产业升级和发展新能源产业方面成效非常突出,已经有非常成功的经验。

2013-12-25 10:34:16

潘家华:

我们要走向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需要看到城镇的转型是蕴含着未来 发展的重大机遇,城镇化的进程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规模的扩张,更重要的是提高城镇化的质量,要处理好城乡关系、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当然在城市规划方面, 应该说对于我们宜居和可持续具有更为重要的内涵,因为我们城市规划需要公共资源的均等配置,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之所以人满为患,就在于我们公共资源的垄 断配置,城市的交通之所以拥堵,在于城市功能内部的不匹配,出现潮汐般的人流涌动,城市的扩张没有限定城市的开发边界,环境承载能力并没有加以核定。一个 地方应该有自身的特色,应该凸显人文山水特色,但是我们往往是千城一面,城市的规划没有权威性,换一任市长就是一个新的规划,城市在人文传承没有很大的连 续性,我们一定要在城市规划方面强调城市规划的权威性,一张蓝图干到底。当然我们在公共参与城市治理绩效监测方面也有很多工作需要做,特别是要不惟 GDP,从经济增长转变成为一种综合的考虑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

2013-12-25 10:35:39

潘家华:

我们要实现生态文明的城镇化就需要和谐、效率、人本,这就需要协同平衡,需要积极行动,也需要强化治理,在决策上需要考虑科学决策。

应该说我们这个报告对于迈向生态文明实现宜居可持续的城镇化做了一些探索,但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城镇化的进程和要求提出了一些新的方向,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努力。谢谢大家。

2013-12-25 10:47:40

主持人 李扬:

谢谢。下面有请国务院参事刘燕华研究员点评。

2013-12-25 10:48:18

刘燕华: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来点评一下。这个课题是在一年半以前启动 的,一年半之前十八大还没有召开,三中全会也没有召开,城镇化的会议也没有召开。在一年半之前就启动这个课题,说明社科院在选题方面具有很大的超前性,这 一次的研究对后一步的许多工作都有很多的参考价值。我读了这本书之后,在研究期间我也参与过一些讨论。这个课题的研究聚焦两大问题,一个问题是城镇化,一 个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城镇化是属于四化建设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结合对于四化融合问题也谈到了。另外一个焦点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包括国土资源 优化配置,资源的高效利用,环境的治理和生态文明治理。把十八大报告当中两个关键问题融合在一起,找到交叉点,提出一个基本方向,这种研究是很有创意的, 而且很有实用价值。

2013-12-25 10:48:26

刘燕华:

这个报告当中提出了转型的三个环节,这也值得我们关注。第一是转 型,以效率、质量为基础的一种转型,这种转型就要朝着绿色、循环、低碳的方向发展。这跟应对气候变化,治理污染都是吻合的。第二是消除差距。由于改革开放 30年来有一些差距越来越凸显,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这里提出一个基本观点是和谐,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就是要把这些差距消除掉,这是具有社会意 义。第三是人口老龄化,这也是中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这个报告当中提出了三个重要环节很值得我们去深思,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也就是抓住了一些主要矛 盾。这个报告也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也就是说城镇化发展的历程。30年来中国的城镇化已经进入了一个转折点,也就是超过了50%,进入一个转折 点。未来20年也进行了展望,潘家华教授报告里也有,提到未来20年还有3.1亿的新增人口,城镇人口要达到70%怎么适应,这是国内发展历程和今后的一 个预测。这种预测也要和国际比较,发达国家城镇化达到70%,大概是经历了200年的历程,中国用50年完成这个历程,中国的情况很特殊,没有任何的先例 可以借鉴,中国的城镇化就是中国的特色。这个报告当中都明确提出来。

2013-12-25 10:49:12

刘燕华:

提到城镇化的问题,有很多的议论城镇化怎么发展,特别是下一步怎 么发展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尽管现在还有很多争论,这个报告里没有把重点是落在争论的这些问题上,有一些问题不见得能够争论清楚。这个报告总结了社会各 界对城镇化发展的一些共性认识,总结得非常好。比如说中国有各种各样类型的城市,大城市的基本结论过度膨胀,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做法。中小城市动力不足,就 要增加动力,增加新的要素,提高动力。还有东西部的差距都谈到。这个报告当中还谈到新型城镇化的“新”是什么?这是我们很值得关注的。在党中央、国务院提 出城镇化要有新型城镇化,要与旧型的城镇化形成明显的对照,报告中谈到新型城镇化的“新”,一是指科学规划和规范的管理,给管理水平、治理水平提出了一个 新的要求。二是朝着低碳的经济结构转型。要解决我们的能源不足,解决卡脖子的瓶颈。三是创新驱动,创新是根本的动力。四是生态和环境容量,这是以人为本 的。这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这老百姓能够感觉到的,也是很迫切的诉求。这个报告当中提出的“新”,也是很有创意,或者研究得很有深度。

2013-12-25 10:50:26

刘燕华:

这个报告完成之后,得到了社会的一些好评,我看新闻稿里面专门介 绍了,潘基文、联合国的一些机构都有很多评价,国内各个方面也有很多很好的评价和赞赏。在此,我还特别感谢潘家华教授,他带领这个团队经过这么长的时间, 通过系统的分析,得出的这些重要结论。我对潘家华教授也了解,他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或者是在气候变化的国际事务中也是社科院的代表性人物。他这个团队在城 市和环境方面应该说也是独树一帜的,社科院有这么一个所长期进行这样的工作有很深厚的积淀。我也相信这个报告研究的成果能对学术各界有所借鉴,特别是对决 策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我有一个体会,其中很多内容只有理解了才有更深刻的感觉。我们看了这个报告之后,可能对每一个人都会有所启发。最后还是感谢这个团 队、感谢社科院完成了这么一项重要的任务。谢谢。

2013-12-25 10:51:40

主持人 李扬:

谢谢。下面有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邱爱军研究员点评。大家欢迎。

2013-12-25 10:53:05

邱爱军:

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来点评潘老师的报告。刚才我也非常同意刘 老师的意见,我从三个方面说一下自己的感受。第一,这个报告具有国际性,UDP是长久以来做人类发展报告的研究,在人类发展比较有很成熟的方法,中国社会 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又是对中国的城市发展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这样两个高端的机构结合产生了一份好的报告,而这个报告又沿用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 类发展报告的一些科学的方法,使得研究的成果能进一步符合理想,有着国际性的色彩。事实上我们去年5月3号,时任副总理的李克强在出席中欧城镇化化伙伴关 系高峰会议时,潘家华老师也作为唯一的城市发展专家参加了高层会议,这与他长期以来对城市发展的研究也是相关的。

第二,这个报告不仅对于城镇化和生态文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且 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研究差异化。我们这一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特别的要求,我们的研究要具体,要差异化,因为我们国家非常大,人口多、地区广,如果用 中国怎么样,往往得出来的结论和很多地方都不相适应。而这一份报告突出了差异性,一方面给我们介绍了地区的差异,用人类发展指数看中国,排在101位,北 京排在39位,西藏是排在134位,关注这种差异才能看中国是什么样的中国,才能上世界了解一个真正的中国。

2013-12-25 10:53:49

邱爱军:

第三,在城市化的时候看到这种差异,提出三轨并行的城市化,从统 计意义上,市民化的人口和城中村,让我们看到在中国的城镇化和国际上说的城市化是有差异的。这样在跟国外的专家讨论的时候,让其他国家了解中国的时候也更 加明确。当然这一份报告还深入研究了老龄化以及可持续发展这样方面的内容,我就不再展开。这些都非常好。

我想谈的第三个特点是政策的针对性。这种研究恰恰跟当前的政策需 求相对应,一方面是城镇化的政策需要改革,这样的一种研究为城镇化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另外一方面生态文明的建设也需要有学术研究的支持,这样的报告恰 恰能够提供这方面的支撑。也有三点建议:一是关于生态文明如果能有更深入的研究,关于神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标能够更深入的研究,对于下一步做好生态文明 建设可以提供更好的参考。二是谈到规划的理念,确实在规划的转型过程当中,规划理念是需要更新,在这方面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什么样的理念,在总体上集约、 节约、绿色发展,在这样的框架下怎样更具有可操作性,如果能提出来就更好。因为在这一次城镇化工作会议当中,习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都讲到,我们要培养更多 的懂规划的城市政府管理者,可能需要社科院这样的顶级机构来提供参考的资料,来培训。这样来研究很重要。三是关于政府治理,这方面可能在后续其他的课题当 中研究也需要加强。我们现在不能惟GDP而论,怎么样做可能还需要学者更深入的研究,使得我们在新型城镇化下,以一种新的可持续理念治理进行政府治理的时 候就有了更加科学的依据。谢谢。

2013-12-25 10:56:16

主持人 李扬:

我们这个项目的发布暂告一段落。下面进行第四个项目是《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与重建》。请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明教授做介绍。

2013-12-25 11:00:04

张明: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媒体界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 代表我们院在这里介绍一下世界政治关于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建设的报告。众所周知,过去30年我们全球差不多是每10年遭遇一次比较大的国际金融危机,每 一次危机之后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呼声就此起彼伏。这一次的全球金融危机,从规模和覆盖的范围和影响的深远意义来讲是历次危机中最大的。这次危机之后, 关于国际金融体系如何改革和重建的呼声也是最强的。

早在6年前,在2007年开始到现在,当美国的次贷危机刚刚浮出 水面的时候,我们在前所长余永定老师、前所长张宇老师的指导和支持下一直对国际金融危机展开深入的研究,我们也非常积极参与到了国内外关于如何重建国际金 融体系,在加强国际金融治理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提供了很多的政策咨询。这本书实际上我们6年以来在国际金融领域一些研究的汇总,内容有六篇,既包括了对 国际金融危机演进的综述,也包括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和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些分析,此外还有金融监管,金融自由化以及人民币汇率水平这些热 点问题的分析。

2013-12-25 11:00:25

张明:

由于时间有限,这六个问题我就择要向大家介绍一些结论以及对未来 发展前景的判断。第一个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演变,我们认为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从金本位制到现在的牙买加体系有这样几个趋势,货币本位同黄金的脱钩是必然 的趋势,现在还有一些关于建立新的黄金本位制的提法,我们认为这是和历史趋势相违背的。当然现行体制下,由美元来充当全球储备货币解决不了这个难题,这个 难题一方面表现在美国要通过经常账户的赤字源源不断的输出美元,这样又会影响到美元的中长期的价值,另一方面,美国的货币政策还是国内导向,和全球货币政 策之间有不可调和的冲突。第三,全球各国汇率制度由缺乏弹性到走向弹性是大势所趋,但是关键在于如何在汇率弹性增强的背景下,进一步寻求经济的稳定性。

对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现在有三种看法,一种是超主权储备货币一统 天下,一种是国际货币体系会出现金融稳定性三导,美元、欧元和人民币或者某种形式的亚元会扮演一个角色,最后一种观点是认为,它会在当前的美元体系下小修 小补。我们认为这三种关联可能并不矛盾,可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近及远发展了三个阶段,所以说超主权储备货币虽然路途遥远,大家值得我们期待,多极化的体 系是可期的,但是由一种货币充当全球储备货币和由多种货币中全球储备货币,哪种体系更稳定呢?现在来讲还有很多争议。

2013-12-25 11:03:02

张明:

第二,金融危机。从过去30年来看,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是每十年 一次,有一个周期性的特点。每一次危机的背后过高的杠杆率是不容忽视的。这次李院长在他们的研究中也指出,未来中国经济必然会进入一个去杠杆化的阶段。这 一次危机的策源地从新兴市场国家转变到发达国家,从危机的传导和分担来讲,依然对新兴市场国家是不利的。要永久的防范危机的爆发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要避免 同类型危机的重演,尤其是应该有一些预案,一旦危机爆发之后要想办法避免危机的负面影响。展望未来,我们认为美联储退出量宽的过程会给全球的新兴市场国家 造成新一轮冲击。本轮金融危机虽然起源于发达国家,但是最终恐怕还是终结在新兴市场国家,尽管中国过去30年没有爆发系统性的金融危机,过去10年中国能 不能再一次成功的避免危机面临很大的挑战,一方面就是我们中国经济的去杠杆化,另一方面是资本账户的逐渐开放,这两个因素的叠加会导致一些新的风险。

2013-12-25 11:05:49

张明:

金融自由化。这一次危机之后反思了很多,它既可能促进增长,也可 能带来经济的波动。金融自由化能不能带来很好的增长?关键取决于制度变迁的初始条件和次序以及速度。这一次危机之后,全球范围内都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华盛顿 共识进行了新的讨论、批评,现在新的共识尚属于形成的过程当中。我们认为危机之后的监管是在强化,但是监管也可能有过度的倾向,如何监管保持平衡既能够刺 激金融创新,也防止金融风险的累积,有很多的权衡在里面。过去中国是监管过度,现在放松监管,在监管过程当中如何避免新的风险的累积,避免区域性和系统性 危机的爆发,也摆在中国监管机构面前的一个挑战。

人民币国际化。2009年以后中国政府明显加快了促进人民币国际 化的步伐,这一方面与我们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处于不利的情况有关系,也与中国经济的成长有关系。中国目前货币的地位远不能和全球贸易和全球重要地位相 匹配。对于人民币国际化也看到,迄今为止,尽管发展很快,但是背后有很多市场主体在利用内地的人民币市场和香港的人民币市场的汇差和价差来做套利,所以它 背后的发展可能是有泡沫的。我们有几个看法,人民币国际化本身不应该是一个政策目标,应该是一个政策结果,中国政府应该用人民币国际化来创造条件,加快国 内的金融的市场化,加快国内的人民币的汇率和利率改革,这样就能够发挥类似于2001年中国加入WTO而产生的倒逼机制。人民币国际化要遵从顺序,在人民 币充分的国际化之前,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必须要捋顺,中国金融市场应该更快的向民间资本开放,中国政府应该加快来抑制中国国内的一些金融脆弱性。

2013-12-25 11:08:39

张明:

亚洲区域货币合作。亚洲货币合作向来是具有危机驱动的特征,爆发 一次危机向前推一步,1997到1998年的危机催生了清迈协议,而这一次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清迈协议多边化,催生了东亚储备库和10+3的宏观经济办公 室,一会儿给我们做评论的魏本华老师就是这个宏观经济办公室的第一任主任。但是现在来看,亚洲货币合作面临新的挑战,第一个挑战是欧债危机的爆发给我们提 供的教训,欧债危机的爆发的显示,一是实现单一货币很难消除内部的结构失衡,因为劳动力等要素的跨国流动是具有非常强的弹性。二是货币联盟需要统一的财政 和统一的监管,这是国家联盟之间是很难短期内实现,因此欧元区的命运对亚洲示范合作有很强的示范效应。迄今为止,亚洲非常复杂的地缘政治是区域货币合作非 常不利的因素,近期中日矛盾和冲突又是其中的一个重点。

最后是人民币的汇率和中国经济增长。我们团队是从2003年开始 一直说人民币汇率要市场化,因为只要中国经济增长快于全球其他国家,真实汇率的升值就是很难避免,你可以控制人民币名义汇率的升值必然会表现在更高的通货 膨胀。短期内中国政府可以通过资本账户管制和冲销来抑制通胀,深层次来看,导致了成本是由我们居民来分担的。所以说我们可以看到,2005年汇改到现在, 已经走完很长的距离,现在还差最后一两步。如何降低央行对美日汇率中间价的一个干预,让汇率更好的反映市场供求,我们想提醒的是,过去我们一直在说人民币 汇率低谷是有成本的,现在越来越想说如果我们不增强人民不汇率弹性,一旦人民币汇率高谷之后风险会更高,相比之下,汇率高谷的危险或者比汇率低谷的成本更 高,因为现在我们看到汇率水平已经非常接近均衡值,现在汇率的弹性在下降,这也是我们最近在和央行沟通的时候一直强调的。

谢谢大家。

2013-12-25 11:10:16

主持人 李扬:

下面有请刘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原国家外汇局副局长、中国驻国际货币基金执行董事、东盟+3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主任魏本华来点评。

2013-12-25 11:13:34

魏本华: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媒体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我也是第一次参 加这样的会议,我1977年恢复高考,我当时真想考社科院研究生,但是高山仰止,自惭估计考不上,没敢报名,所以就成了终身的遗憾,今天能够走进这个大院 子还是很激动。我认为这本书有几个特点,它对国际金融体系演变的历史和现行制度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前景做了非常全面的分析研究和论述。国内对国际金融体 系的改革不乏研究,相关文献非常之多。但是大部分是只集中在某个专题,比如像分析亚洲金融危机,张明教授他们几个人合著的这本书非常全面的分析了近代的特 殊的一些体系的影响,特别是以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关系,真的称得上是小百科全书,我确实用了几天的时间认真的看了。在座的有一些学生,如果真的关心国际 金融改革体系这个题目,有很多关心的要点都能够从这本书里找到答案或者给你们很大的帮助,我认为这是这本书的第一大亮点。

第二,这本书的框架非常清晰。刚才张明博士把主要的内容给大家做 了非常简洁的介绍,逻辑很严谨,数据翔实,论述缜密,文字也非常流畅。举一个例子,刚才张明博士也提到本书的最后一个题目是以东亚金融区域合作为主应对金 融风险,这一篇是全书的最后一个部分,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经济体,我们如何与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当然要从亚洲首先做起,这也是与我国的总体发展战略和外 交战略相吻合的。对东亚区域金融合作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挑战做了非常精辟的论述,特别是对于东盟和中日韩以及10+3合作机制都有很详尽的分析。因为我 参与了创办10+3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说心里话,国内迄今为止对这个小小的机构了解得真的不是很多。但是我读了这本书,我发现对这个办公室所做的事情里 面的机制情况了解得很细致,而且掌握的都很准确。我相信他们肯定是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而且我特别赞同书中提出的一个建议和观点,认为加强目前清迈协议多 边化机制最好的办法是实现10+3储备库管理机构化。

2013-12-25 11:18:36

魏本华:

因为这个机制目前大家都知道,虽然有一个2400亿美元的储备库 的支持,这些储备全是各成员对机制的承诺,这个钱还在各国自己中央银行或者财政部的账户上进行管理。而这个机制迄今还没有启用过,这个钱在发生金融危机的 时候能不能到位,这还是有待检验的,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各国即使不能2400亿美元一下子拿出来,是不是可以考虑分阶段,即使先拿出10%,有240亿美 元放在储备库里,对这个机构的国际地位的影响立刻就能显示出来。书中还有很多观点,要加强对宏观经济监测的机制,包括在预警方面的研究,加强机构的透明 化,外界知道得比较少,特别是贷款条件等等都要加强。我认为包括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关系,以及贷款的机制,书里都做了很好的分析,值得大家认真看。

第三,这本书对亚洲金融危机和本轮的全球金融危机欧元区的主权债 务危机,为债务危机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等等重大问题都做了精辟的阐述。这些都是作者们非常独到的见解。像书中关于对资本账户开放的问题研究,我认为看法也很 客观。我也很高兴看到余永定老师为这本书写了很长的序言,我特别赞成他对本书的评价,他说有关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大问题,本书的作者们也同样做了非常有价值 的尝试,的确是几位作者对一些重大问题都做了很深入的探索,这个尝试是非常有价值的。这本书结合亚洲金融危机在这一篇里对资本账户开放的理论、实践以及经 验教训做了全面客观的论述,对研究我国应该如何推进资本账户开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013-12-25 11:19:01

魏本华:

如果让我提一些建议,我倒愿意提一两条供本书的作者们参考,这个 书是2012年12月前完成的,因为余永定老师的前言是2012年12月,建议将来改版的时候应该将国际货币体系的最新演变和政策的情况要写进去,比如发 达国家的数量宽松政策,这些措施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这些也要进行细化,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包括我国应该实行什么样的对策,这一点要在适当的增加笔墨。再提 一点建议,最近我们国家正在积极的参与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在区域金融体系改革当中提出了非常有创建性的意见,比如要建立成立金砖五国开发银行,上合组织 要建一家银行,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印度尼西亚提出来要专门成立一个针对亚洲基础设施的投资的一个银行,这些银行现在名字都出来了,这些都是提上日程上的事 情。如何组建这家机构,几周之前PECC已经主办了一次会议,我参加了那个会议,20多个国家的代表对这个银行的讨论,社科院作为我们国家最权威的一个政 策机构,应该对银行的组建,特别是处理好和其他国家的关系这样的一些政策问题提出建议。因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资金需求量非常大,据很保守的数字,在未来七 到八年当中,在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的演讲当中说,至少每年需要5000亿美元。如何筹措这样巨大的资金和我们国家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关系,人民币国际化能 够发挥什么作用,这些区域的开发性机构组织对国际金融体系的构建可以说会起到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还有一点,因为听了前面几本书的评价我也很有启发,全球的国际金 融机构在全球层面上有国际货币基金、世界银行、WTO等等,这些机构在全球层面上怎么配合起来,除了这之外,中高层官员也非常重要,我们社科院有非常优秀 的人才,如何从科研的角度和政府政策决定部门结合起来,这样真正能够在国际机构包括这些区域性的开发机构,亚行、非行、拉美开发银行等等,发挥我们中国政 府在这些机构中的作用,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本书不是专门研究人才问题的,这方面至少要点一点。谢谢。

2013-12-25 11:19:32

主持人 李扬:

下面有请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张斌研究员进行点评。

2013-12-25 11:21:25

张斌:

谢谢。我首先第一个体会是因为过去几十年全球的贸易和投资体系发 展得非常快,世界上各个国家从中获利是非常大的,中国和很多新兴市场国家在贸易和投资当中对国内的增长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在过去的30年当中,我们经 常会间歇性遇到一些金融危机,可以说对全球经济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的增长带来很大的负面冲击。为什么这样?因为全球的贸易和投资体系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一套 全球公共规则就是WTO,大家如果出现一些争议和不合理、不公平的地方可以找地方去投诉,但是在整个全球的金融领域里,我们基本上没有这样的地方去进行投 诉,一旦出现问题没有地方去,哪怕利益受到了损失没有地方去投诉,有一些大国做了损人不利己的事也没有受到惩罚。迄今为止,尽管爆发了金融危机,我们看到 在整个国际金融公共产品建设方面的进展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在最近一两年,美国基本上完全调整了改变国际经济规则的方向,金融规则领域里面规则调整又重新 回到贸易投资方面,这不是说因为我们金融方面的规则不需要,在我们来看是更迫切需要,我们很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最大的担心就是资本流动,汇率大幅波动,最 起码在美国的主导下就是在投资和贸易方面。我们在这时候提出这本书,还继续跟踪这方面的研究,对新兴市场经济来说是非常迫切。我们之所以没有全球的金融规 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光是硬实力的问题,更缺乏的是软实力的问题,我们就说中国,我们需要未来什么样的国际金融规则,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怎么样符合我们 新兴市场国家的利益。西方发达国家在学术界,这个问题的认识上也不是很完整,很多的知识储备都不充分。有了这本书,可以对这方面的知识能够更好的了解。

2013-12-25 11:21:29

张斌:

下面说一下这本书的特点,首先是内容上比较完整,值得一提的是, 这本书里有一些中国学者在这些问题上的看法,如果在国际上的视角,这也是很有价值的。而且其中大家如果仔细看,会发现其实这本书的几位作者在很多问题的认 识上和国内主流的看法并不是太一致,是有分歧的。包括管理改革的方面等等是有一些不同意见。我想正是因为这些不同意见才是它的价值所在,给大家提供更多视 角的参考。

最后谈一下这本书的价值,任何一个学术研究,如果说这个研究就能 够影响决策,我想也是我们太天真了。但是如果一个好的政策研究就像一条小溪,这样的小溪多了以后,慢慢汇聚成河流就有可能会我们的决策。在我看来,这本书 也是这么一个很小的溪流,一方面是可以作为一个垫脚石来对后续这些方面的研究,对这个研究本身也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参考和研究,包括一些见解。特别是通过 今天这样的场合更多的推广,让大家更多的了解,这样对于推动这个工作的进展情况也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帮助。最后一个特点,这本书做了很多文献的梳理工作,对 于以后做这方面研究工作的人可能会起到一定的补充和帮助。谢谢。

2013-12-25 11:22:58

主持人 李扬:

今天上午的四个成果,也就是国家资产负债表编制与风险评估,中国社会和谐稳定跟踪调查研究,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13:可持续与宜居城市,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与重建的发布就到这里,发布的评论也告一段落。

下面的时间留给记者,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向作者以及相关的人士提出问题。

2013-12-25 11:23:29

中华读书报的记者:

请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这种总债务已经达到接近28万亿元,占GDP的53%,这个调研可能是为中央决策提一些参考,但是我想了解的是,这个数字对于老百姓的生活有什么样的联系,或者我们的生活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请您用通俗的语言给我们解读一下。

2013-12-25 11:23:44

李扬:

首先这个债务的形成一般来说是为老百姓办事的,通俗一点,因为中 央政府要借债是因为中央政府有支出,它的收入不能满足支出,要用借债的方式来提供这些支出的资金。在地方上更明显,我们比较多的关注是地方政府的债务借多 少钱,我们这个研究成果是希望大家均衡地看这个事情,看到它借债,同时也要看到它借债在干什么,要注意资产方面,只有在负债和资产放在一张表上来对比分析 的时候,我们才会得到一个实际的评价。我们注意到,大量的地方层面的借债都是为了地方投资,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地方基础设施、城市的环境、水、电、气都有很 大的改变,基础设施有很大的改变。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变相当程度上是与借债有关的,或者是由借债来获得资金进行改变的。

这是从积极正面的说,当然有一些负面作用,借钱总得还,作为政府 来说,除非它倒闭,像美国的政府会倒闭的,我们现在看到美国有一些很大的城市危机,政府宣布破产。中国不会破产,资产的价格是可以变动的,债务是一分钱都 不能欠的。所以欠债就必须还钱,用资产是可以,资产价格的波动,大部分是可以用资产或者收益能够来还清的,但是有一些项目和有一些地方有可能是还不起的, 还不起就得想办法,找中央借或者找金融机构借,或者向后延,向当地老百姓苛税或者收费的办法,这都是有一些负担的。所以对于债务的问题,我们想强调两点, 第一要联系债务形成的原因,也就是它的资产来看债务,这样才有全面的观点。第二债务确实是存在着风险的,我们必须要对它严加监控。谢谢。

2013-12-25 11:24:08

主持人 李扬:

最后感谢各位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创新工程2013年科研成果发布会。感谢大家的参加。上午的会议到此结束。

2013-12-25 11:26:10

中国网:

本次直播到此结束。

2013-12-25 11:26:23

[责任编辑:汤欣慧]

网友评论:

已有0条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