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第三只眼 > 新闻发布会 > 正文

2013中国城市发展高峰论坛发布会

来源: 中国网  2013-08-05 14:29

主持人 胡鹏光:

尊敬的李扬院长,各位专家,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非常感谢大家在这个炎热的下午来参加2013中国城市发展高峰论坛暨《城市蓝皮书No.6》发布会,作为会议第一单元的主持人,首先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今天到会的领导和嘉宾。

2013-07-30 14:34:00

主持人 胡鹏光:

今天到会的领导和嘉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 导师李扬先生;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研究员陈文玲女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杨宜勇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 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车伟先生;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淮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 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潘家华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赵燕平女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社长胡鹏光 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魏后凯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宋迎 昌先生。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领导和嘉宾。

2013-07-30 14:34:17

主持人 胡鹏光:

今天的《城市蓝皮书》是这本蓝皮书的第六本,作为该书的出版方, 我谨代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向《城市蓝皮书》的主编、编委和研究人员表示衷心的祝贺和感谢,向指导、关心、支持本书编撰的各位学者、专家及领导致以崇高的 敬意,向出席本次会议的各位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期关注皮书、报道皮书、支持皮书发展的新闻媒体表示诚挚的谢意和热烈的欢迎!

2013-07-30 14:36:27

主持人 胡鹏光: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皮书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的重要品牌,其权威、前沿、原创和广视角、全方位、多品种的出版理念使皮书日益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知名品牌,并受到了决策层、学术界、媒体和各界人 士的广泛关注,目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已达300余种,涵盖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2012年皮书系列整体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 书出版规划项目,部分重点皮书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资助项目,其中今天即将发布的《城市蓝皮书》就是第一批入选皮书之一。

2013-07-30 14:36:51

主持人 胡鹏光:

皮书作为当前我国重要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发布平台,迎来了新 的发展机遇,我国城镇化率2011年为51.3%,2012年提高到52.6%,但2010年全国按城镇非农业人口计算的市民化率仅27%,2011年也 只有不到40%,说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严重滞后。从存量看,截止到2012年全国需要市民化的农业转移人口大约为1.9亿人;从增量看,2020年 前全国城镇新增农业转移人口将达到近1.1亿;2030年前将达到2.0亿以上,如果把存量和增量加在一起即2020年前全国大概有3.0亿,2030年 前大约有3.9亿农业转移人口需要实现市民化。《城市蓝皮书》的专家学者们推断出需市民化的重要数据和书中具体提到的市民化的难点分析与可行策略,将指导 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方向与方式,凸显提出专家学者的前瞻性研究与智囊团作用。

2013-07-30 14:37:29

主持人 胡鹏光:

作为该书的出版者,我们具体信心和《城市蓝皮书》的编撰团队一 起,为继续提升《城市蓝皮书》的质量作出积极努力。同时期盼中国社会科学院继续大力支持皮书事业的发展,希望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及参与编撰的研究机构和 个人继续以科学严谨全面的研究成果为本书增光添彩。另外,希望到会的媒体朋友多多关注本书,并给予更多全面而积极的报道。最后,祝发布会圆满成功!谢谢大 家!

接下来,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扬副院长讲话,大家欢迎!

2013-07-30 14:37:54

李扬: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我首先代表中国社 会科学院对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研究所完成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第六期的完成并且面世表示祝贺,同时对于来自国务院发展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发改委、住房 城乡建设部以及院里各个兄弟研究所研究员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2013-07-30 14:41:31

李扬:

今天我看了各方面来的人很多,媒体这次表示了很大的关注,那是因 为我们今天在讨论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在几年前诺贝尔奖获得者倡言二十一世纪时说过有两个因素是最重要的,一是美国科技的发展,二是中国的城 市化,把这两件事情相提并论,可见中国城镇化的重要性。但是城镇化是一个非常大的、涉及面极为广泛的历史进程,对于这样一个进程,显然我们需要有多方面的 研究。我注意到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一开始大家想得比较简单,随着城镇化越来越深入,随着工业化基本完成,城镇化要承担起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主引擎的作 用,随着各方面发展,各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我们觉得城镇化问题不那么简单。

2013-07-30 14:49:03

李扬:

我的印象在去年有关部门当时就说,很快就要有一个中国关于城镇化 的发展规划,而现在这个规划看起来要往后推了。原因不是这个事情不重要,而是因为这个事情太重要了,重要到我们必须把它想周全了。横向的必须想到它所涉及 的各个领域,纵向的要想到它的过去和未来。而这样一些先期的研究显然都没有做得非常好。好在这个情况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我们刚刚在休息室里还说到, 现在几乎没有一个研究部门不做城镇化的研究,在我们院里,简单说至少五六个研究所都在做城镇化的研究。前几天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召开学部会议,我们确 定了七个主要研究方向,其中城镇化就是我们很重要的方向,我们力图搭建一个多学科共同研究的平台,把这样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研究得仔细一些,研究得周全一 些,使得城镇化的推进不至于给我们国家带来一些负面的作用。现在由于先期的研究不够,从某些层面上推动的力度过大,城镇化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党中央、国务 院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这么多部门来进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2013-07-30 14:52:41

李扬:

今天这本书就代表了一种看法,从一个侧面来研究城镇化,其中有很多观点都是非常有新意,而且是很重要的,我想它对于我们全面认识中国城市化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个事恐怕还要再继续研究,借这个机会我讲一点看法。

回顾新中国以来,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关于城镇化的推进战略。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相反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还经历过一个逆城市化运动,在文革的时候1100多万城里人下到农村去,当时有很多考虑、很多原因,但是至少我 们知道是在世界历史上是没有过的。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说的话,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它非常突出地显示,搞逆城市化运动是因为城里的就业机会不 够,所以逆城市化的过程在研究中国城市化问题的时候是需要研究的。这是我们不可割断的一段历史,1100多万人下到农村,户口迁到农村,这1100多万人 又返城等等,这样一个充满了悲喜、充满了眼泪的历史过程我们不可忘记,在研究中国城市化的过程中要研究它。

2013-07-30 14:53:49

李扬:

改革开放之后,据我们看也没有特别明确的城市化战略。现在回头看 来,改革开放这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事实上是两个,一个是工业化,一个是城市化,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相互关联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历史进程, 中国是工业化在带动城市化,非常大规模的、长期的、持续的工业化,工业化的实质是把大量人口从农业转到非农产业中去,然后就导致人口的聚集,人口的聚集就 有了发展一个城市的基础。我概括就改革开放以来这30多年来,中国是两化并举,但是中国的城市化是由中国的工业化引致的,它是中国很特别的历史进程。

2013-07-30 14:57:21

李扬:

最近这两年,我们回头看这两化,很清楚地得到一个结论,中国城市 化进程落后于中国工业化进程,媒体也是广为报道。多数人倾向于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缺陷,甚至有些人还举出一些例子,比如在 拉美城市化要快于工业化,在印度也是这种情况。我的看法正相反,中国的城市化由于是由工业化带动的,这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真正经验,是中国真正优势所在。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这种引致型城市化路径中,它无意中体现了一个规律,人先要就业,先要集中,然后才能有城市化。我们过去这些年来无意中走的是先人口 集中,先人口从农业产业转移到非农产业,聚集到一起,因为有了聚合才有了城市发展的需要。我们走的是先市后城的道路。

最近很多人在说城市化就是先城后市,有先市后城,大家要是看历 史,中国是先城后市,西方国家是先市后城,认为西方国家城市化的路是比较自然的过程。我认为这是中国的成功所在,中国的工业化先于城市化,这正是中国经济 发展的经验之一。这个对中国尤其重要。大家知道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所有的问题都与人有关。王朝的更替都与人没有工作,到处流动,成为盲流有关。所以对于中 国这样的国家来说,人口的移动一定是以他愿意流动,改善型的流动、就业型流动,一定要以这个为基础,如果是盲目的就到城里,像拉美,包括印度,我们看到很 多人盲目地到城里去,没有工作,就形成了盲流,形成了贫民窟,形成了大量非就业人口在城市中游荡,形成大量的社会问题。这样比下来,我们用工业化引导城市 化其实是我们的成功经验,我自己觉得,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值得我们总结,我们处理城市化和工业化之间关系的经验值得总结。我觉得绝对不能妄自菲 薄,我们搞得都不如印度了,大家去过印度,它的城市化程度是高于工业化的,那样一种情况谁都不能接受,绝对不能简单地拿指标来比较。我们要搞清楚,人要聚 集,聚集之后才够上城市的基础。而人要有工作,否则就会引发社会动荡。

2013-07-30 15:01:35

李扬:

最近这几年,中国经济发生了很大的结构性转变,我本来是倾向于说 结构性转型、结构性减速,我们已经开始从过去平均33年里,平均10%的增长率可能要落到一个新的增长平台上,7.5%左右。中国的工业化,特别是传统意 义的工业化基本完成。我们现在完成的是新型工业化,是与第三次工业革命密切关联的,以全面信息化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化。同时城镇化除了跟着工业化步伐继续前 行之外,城镇化自身有它的发展动力,比如与服务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国现在产业结构出现了服务业要领先其它产业发展的地步。总之现在到了一个新阶段,在这 个新阶段探讨城市化问题,涉及的面非常之广,绝对不能简单的说搞一搞大中小城市、城市发展带所能够概括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一个总体,大家希望在城市化 这个问题上有多方面、多视角的研究。

2013-07-30 15:10:25

李扬:

对于下一步中国的城市化,至少有五个问题是值得研究的。第一,城 市化的目的是什么?现在都在说城市化,为什么要城市化?我看没有讨论得很清楚。美国97%,日本96%,我们搞到70%差不多了,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它 97%,我们到70%就可以停下来?均衡点在哪里?为什么到那就均衡了?这背后有一系列的动力在,这些动力、这些因素我们探讨的不太够。也许我孤陋寡闻, 现在讨论关于为什么要城市化很少回答。在我看来,从经济上为什么要城市化?就是要提高效率,因为城市化本身是一个要素聚集,人口要素、资本要素、土地要素 要聚集,聚集后与原来的相比产生更高的效率,经济上的解释恐怕就是这个样子。怎么衡量城市化的效率?这些问题都没有回答,然后大家就拼命地推。既然城市化 从经济上来说是要提高效率,而所谓提高效率最基本的效率是要素退出效率,对中国来说最主要的效率是土地配置效率,所以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看,提高土地配置效 率是城市化的第一目的。什么是土地配置效率的提高?现在的路径,土地配置效率肯定是下降的。

2013-07-30 15:14:44

李扬:

现在报告里说土地城市化的速度快于人口的城市化速度,但是要给出 一个经济学的解释,全世界的城市化过程中土地的生产率都是提高的,土地都是节约的,城市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释放土地的过程,城市化的过程是土地越来 越充裕的过程。只有中国城市化要搞个18亿亩红线在那防止城市化占地,只有中国发生这个事情。与世界各国都不相同的事情在我们这里发生,到底为什么,城市 化过程中提高效率为什么会出现“鬼城”,鬼城是怎么发展的?是因为中国特殊的城市化道路造成的。中国城市化道路就是开发区,地方政府先框一块地,然后开始 招商引资,但是最重要的,框完地搞房地产,开始卖房子。招商引资,全世界去招商引资,如果调好项目,把那块地摆平了,谢天谢地这块地没有出事,但是绝大部 分摆不满,太好大喜功了,框了多少地,还搞一块湿地,搞一块森林,都是打着各种各样的旗号,就是没考虑在这个过程中土地的利用效率是不是提高了,单位土地 的产出是不是增加了,不考虑这个问题,所以才出现这样那样的事情。这个问题要研究。

城市化就是要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土地在中国是极其珍贵的,我们 要在城市化过程中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中国的城市化不应当出现越是城市化越是土地不够用的情况。我们看到在中国有些地区已经发生了一些良性的变化,城市化 过程中土地释放出来了,城市化发展比较深入的地方,可耕地增加了,但是遗憾的是绝大多数地方城市化和农业在争土地,而且争特别肥沃的粮田,有些人说了什么 是城市化?就是把钢筋水泥把粮田覆盖。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城市化我们宁可不要。这是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城市化,我觉得城市化要提高效率,特别是提高土 地利用效率,应当把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作为我们推进城市化,衡量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效率,衡量城市化之优劣的标准。

2013-07-30 15:15:16

李扬:

第二,城市化在制度上解决的是城乡一体化。大家都知道二元经济, 对于落后经济来说就,一个落后的农业,一个相对发展的工业,落后的农业在农村吸收大量的就业,相对先进的工业在城市,所以解决二元经济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 城市化的过程。问题在于中国的二元有不同于其它国家的含义,我们不只是经济上的二元,还有制度上的二元。你是农村人,我是城里人,城市里能享受的东西农村 人就不能享受,8亿人就是不能享受那6亿人的各种各样的待遇,住房、教育、医疗、保险,因为你是农村人,大家想一想,这是全世界没有的。身份制,你一生下 来就打着印记,你是农村人,你不能享受这个国家提供的很多东西。所以我们的城市化就看最后一个机会来解决城乡身份的分割问题,以前老是讨论那个问题,一会 儿是公共产品剪刀差,一会儿城市反哺农村,其实这个值是经济意义上的。现在制度意义上的城乡分割也到了解决的时候,所以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化市民化才成为 一个问题,所以大家要去算帐。

现在很多人算,一个农民市民化,全国平均10万人民币,有些地方 经济发展差一点,5万、8万,北京10几万,算好以后,钱从哪里来,就算出城市化速度。说实话你算这个账的时候想没想过,5、6亿人算8亿人的账,凭什么 他到城里来必须掏10万块钱,这是必须改变的,不改变我们就是个落后的国家,我们不只是经济上落后,在制度上也落后,因为这里面很多人是打上和别人不同身 份的印记。这个问题我不想深说,有很多我的前辈们对这个说的义愤填膺。大家想想马克思博士论文写的就是在这个社会上有些人生下来就和别人不同,这个社会是 不合理的。我们不能让这种不合理继续下去,所以我们的城市化要打破一方面是经济上的二元,一方面是制度上的二元。这下问题就深了,市民化是题中应有之义, 所以取消户籍制度是题中应有之义,凭什么有户籍制度?这个东西我们习惯了,你仔细想一想,哪个国家还能有生下来就不一样,这8亿人和那6亿人的待遇不一 样。应该在大框架下来考虑城市化的问题。

2013-07-30 15:16:13

李扬:

第三,城市化的具体内容就是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我们刚刚讲了身 份,身份不同最主要体现在享受的公共服务不均等上。城里人可以享受到,农村人享受不到。一个月前在财经委开会讨论预算,我当时就跟他们的副财长讨论一个问 题,支出科目上有一个科目叫做国家支农资金,要仔细想一想这个科目不对,国家支援农村的资金,什么叫做支援?国家如果用于城市发展、工业发展,为什么叫支 援?用支援意思就是说我们两个不是一类人,如果是一类就不是支援。在我们国家还分出三六九等,最大的差别就是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养老、社保,以前还有 劳动保护等等。建设部仇保兴部长讨论开发区发展时就说过,他说开发区大部分都成功,成功的开发区就是掌握了几个要素,开发区在一开始规划的时候,你在里面 放一个学校,而且是放一个好学校,再放一个医院,这个开发区就成功了,就有人去了,高端人才就去了,特别是想吸收国外的海归回来,他们就都想去了。因为这 些人三四十岁,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孩子上学,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有没有医疗保障,凡是一开始在那个地方摆一个好学校,摆一个好医院,差不多那个开发区就成功 了,不要改项目,就有人愿意到那住,然后房地产就起来了,很多东西也都起来了。仇部长这个话还是很有经验的,他指出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关键 作用。

我们前面讲到了均衡问题,到什么状况下农村人不愿意到城市来,而 且可能城里人愿意到农村去,这个在有些城市已经发生了,过去农转非很困难,现在非转农也很困难,什么东西吸引了他,哪个因素使这个过程会逆转,我们要研究 这个问题。大家到过很多欧洲的小镇,你肯定不能说那个小镇是农村吧?在什么意义上它是城市,什么意义上它会被统计为城市?这些事都是需要研究的,在我看公 共服务均等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内容。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广东的时候就谈到这个问题,他说要创造一种环境,经济社会的环境,使得这些农民觉得不要到城市去,这就 均衡了,农村人不想到那里去,怎么创造这个条件,这就达到城乡均衡的均衡点。

2013-07-30 15:17:31

李扬:

第四,先城后市还是先市后城。我想在讨论城市化问题的时候大家都 注意到这样一个命题,在西方国家是先市后城,共产党宣言讲得很清楚,乡村统治城市,贵族都住在乡村,住在城堡里,手工业者在经济发展分工的过程中被分裂出 来,成为了自由民。自由民住在一起,大家交换,有了市场,有了经济的聚集,然后开始形成了现代的城市。其实它也是产业发展优先,中国从来都是官越大住越大 的城,皇帝要住在皇城。仔细想一想,过去我们在谈城市的时候,有一些城市是纯消费性城市,比如北京,基本上没有产业,自己没法养活自己,所以后来城里面才 冒出烟囱,要改变这种纯消费型城市的面貌。过去我们的城就没有考虑它的经济承载。在现在条件下,现代意义的城市化肯定要市在前,所以我们依然是产业化、工 业化优先,要先考虑这个地方发展什么产业,人怎么就业,然后才说这个地方可能会发展成为一个城区,否则造城运动肯定是灾难无穷的。所以我依然坚持市场发展 优于城市发展的发展路径。

2013-07-30 15:18:40

李扬:

第五,城市化的动力问题需要研究,是政府推动、企业推动还是市场 推动?迄今为止是政府推动,政府如果很聪明,注意规律,推动的可以。但是有时候好大喜功,对有些关系搞得不太清楚就出现“鬼城”,克强总理多次说到不能造 城式的城市化,这是不可取的。应该让企业带动这个过程,企业带动这个过程就有就业,有就业就有人口聚集,有聚集效率就提高了,效率提高了城市化自然形成。 从城市化的动力上来说,动力机制也应当有这样的调整。

总之,这个事还是很大的事,蓝皮书探讨很深入,我知道你们很多 人,包括潘家华、魏后凯、单菁菁在这方面都是长期做的,有很多的著作都为推进中国的城市化,对认识中国的城市化,推进中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发挥了作用。我 同时想强调,这件事情是非常综合的巨大的历史进程,这个进程必须是全面推进,偏颇的单兵突进会有问题。

我借这个机会讲这么一点,希望能够促进我们关于中国城市化的深入研究。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各位!

2013-07-30 15:19:19

主持人 胡鹏光:

再次谢谢李院长的精彩发言。会议接下来由本书主编魏后凯研究员作“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总体战略”主题报告,大家欢迎。

2013-07-30 15:20:11

魏后凯:

我先代表总报告编写组跟各位专家、各位来宾介绍一下我们这个总报告。因为我们的城镇化的核心是变农民为市民的过程,所以市民化是城镇化的根本跟核心,所以我们今年的主题就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我从六个方面进行介绍:第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界定与内涵。 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把市民化写到党的文件中,但是怎么叫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就是变农民为市民的过程,就是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在经历城乡迁移 和职业转变的同时,获得城镇永久居住身份,平等享受城镇居民各项社会福利和政治权利成为城镇居民的过程。但我们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 把农业户口改为城镇户口那么简单,它应该具有丰富的内涵。我们要在政治的权利、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也要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同时在思想 观念、社会认同、生活方式等方面逐步融入城市的过程。市民化标志在哪,有六个方面的标志:社会身份的转变、政治权利的平等、公共服务的全覆盖、经济生活条 件改善、综合文化素质提高、广泛的社会认同。

2013-07-30 15:20:29

魏后凯:

第二,当前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及其市民化状况。中国城镇化最大的特 色,我们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也不同于发展中国家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我们的农业转移人口的规模很庞大,而且市民化的程度很低。同时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过 去我们由于户籍制度的障碍,所以人口的城镇化与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是分离的,而欧美的发达国家城镇化与市民化基本上是同步的。过去我们也讲过,没有市民 化的城镇化就是一个没有质量的城镇化,就是一个不完全的城镇化,恰恰过去我们这两化是分离的。

2013-07-30 15:21:38

魏后凯:

从目前的情况看,农业转移人口规模不仅很大,而且正处在快速稳定 增长阶段。到去年,全国农民工总量已经达到2.63亿。外出农民工数量从2002年的1.05亿增加到2012年的1.63亿,这些年来我们平均每年外出 农民工增长约600万人左右。但是一些农民工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城镇中,根据我们估算,2012年中国城镇中的农业转移人口约2.4亿,占城镇总人口的 1/3,其中城镇中外来农民工大概是1.56亿,占城镇人口比重21.9%,为中国城镇化率贡献11.5个百分点;城镇中的本地农民工大约4000万人左 右,还有一个数字,失地农民大约5000万左右。

2013-07-30 15:23:34

魏后凯:

过去的户籍制度,比如把非农业户口作为最低限市民化的话,按照右 边的数字,2010年只有全国的27%,东北地区最高,是45.5%,东部地区卫28.3%,中西部地区分别只有23.3%和23.2%,这种城镇非农业 户口人口的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我们把它叫做不完全城镇化率,也就是占总人口的23%。同时根据我们的估算,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化的综合程度只有40%左右。我们找到四个方面的指标,我们把这些指标进行加强,2011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综合指数只有40%左右。而且进城 农业转移人口在政治权利、公共服务、经济生活、文化素质等各个方面与城镇居民的差距较大。

2013-07-30 15:29:02

魏后凯:

比如:第一,政治参与水平低。有关调查显示,农民工“党团员中参 加党团组织活动的比重”仅为37.2%,绝大多数农业转移人口在选举权、被选举权、社会管理等方面基本没有参与机会。第二,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权益的比重 低。比如2011年农民工子女在务工地公办学校接受教育仅有39.2%,现在有一个数字说农民工只要小孩在城市里面,80%以上都在,但是很多小孩并没有 到城市里来,51.8%在老家接受教育成为留守儿童。与雇主或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比重只有43.8%,农民工的城镇社会保险参与率也比较低。第三, 经济生活水平低。2011年外出农民工月平均工资2049元,只有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58.8%,外出农民工绝大多数居住在雇主或单位提供的集体 宿舍、工棚、生产经营场所或与他人合租住房,诸如独立租房或自购住房比例只有15%左右,同时农民工人均月消费支出约为700块钱左右,仅为城镇居民人均 月消费支出的55%左右。第四,综合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低。比如2011年外出农民工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人口比重只有25.5%,外出农民工中大专及 以上文化人口比重只有7%,这两个比重都远远低于城镇就业人口的比重。

所以我们想城镇化的本质就是变农民为市民的市民化过程。假如 2012年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是35点多一点,假如其他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按40%进行推算的话,加上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我们的估计,2012年 我国真实的完全城镇化率只有42.2%,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10.4个百分点。这表明,按照市民和的标准,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大约高估了 10个百分点左右。

2013-07-30 15:30:59

魏后凯:

第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六大障碍。

一是成本障碍。根据我们的测算,对于外来农民工进行测算,农民工 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全国平均约为13万元,其中、东部地区是17.6万元,中部地区是10.4万元,西部地区是10.6万元,在全国人均公共成本中,需 要短期内集中投入的约2.6万元,长期投入的每年约2400元。人均个人支出成本每年是1.8万元;除此之外,绝大多数农民工可能还需要支付平均每户30 万元的购房成本。对于政府而言,对农民个人来说就是一个重要的门槛。所以我们觉得现在成本的门槛已经超越了户籍制度的门槛,成为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最大障 碍。

二是制度障碍。农民工要进入城就业,并享受到市民待遇,现在进城的制度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户籍制度,以及依托在户籍制度之下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土地制度等等,仍然根深蒂固,阻碍了市民化的进程。

三 是能力障碍。因为农业转移人口教育程度较低,缺乏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技能相对较低。找到工作以后,工资收入较低,难以负担较高的城镇定居、生活和发展成 本。同时较低的受教育程度和工作技能,使农业转移人口很难满足部分城市积分入户的条件。比如现在沿海的大城市积分入户的条件都是很高的。

2013-07-30 15:38:17

魏后凯:

四是文化障碍。城乡割裂的文化,形成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文化障碍。比如农业转移人口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性与归属感缺乏。另一方面部分城镇居民对农业转移人口存在偏见。

五是社会排斥。城镇对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排斥主要表现为显性的制 度排斥和隐性的观念排斥两方面。制度排斥,比如在户籍制度、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歧视;观念的排斥,在思想观念、社会认同等 方面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偏见和不公。比如我们现在在城镇化过程中各种形式的城市进入的门槛,我们认为就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排斥。

六是承载力约束。一方面大城市有吸纳能力,但是缺乏承载能力。北 京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只有1800-2000万左右,但是北京市要发展中低端产业,5000万都打不住。而我们的农业转移人口相当一大部分是向大中城市拥 挤,向大城市集中。这样带来一个结果,一方面我们的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规模积聚的膨胀,出现了交通拥堵、房价上涨、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城市病。而我 们的中小城市、小城镇由于缺乏产业支撑,由于公共服务相当落后,缺乏就业机会,缺乏对人口的吸纳能力,发展相对不足,人口的集聚跟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 盾日益凸显。

2013-07-30 15:39:04

魏后凯:

第四,中国需要市民化的农业转移人口估算。农业转移人口并不一定 都具有市民化的意愿,有多少人希望进入到城市里来,想到城市安家落户,这就是市民化意愿的问题。所以我们想从存量跟增量两个方面来展开。从存量估算来看, 从农民工的总量、流动人口、城镇农业户口人口、按城镇户籍人口四个方面来进行估计,2011年这个存量在1.5亿-2.1亿之间,按平均计算,2011年 大约为1.8亿。2012年,中国新增城镇人口2103万人,根据今天的估算50%是农业户口人口,按照六普的数字。这样我们可以大致推算出,到去年底我 们中国需要市民发展农业转移人口的存量是1.9个亿,再有增量估计的问题,未来中国的城镇化快速推进还有20年的发展空间,根据我们的估计,2020年我 们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0%,城镇人口是8.4亿,中国整体进入中级城市社会。到203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8%左右,城镇人口将超过9.5亿,预计在 2033年前后,我国将越过城镇化率70%的拐点,由此结束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中期阶段,进入到城镇化缓慢推进的后期阶段。到204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 到75%左右,城镇人口约为10.3亿,整体进入高级城市型社会。到205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超过80%,逼近城镇化率85%的峰值饱和度。2050年 以后我们的城镇化基本就完成了,我们的城镇化水平将趋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2013-07-30 15:39:47

魏后凯:

按照这种情况,估计到2020年之前我们将新增农业转移人口大概 是1.1亿,2030年将新增农业转移人口2亿。把存量跟增量加在一起,2020年前后,全国大约有3.0亿,2030年前大约有3.9亿农业转移人口需 要实现市民化。这个规模量是很大的,从财政支出的角度看,2025年前要基本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我们测算了一下,要在 2025年以前基本解决市民化,这样每年需要消化存量1400多万,每年增量是1100万,存量加增量,每年需要解决2500万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按 一次性公共投入2.6万元计算,每年需要政府财政投入的是6500亿元,占2012年公共财政收入的5.5%,应该说在我们财力允许的范围内。

2013-07-30 15:41:58

魏后凯:

第五,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总体思路。我们的想法是要“以人 为本、统筹兼顾、公平对待、一视同仁”,要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成本共担、协同推进的市民化机制,要使农业转移人口获得与城镇户籍居民均等一致的社会 身份和权利,公平享受和城镇居民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并在价值观念、社会认同、生活方式上完全融入城市社会。

2013-07-30 15:43:37

魏后凯:

一是分阶段稳步推进市民化进程。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分类剥 离现有户籍制度中内涵的各种福利,在全国推行居住证制度。对城镇常住外来人口统一发放居住证,持证人可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和部分公共福利,同时我们基本实现 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最低的目标。第二个阶段,到2020年要完全剥离户籍内涵的各种权利和福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 记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同时要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常住人口全覆盖。第三个阶段,到2030年,应该建立市民化与城镇 化同步推进机制,要形成长效机制,要形成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社会保障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 盖。

2013-07-30 15:44:11

魏后凯:

二是多措并举全面做好市民化工作。从两个方面展开,1.有序推进 外来农民工市民化。尽快对就业、教育、计划生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现有各项政策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取消按户口性质设置的差别化标准,禁止各地新出台 的各项有关政策与户口性质挂钩,从根本上消除对外来农民工的各种歧视。2.多途径解决本地农民的市民化。重点是三个方面,妥善解决成交失地农民的市民化; 使城中村居民尽快融入城市社会;鼓励城市近郊区和小城镇从事非农业的农民就地实现市民化。

2013-07-30 15:44:57

魏后凯:

三是实行分层分类的差别化战略。首先,分层次逐步推进落实各项权 益。1.基本权益保障,应该是马上实行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2.基本社会保障,近期可重点针对稳定的就业群体展开,分期分批推进,逐步实现城镇常住人口全 覆盖。3.其他公共服务。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并逐年扩大范围,提高覆盖的比例。其次,要分类型实行差别化的推进战略。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 镇要实行不同的战略,分层分类逐步推进。大城市的重点应该放在稳定就业的农民工,举家迁移的农民工和新三代的农民工三类群体的市民化,中小城市户籍制度应 该马上全部放开。

2013-07-30 15:45:23

魏后凯:

四是要积极引导农业转移人口的有序转移。对于大中小城市要实行不 同的战略。1.要积极培育壮大不同等级的城市群,要实行多中心网络开发战略,培育世界级、国家级和区域级的三级城市群,推动形成全国三级城市群的结构体 系,使之成为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增长引擎。2.依托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吸纳。

五是建立多元化的成本分担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鼓励企业和社会广泛参与,积极探索农民“带资进城”的方式。

2013-07-30 15:53:41

魏后凯:

第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措施。主要从这几个方面:一 是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综合配套改革;二是要着力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保障水平;三是要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四是要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 住人口全覆盖;五是不断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六是尽快恢复设市工作重新启动县改市。因为1996年以后国务院冻结了以后,未来中国要推进城镇化,城 市可能要增加。而过去我们一些年份,城市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可能我们要尽快恢复建制市的设置工作,适当增加建制市数量,逐步把有条件的县设立为县 级市。二是尽快制定和颁布科学合理的城市型政区的设置标准,一个是设市标准,应该制定较为严格的县级市、市辖区设立标准,包括人口密度、人口集聚规模、城 镇人口比重、经济规模、财政实力、产业结构、城建水平等等。还有一个是设区标准,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共有95个县,可以作为“撤县设市”的候选对象, 要推进城镇化,可能要适当地增加城市的数量,需要建立与城镇化相适应的的管理体制。我的汇报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2013-07-30 15:54:48

主持人 胡鹏光:

下面有请本书副主编单菁菁研究员报告2012中国城市科学发展评价结果,大家欢迎。

2013-07-30 15:55:31

单菁菁: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媒体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现在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城市科学发展评价课题组来汇报2012年中国城市科学发展评价的一些结果。我的汇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2012年城市科学发展的总体回顾。

2012年是世界经济的关键之年,全球经济复苏受欧债危机的影响 依然严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区域与城市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从发展来看,我国城市再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生态环境以及支撑能力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 效,城市科学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从国家战略来看,十八大报告对我国的总体布局,也就是说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 设的总体布局,提出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并且强调要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进人民福祉,社会、民生、生态文明都提到了空前 高度。无论是从我国取得的实质性发展来看,还是从国家的战略部署来看,我国城市科学发展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13-07-30 15:56:14

单菁菁:

2012年城市科学发展评价的结果来看,东部城市的总体水平依然 领先于全国其它区域。在城市科学发展排名的前十位基本上是被东部四大城市群的城市包揽,其中珠三角有四个城市进入前十名,长三角是三个城市,环渤海城市群 有两个城市,另外海西经济区的厦门也进入了城市科学发展排名前十位的行列。但是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城市的科学发展表现也非常突出,在城市科学发展排名前 一百位中,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已经占到53%。

从省域角度来看,各省之间城乡科学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省域之间的 梯度特征非常显著。去年一个非常值得人关注的现象,各梯度之间,省区科学发展水平出现了很大的波动,甚至出现了跨梯度的变化,这是在以前发布的蓝皮书的报 告和做的五年评价中都是没有出现过的。我们认为一是受整体的宏观经济局势的影响,比如在世界经济疲软的情景下,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体的省域或者城市都受到了 较大影响;二是受国家整体战略布局的影响,比如延边开发开放战略以及区域发展战略,对各地区的刺激和拉动作用表现出了不同形式,所以各地的发展态势出现了 较大的变化。

2013-07-30 15:57:47

单菁菁:

从区域角度来看,2012年四大区域科学发展指数综合排名,东部地区最高,综合指数已经达到39;东北地区次之,其次是中部地区,最后是西部地区,但值得指出的是,中西部地区科学发展水平都比往年有所提高。

从区域内部结构来看,东部城市的整体实力依然是最强的,但区域内 部城市间的科学发展水平差距和城市支撑能力差距却是最高的,这种差距在东部地区区域内部城市之间表现的非常明显。西部地区城市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非常活 跃,但整体实力却是相对较弱的。中部地区是在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竞争优势,但城市经济发展活力方面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东北地区作为老牌工业基 地,发展的基础非常雄厚。这些年来非常重视社会民生方面的建设,整体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在城市间的发展差距是最小的,整体发展是最为均衡的。

2013-07-30 15:59:14

单菁菁:

从不同规模的城市来看,规模特征在中国城市现有的发展阶段依然是 表现得非常明显的。总体来说,特大城市组的科学发展的综合水平高于大城市组,大城市组高于中等城市组,中等城市组高于小城市组。但是值得指出强调的是,中 小城市科学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各地中小城市进入综合排名前50位和前100位的数量明显增加。二是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发展非常活 跃。

因为我们的综合发展指数是由四个单项指数构成的,从这些主要核心 指标来看,核心指数依然表现为两强两弱,经济繁荣指数强、环境友好指数强,但是社会和谐指数弱、支撑能力弱。我想强调的是,我们这里的环境指数不是环境质 量指数,而是环境友好指数,环境友好指数这两年的高位运行显示出近年来我国政府在节能减排、环境整治方面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目前在城市发展中整体较弱的 是社会和谐指数和支撑能力指数,它显示出我国城市发展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2013-07-30 15:59:38

单菁菁:

(图)这几张图是各个核心指数之间的耦合度。可以看到经济繁荣指 数与支撑能力指数目前的耦合度最高,也就是说一个城市的综合支撑能力越强,它的经济繁荣度也是越高的。从去年的评价结果看有两个现象值得关注,一是有一些 西部城市,虽然它的经济发展较快,但是社会民生和支撑能力方面的建设仍然是非常滞后的,同时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比较严重的。二是东部城市和中部城市, 特别是东部的一些城市,虽然它的经济发展增速有所放缓,但是在民生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以及支撑能力建设方面均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显示出转方式、调结构 的成效已经初步显现出来。

2013-07-30 16:00:19

单菁菁:

我汇报的第二部分是城市科学发展展望。从目前来看,中国城市科学 发展主要呈现出三个态势:态势之一,城市科学发展的整体水平显著提升,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在我国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目标提出来以后,我国的社会建设、民生建设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态势之二,东部城市转方式、调结构初见成效,继续领先全国城市的科学发展。态势之三, 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力量。

在成就的同时,我国城市科学发展依然面临三大挑战。

挑战之一,资源环境的约束不断加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国目 前仍处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阶段,虽然资源能源的消耗强度有所下降,但是总量仍然在提升;我国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虽然现在处于转型阶段,但不可能在短 期内一蹴而就,因此资源环境的约束仍然是不断加强的,城市综合承载力在短期内难以提升。

挑战之二,城市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区域间与区域内发展仍不平衡;区域内大中小城市发展仍不协调,各类资源要素向优势地区特别是特大城市和大城市集聚的态势依然显著;经 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民生发展与支撑能力建设仍是很多城市发展中的“短板”。

挑战之三,城市科学发展仍然面临较多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城市科 学发展水平的提升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事实上已经到了体制突破的阶段,这些体制包括户籍制度、城乡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金融制度以及行政管理制 度等等在内的一整套制度体系,找出这些制度性的障碍是推动城市转型,实现城市科学发展的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的汇报结束了,谢谢大家!

2013-07-30 16:00:46

主持人 胡鹏光:

同志们,大会第一个单元现在圆满结束。接下来是第二单元,中国城市发展高峰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先生主持,大家欢迎。

2013-07-30 16:01:46

主持人 潘家华:

女士们、先生们,精彩还在继续,而且还会更精彩,我们有思想火花的碰撞。今天的议题非常好,首先感谢胡社长带来这样一场精彩的发布会,李扬副院长是大专家,讲了很多很鲜明、很有针对性、很有学术见地的思想和观点。

现在进入精彩的高层论坛,在座的都是李扬副院长的同学、同事,还有在一起交流很多的学界同行。我们本着女士优先的原则,首先请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陈文玲司长演讲,大家欢迎。

2013-07-30 16:04:12

陈文玲:

谢谢主持人,主持人的绅士风度受宠若惊。既然点了我的名,我就谈 谈我的看法。首先,我非常高兴来参加2013中国城市发展高峰论坛。我们这本蓝皮书已经是第六次发布,其中我参加了三次,我觉得我们的蓝皮书做得越来越 好,主题越来越鲜明,内容越来越集中,而且研究的深度、厚度也越来越好。我觉得这本书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 个系统的研究、整体的研究,其中也包括对未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的路径,包括推进的方法到政策设计,体现了它的系统性。二是这项研究具有很强的战略 性,确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个大的战略,是国家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三是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可行性是非常强的,是建立在长期跟踪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基 础上。我们参加这个会议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也是对这个问题继续加深研究的机会,所以非常感谢社科院邀请我来参加这次的论坛。

2013-07-30 16:06:56

陈文玲:

借这次论坛我想从三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观点:第一,农业转移人口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它的重大贡献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中国农业转移人口为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 献。2011年联合国工业组织宣布,中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占到世界的19.8%,美国占到19.4%,中国超过了美国自二战以来占据第一位的格局,从产值上 看,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中国工业化进程实际上是伴随着农业转移人口的进程,2.6亿农民进入城市,在相当多的行业,包括制造业的行业,成为产业工人 的主体。中国实现工业大国的过程,农业转移人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个贡献将彪炳史册。

(二)中国在成为贸易大国的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2008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出国的第一大国,去年我们进口位居第二位,但是与位居第一位的美国只相差150亿美金。今年中国进出口将双双超过美国,意味 着中国成为世界上排名第一的贸易大国。我觉得中国贸易竞争力的提高,伴随着农民工参与国际化的进程,世界上的产业转移、要素重组,在中国搭建了平台,中国 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进入了这个平台重组。而中国的劳动力,我们所谓的人口红利,就是农民进入这个贸易过程中他的低福利,使我们的出口商品竞争力提高。所 以全世界都知道我们的商品是低价竞争,低价竞争里最低的这部分是劳动力价格,2.6亿农民进入了制造业,产品进入了贸易,按说贸易中转移的劳动力成本里面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包含它应该包含的城市工人的福利。所以说中国成为第一贸易大国,我们人口的红利中最大的一部分红利来自于农业转移人口的低福利,或 者叫低价格。

2013-07-30 16:15:14

陈文玲:

(三)我们国家城市化进程,农业转移人口也是重要的贡献者。统计 年鉴中,1978年城市比重和农村的比重,人口的比重是2:8,也就是农村的人口占80%,城市的人口占20%。现在按照这个蓝皮书,2012年城市人口 占52.6%,当然这还不包括在城市中的流动人口,也就是短期的流动人口。按照统计局的这个统计,只包括在城市里居住一年以上的农业转移人口。即使如此, 我们改革开放城市化率提高的32.7%,我觉得就是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的过程,现在很多地方做的城市规划,包括新城的规划,我就很担忧,有些城市建了新 城以后,一提出来我这个地方城市人口发展的目标100万或者200万,五年内达到。诸位,那个人从哪儿来?不是说你一说定了目标就能实现的,刚才李扬提出 来这些所谓“鬼城”,就是你造了城,人不一定来。所以农村转移人口进入城市过程就是城市化过程,尽管我们没有同步实现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但是我们的统 计数字,城市化的比率和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的比率是同步的。

2013-07-30 16:20:22

陈文玲:

(四)中国市场化进程,农业转移人口也是重要的贡献者。我曾做过 关于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前期的调度工作包括方案设计,我发现义乌这样一个商城,它的几百万人口。过去它就是一个乡村,现在是一个新兴的城市,它的城 市人口在进入市场的人口,推动市场化进程的参与者,90%以上是农民,是农业转移的人口。2010年国务院公布了关于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之后, 浙商在近几年在中西部地区又复制了2000多个类似义乌这样的市场,这些经营者绝大部分的身份原来是真正的农民,所以我觉得中国市场化的进程没有农民的参 与,没有农业转移人口的参与,几乎是不可能的。

2013-07-30 16:21:03

陈文玲:

(五)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将支撑中国经济拉长经济发展的周 期,使中国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尽管经济下行去年是7.7,今年全年有可能7.8,但是中国的经济也不会掉得那么厉害,因为中国的潜在市场还是很大的。 按照蓝皮书算的账,到2030年如果3.9亿人成为城市居民的话,按基本公共服务平均的13万,这个数字将是40多万亿,40多万亿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还有市民化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对于生活性服务的需求,对于消费品商品的需求,我觉得这个数字将是更加巨大的。因此它将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将会拉长中 国经济发展的周期。克强总理曾经说过,城市化是中国发展最重要的拉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将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

2013-07-30 16:21:22

陈文玲:

第二,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具有非常强的紧迫性,不是 你要不要推进,而是现在到了非常重要的历史节点,不进则退,不推进的话,我们将在很多方面面临着难以解决的问题。现在我们面临着新一轮的国际冲击波,我关 注到最近特别是从去年以来,发达经济体逐渐走出了经济危机,美国开始复苏,欧洲今年下半年有可能从负转正,日本安倍经济学疯狂注水,一季度GDP增速达到 了4.1,日本有学者预测如果这种政策持续下去,有可能在三季度、四季度GDP增速到7%。但是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整体下行,而且一个比较大的 风险是,发达经济体正在加快从外交结盟、军事结盟转向经济结盟,美国和欧洲的自由贸易区域,也就是跨大西洋合作伙伴关系6月份启动,18个月完成进程,这 个进度比一般的自贸区谈判要快好几倍,美国重返亚太推进TPP自由贸易区域,日本3月份加入,加入之后现在已经成为12个国家,还在加快步伐,他还在动员 韩国加入。加入之后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要提高进入的门槛,其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劳工标准。所以我们现在的这些企业绝大部分的劳工是农业转移人口,因此 劳工标准的设立有可能把中国排除在他们新的自由贸易体制外,由此可能会失去很多国际市场。所以我觉得我们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际上我们也是应对全球 新一轮冲击波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举措。

2013-07-30 16:21:37

陈文玲:

现在的劳动力,前几年讨论刘易斯拐点很多人认为没有达到,现在已 经真正到了劳动力的转折点,刘易斯拐点真正到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产业和企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人口的流动性和产业需要稳定的产业队伍,这个产生了非 常强的矛盾。我们的城市可持续支撑能力,要求城市集约发展,要求我们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资源,包括公共资源,现在如果没有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我们 整个城市发展的支撑力,环境的支撑力,财力的支撑力都会受到很大的挑战。

2013-07-30 16:22:06

陈文玲:

第三,当前需要研究的几个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中的重大关系问题。 一是城市和农村的比例关系问题。因为我看到这部书里最终设计的目标是到2050年城市化的峰值将达到85%,我们将有10亿以上的人口在城市。我个人认 为,城和乡的比例,这一点上不能和国际标准相同。因为中国有十几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因此城市化应该有终点,而这个终点应该是70%-75%比较 合适,当城市化达到70%或75%的时候,城市化进程应该叫做基本完成。我们还要留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村,还要有一部分农业人口,随着农业的现代化、产业 化、规模化,可能所需要的人口会减少,但是农村和城市的比重一定要保持一定的比重关系,城乡相接、城乡一体,这是一个需要在研究未来到底城乡保持什么样的 比例关系比较好。

2013-07-30 16:22:55

陈文玲:

二是就地市民化和跨区域市民化的关系问题。今后的农业转移人口的 市民化应该以就地市民化为主,就近市民化为主,跨地域的市民化应该以村的农业转移人口为主。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形成巨大的存量,2.6亿人所在的地 方,有的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有的已经成为一些企业的重要管理人员,我觉得这种存量、这种市民化,应该着重解决跨域的市民化问题。增量的部分应该以就 地、就近市民化为主。

2013-07-30 16:23:11

陈文玲:

三是大中小城市的关系、区域之间的关系,将来的城市要转变城市发 展方式,将来的城市形态、城市的组织结构要变,应该变为城市群落,现在的城市圈、城市群、城市带都是城市的概念,我觉得将来应该倡导城市群落,这些城市群 落既包括国际化的大都市,国家的中心城市,区域的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比较发达的镇,有的很多镇就已经是城市了,和农村一体化进行设计,因为十七届三中全 会专门的文件是六个一体化,除了这六个一体化以外,还应该有人口规制的一体化,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人口管理的一体化非常重要,我觉得还应该有一个城乡市场 的一体化,只有当城市和乡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通讯、文化、管理能够达到同等化水平的时候,农业人口的市民化,城乡的一体化才能真正实现。

2013-07-30 16:28:41

陈文玲:

四是改革的推进与适度进行一些政策调整之间的关系。现在整体的改 革方向,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是要坚定不移的。但是2.6亿的存量,加上未来可能产生到3.9亿,1.3亿巨大的增量,加起来它的市民化就要把原来二元化 户籍制度带来的福利变成这些人的福利,换句话说,要剥离原来城市人口户籍带来的福利,使全社会能够共享,所以存量和增量的关系是要处理好的,应该以加快消 化存量为主,增量部分实行带资进城,或者有的地方是带地票进城,进行资源的置换。存量部分,实现市民化以后,应该使土地资源、宅基地资源可流转,他在获得 城市资源的同时要出让或者让出在农村所占用的资源。只有完成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中国才能称得上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和谐社会,还有两个一百年、中国梦等 等,没有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我觉得这个梦就不完整,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就是有缺陷的,3亿多人、4亿多人没有进入可以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的范围,我觉得 我们作为一个大国,被国际上诟病,而且我们在面对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就会处于被动地位。我就谈这些看法,谢谢各位!

2013-07-30 16:29:11

主持人 潘家华:

谢谢陈司长高屋建瓴,非常富有见地的演讲。下面请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研究所的杨宜勇所长演讲,杨所长会把非常精辟的观点浓缩地展现给我们,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2013-07-30 16:29:39

杨宜勇:

我发言的题目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权利的城镇化”。李扬刚 才关于城镇化的讲话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他引用了马克思的一句话,我在这里引用马克思的另外一句话:一切的不合理都是制度的不合理。但是我们习惯讲的一句 话,一切的合理都是制度的合理。实际上这两句话是构成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说明制度优化是没有止境的,制度完善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2013-07-30 16:30:32

杨宜勇:

其实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我们也算了,农民市民化,一个人 可能要十几万,这种公共成本谁来摊?政府来摊,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来摊,不要由农民来摊,李扬的意思也是,我觉得中国的农民已经对新中国农民的爷爷、农民 的父亲和现在的农民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大家知道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们牺牲了2380万人,其中2000万都是农民,换来了新中国,他们对中国革命 作出的贡献足够大。1949年-1978年中国实行初步的工业化,我们用农产品的剪刀差来实现的,农民对中国初步工业化的贡献不大,一改革开放之后农民进 城,托起了中国经济在全球高达30年的一枝独秀。我们靠的是什么呢?同工不同酬,国有企业改革了,国有企业员工下岗了,它不主动请回来,他用农民工。央企 的老总就跟我说,我请一个老职工回来,等于我请三个农民工。中央电视台几种用工制度就是同工不同酬,刚才陈文玲司长说的劳工标准问题,核心是什么?就是要 同工同酬。

1978年到现在农民工的同工不同酬对中国的经济一枝独秀也是默 默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十年来房地产高歌猛进,农民便宜的出让土地对中国经济房地产的贡献都是很大。共产党成立以来9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发展60多年 的历史,真让农民工进程应该是换一个态度,应该是给他们回馈的态度,不要给他们算得太细。城镇化的第一推动力是谁?温家宝总理今年两会的时候讲了,公民自 由迁徙,自由迁徙的前提是什么?自由选择。城镇化,谁要城镇化?要什么样的城镇化?过去不让农民进城不对,现在赶着农民进城也不对,要讲两句话,很多地方 就是赶农民进城,建农民城,失地农民就在农民城里,和城市也是两张皮,这个问题怎么办?那就是迫害城镇化也是不对的,要尊重人选择的权利。

2013-07-30 16:31:12

杨宜勇:

城市的发展就是要公平、公正和正义,比如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要把城市里面高的公共服务的标准降下来,比如北京市学校分市重点、区重点,然后让学生派位,学生如果派位派不到,可以交钱择校。日本的公立学校是老师派 位,中国的重点教育好老师扎堆,日本的公立学校的教师派位比北京大学毕业的老师和北京联合大学毕业的老师是混合在一起的,让农民享受城里的待遇,城里也是 分三六九等的,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我老婆在德国留学六年,我们家小孩也去了,那我们家是外国人?在德国就说享受德国的教育,他说你们的父 母是我们政府请来的,将来你要留在德国很容易,你们家孩子将来肯定能留在德国,但是我从小让你享受德国的教育,为什么?他说你在我德国就上不了一样的小 学,那18年之后你留在德国社会就是一个祸害。我在北京市也讲,人家这个基本公共服务均衡了。所以说很多公共政策的出台要有这样的意识。我就拿公交卡,北 京市两会的时候就代表就说要取消这张卡,或者说只有本地人贴张照片才能享受这张卡,外地人就没有优惠,刷一下就是1块钱,不是4毛钱。去年北京市财政贴了 180亿,今年要贴200亿。是要价值还是要价格?社会只能进步,不能倒退。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就是要推进人的权利的城镇化。时间关系就说到这里,谢谢大 家!

2013-07-30 16:40:03

主持人 潘家华:

下面请我们研究院城市发展系系陈主任给我们演讲。

2013-07-30 16:43:15

陈淮:

伦敦奥运会从咱们这儿接走火炬的时候才演了8分钟,那也是一个城 市,世界最有名的城市表达它的风貌只用8分钟。刚才李扬院长讲了,我们这本蓝皮书是对城市化一个侧面研究,我以为是一个正面研究,我们迫切需要这样系统 的、高层次的、长远的来认识研究中国城市化城市发展及其规律的问题。

坦率说,在过去几年来,过去十年来,一直到今天我们坐在这个会 场,人们很少去问城市化,更多的都问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极为表象的东西,比如房价。如果说中国的房价是一个100集的电视连续剧的话,这个房价问题不过是 在其中第17、18、19这几集中剧情矛盾集中的一个角色而已,不过是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已,在这几集中,它的核心问题是我们的城市结构失 衡,人口过度向北上广深几个特大城市和若干省会城市集中,这些城市无论如何承载不下而导致。如果我们尽早地研究城市化,这个问题本来会大大缓解。

2013-07-30 16:43:59

陈淮:

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的时候,农民兴起过一个工业化高潮, 如李院长所讲,城市化核工业华相伴相生,但是我们面对这样乡镇企业的特点城市化出台了一个政策叫做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我们痛失了一次二三线中小城市 发展的机会。导致今天市民化问题也好、就业问题也好、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好、房价也好过度集中于沿海的少数几个区域和大城市,实际上我们是对城市缺乏认识、 缺乏了解。很多人说日本如何,日本在70年代初的时候,很多人引述90年代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如何如何,我告诉你有几个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70年代初的时 候日本有位首相颇有远见写了一本书,这个首相叫田中,日本1968年开了奥运会,我们2008年开了北京奥运会,正处在老百姓住房从脱困区县改善期转变, 新干线大规模建设,如同我们现在建高铁一样,城市建设的高潮迭起,他说日本不要光建东京大阪大都市圈,要努力发展中小城镇形成中小城市发展合理格局,很可 惜他这一远见未能够在后来的70和80年代中落实,才有了90年代人口过度向东京、大阪这些大城市集中导致的灾难性后果。我们今天把一个动不动弥漫在公共 舆论中这些浅层次问题,过度把舆论引向这些直接结果问题,我以为我们今天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纠正。这是我们赞扬这本书研究中国的城市,城市问题容易研究 吗?很难,中华民族是一个对城市缺乏了解的民族,我们熟悉的是日出而坐、日落而息,我们不需要建设住房和基础设施,不需要竞争,不需要规则,不需要风险, 不需要那个叫企业的微观组织。这才有了我们今天在城市公共管理中一系列的问题,哪怕是开了奥运会的北京,开了世博会的上海。

2013-07-30 16:45:54

陈淮:

我建议大家,包括媒体朋友下载一个在1936年世界艺术大师卓别 林主演的一部电影叫《摩登时代》,很多人都看过,默片,虽然历经80余年,这部片子的光辉依然还在。从片子一开始就是卓别林等一批农民工进了城市,他们在 工厂里找到一份工作,在流水线上他们人被异化为机器的延伸,同时受着资本效益的挤压和机器结构的挤压,然后在街头碰到一位街头女,街头女的父亲是失业者, 失业工人上街游行,警察拿着大棒子打,然后街头女的父亲被打死了。怎么样躲避流氓的骚扰,他们没有房子住,最后找到一个简陋的破瓦房坐下吃饭,椅子一坐, 地板就塌了。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什么时候消除城乡分割体制的问题,实际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全世界在城市化过程中一个阵痛,我们怎么样能够避免和减弱它,我 们不能够对中国城市化、城镇化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估计过低,其中农民工进城和市民化是四个基本问题,要说简单是非常简单的,一是户籍,二是就业,三是保 障,四是住房,但在这四个问题里,核心问题并不仅仅是就业,也不仅仅是户籍。

人们理论上说就业是第一位的,我赞成,的确中国农民工进一步转移 的障碍之一,城市的就业承载力非常脆弱,不仅仅是现有的产业难以支撑,而且我们还面对着国际竞争,什么叫人民币升值?我们还面临着劳动密集型被技术密集型 所取代,我们还面对着一些原有的重化工业,机器对人的排挤这样一个过程。但是这不是最重要的,我以为我们现在这本书所说的2.6亿农业人口,1.9亿农村 劳动力,在过去10年、20年他们绝大多数是有工作的,他们做了贡献之后,本来应该累计起社会保障的一部分资源,在他们的工资之前已经做了扣除的,这个扣 除没有形成今天市民化的物质资源,哪儿去了?如同国企老职工,到后来有一个社保工账问题,老百姓在领工资之前已经做了社会扣除,钱哪去了?那个时候的钱是 被国家做了固定资产投资,有效和无效的投资,还不上,而今天农民工工资之前扣除的部分被四个部分分享了,没有为他们累计起社会资源。第一个是政府,在他们 工资扣除里面政府从来没有少收过一分钱税,工资之前的扣除里政府该分的部分一分没少。第二个是国外的消费者享受了中国劳动力所提供的廉价产品。第三个是投 资人,他们的利润由此获得了增长,第四个是城市居民,我们享受了小摊的廉价早点服务,以及搬家服务,给你们送快递等诸多的四个部分。

2013-07-30 16:46:54

陈淮:

所以今天的社保问题不是政府怎么筹集一笔钱给他们,我们需要从制 度上,让他们自己已经做了扣除的部分还给他。如果我们的市民化不是把我们分成两半,从没市民化那部分里一个个挑出来,逐步进入到这边来,实际上市民化就是 一张窗户纸,一道线,只有公民,没有市民和非市民,只是城市没做好准备,没有在制度上、法律上、物质资源上、基础设施上以及人们根深蒂固的社会等级观念上 没有做好准备,希望我们的第六次之后的第七步,在这个问题上更加的深入。谢谢大家!

2013-07-30 16:49:41

主持人 潘家华:

谢谢陈主任,讲得非常到位,我们说智库关键在于智囊,智囊的这些思想的精华让人感觉到为之眼睛发亮。最后请出最重要的演讲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的张车伟教授,因为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市民化也是属于人的市民化,请张教授给我们演讲,大家欢迎。

2013-07-30 16:50:59

张车伟:

谢谢,我争取用5分钟的时间把我的发言讲完。非常感谢参加这次研 讨会,而且探讨了现在来说最重要的一个话题,那就是城市化的问题。刚才李院长和诸位嘉宾都发表了非常精彩的见解,我都深表赞同。我也想借此机会谈一点个人 的看法,因为今天这个题目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我理解这样的题目就是在谈什么叫做完全的城市化。因为在中国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现在我们觉得我们的 城市化不够完全,是一种半城市化,什么叫做完全的城市化?这个问题可能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谈半城市化的时候,不完全城市化的时候,谈人公共服务 的不均等,人的不同待遇之间的差别,这固然是正确的,但是我想在谈完整的城市和的时候也不要忽略了物的城市化,也不要忽略了城市化过程中除了人的城市化, 还有物的城市化,也就是说基础设施的覆盖,住房、交通,基础设施本身的城市化。要谈完整的城市化,如果把二者割裂开来都是不正确的。

如果我是居住在一个城市,但是这个城市当中,李院长也提到印度, 我在印度待过将近一年,我对印度非常了解,很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拉美,好多人可能也去过,如果我们的人是居留在贫民窟的地方,那个地方居住了上百万人 口,没有基本的水,没有基本的卫生设施。像印度的一个家庭连一个厕所都没有,说谁家的女儿嫁到一个家里去,有厕所是一个重要的条件。如果是这样的城市化, 即使住在那的人和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但是这叫真正的城市化吗?这叫完整的城市化吗?所以我觉得也不能这样说,公共服务一定要均等了,我和别人都一样了就 是完全的城市化了,也不应该这样理解。

2013-07-30 16:51:30

张车伟:

我们理解的城市化应该是人和物要匹配在一起形成的一种完全的城市 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国家的城市化现在面临的问题不仅是现在谈到的问题,而且好多问题可能还没有意识到。按我刚才说的这个说法来度量我们国家城市化到 底是多少的时候,我们现在不知道。比如按一定公共服务的涵盖,到底哪些人被这些基础的公共服务,基础的设施所覆盖的人口是多少的时候,这个城市化的口径就 是国际上是这样定义的城市化,这样的口径来度量的时候,我觉得我们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可能就不那么准确了。从那个意义上讲,我们是不了解的,比如每年中国城 市化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有多少人变成了城市人,这个东西是不是这样的?我觉得并不是非常清楚,我觉得我们的国情了解的也不是很清楚。

2013-07-30 16:53:21

张车伟:

今后如何去度量,如何去推进我们国家这样完全的城市化,从我来讲 它不能偏废,不能单纯强调某一个方面,必须从物的方面,从基础设施方面来推进,如果二者相脱节的城市化都是半城市化,一种不完善的城市化。我们国家过去成 功的地方在于,我们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在物的推进方面,比如刚才讲的“鬼城”,可能物的推进超过了人口城市化的进程,我觉得是不正确的。但是也不能走 向一个反面,说我在这个城市不具备承载那么多人的时候把他吸引到城市来,甚至用非常高的福利,比如现在强调完全进入到城市里的人给他跟上海、北京的人一样 福利的话,可以想象这个城市容纳不了那么多人口。如果用高福利吸引那么多人到城市,超过了它的基础设施、基础服务能够覆盖的能力的时候,这样的城市化也可 能会造成更严重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完全意义的城市化。从我的研究来讲,人的完全城市化的推进我们也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观点,要有正确的认识。

2013-07-30 16:53:45

张车伟:

从公共服务的覆盖来讲,作为人的城市化,我同意宜勇讲的,就是公 共服务的均等化,就是进到这个城市的人,我不一定要求北京的人和河南一个小县城的人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但是我希望在同城的人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在我的 概念中,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同城的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而不是全国的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也不是所有人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因为那样的均等化在我们国家要实现起 来可能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即使同城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的实现也需要一些时间,你要覆盖,你要给他公共服务,要有给予者,尽管我们的社会保险可能有各方的 参与,有个人的缴费、企业的缴费等等,但是今后可能还是要依赖政府,依赖政府收钱,从什么地方收钱?可能还是从每个人那收钱,然后再给予到每个人享受到公 共服务。反过来讲,我给了你公共服务,这些劳动者或者这些城里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创造力,创造的财富有多少,如果和政府给你的服务不相称 的时候,这个政府是要垮台的。美国的底特律已经垮台,垮台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入不敷出,没有这个能力,干了超出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如果我们国家是50% 左右的城市化率是正确的话,大致在我们国家还是可信的。

现在我们国家如果从就业的角度,刚才李院长也讲到,你给予社会的 能力跟你的就业状态有关系,什么样的就业状态,在我研究的就业市场中,就业状态有两个是最重要的,一是灵活的、个体的、自雇的就业,二是有雇主、拿工资 的,雇员化的就业,劳动力市场如何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曾经计算过,中国的就业市场大概到现在为止,包括城乡,包括所有的人,大概正规化的就业率,也就是说 有雇主的、拿工资的人占整个就业人口的比例,在去年的时候是50%左右,这也意味着真正的城市化,拿工资的人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在城市中既公共服务应该覆盖 到我,同时我也有能力为公共服务提供自己的贡献的人口。

2013-07-30 16:54:10

张车伟:

今后我们在推进城市化的时候,首先要培养人的就业能力,这种为社 会创造条件的能力,不是说就业者想备注就能备注,还需要经济的发展,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的创造,经济结构的转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创造大量 的优质的就业岗位,只有这些进城的人有了优质的就业岗位,我的公共服务才能够有能力覆盖到他,才能够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我们要推进中国完全的城市化,这 种完全的城市化不能从一个偏颇的意义上抓住一点,而忽略其它方面,一定要有一个全面的视角。我的一个想法,一定要把人和物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 化,只有这样的城市化可能才是我们想要的,才是今后经济增长动力来源。否则可能会给我们造成发展中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可能使我们的发展面临非常大 的困境,也可能使我们想达到的目标半途而废。谢谢!

2013-07-30 16:55:56

主持人 潘家华:

非常感谢。机会难得,有四位演讲嘉宾,可以提四个问题。大家看看有没有与演讲嘉宾互动、交流、提问和讨论的?

2013-07-30 16:57:13

提问:

我想问张老师一个问题,刚才您讲到推进人与物同步匹配完整的城镇化,我不知道现在有没有进一步的研究成果,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它的要点是什么?政策设计上有没有一些思考?

2013-07-30 16:57:57

张车伟:

我讲这个当然是有一些想法,是因为我一直想做这样的研究,但是想 了十几年,成果并没有出来,因为我觉得这样做的动员的力量比较大,因为我收集资料也收集了比较长的时间,但是我期望在今年或者明年有成果出来。是因为我希 望这样一些数据的匹配要和地理单元的匹配结合在一起,单凭社科院的角度是比较困难的,是需要有一些外面的合作。最近有所推动,我希望到年底有一个新的东西 能够出来,但是现在还不好说,出来以后也请大家批评。

2013-07-30 17:00:36

提问:

我想问各位老师,这一次的新型城镇化如何才能避免像上一次大规模 房地产化,因为我们之前也了解过,这一次的新型城镇化各方都非常关注,尤其房地产商比较活跃,相关的会也有房地产商主办。但是这次新型城镇化感觉它所强调 的是公共服务的配套和人口的城镇化,如何才能避免像上次的那种情况?

2013-07-30 17:05:58

陈淮:

我们的提问者先定了一个结论,前期的城镇化是房地产化是恶。以后 的城镇化是善,是新型城镇化,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在中国过去二三十年城镇化中不存在房地产化。我们从80年代起的特区、经济开发区和新城区建设是我们对 外开放的窗口,经济增长的支持力量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区,这个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北京开了奥运会,上海开了世博会,中国的产业和我们的城市有机会进入 国际一流的竞争,这个成果是有目共睹的。我们1980年城镇人口1.9亿人,2012年7.2亿人,刚才有专家讲到,绝大部分是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中,无论 如何他们在城市中住下来了,娶妻生子了,确实挣到工资了,中国农民从一半人吃不饱饭,现在基本衣食温饱,其中的主要贡献是他们的工资性收入,怎么能说中国 的城市化、城镇化是房地产化,这是一个虚伪的命题,不存在的。第二,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先期的物质基础,我们谈不到就业,谈不到国际竞争力,谈不到资源的均 等化,谈不到农民工进城。我们已经走过了取消粮票,我们已经走过了对私有民营企业的限制阶段,我们只不过还走得不稳当,存在着发展的不均衡,新型城市化并 不是否定过去的城市化,而是不断自我纠正和调整城市化。谢谢。

2013-07-30 17:06:52

提问:

我想问一下杨所长,您刚才讲到均等化的问题,其实均等化主要是从 一些社保或者医疗这些方面对居民进行平等服务,从政策层面来说,下半年政府层面据您了解有没有一些新的动作,比如城镇化规划中会不会在这方面有新措施,或 者未来三中全会有没有这方面的考虑。比如收入分配这块,您是这方面的专家,在具体环节有没有可能考虑做一些改变?

2013-07-30 17:07:36

杨宜勇:

我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好、城镇化改革也 好,都是有一个改革机制设计的问题,有一个改革主体的意识唤醒的问题。现在谈改革好像是顶层设计的事情,我们都希望被改革,但是一改革完之后我们都抱怨被 改革,中国要跳出这种恶性循环。改革,公民、劳动者、市民也好,改革的主体意识要到位。比如拿收入分配来说,文件出来了,收入就自然增长了?我觉得这是幼 稚的,关键是你要行权,你有什么权利。收入分配,你在本单位,如果你的能力很强,你跟老板说,给我涨30%的工资,要不然我跳槽,这是用脚投票,侵权。比 如说在单位如果个体弱,集体谈判,我一个人谈判能力弱,那么就集体谈判,集体涨工资。我不动地方,我用手投票。还有一个觉得老板还不行,那我自己当老板, 创业环境也在逐步改善。就是说你自己要行。

2013-07-30 17:08:31

提问:

我们看到很多数据,从几万到几百万,差距差的不是一个数量级,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户口以及户口背后的福利问题吗?

2013-07-30 17:08:58

陈文玲:

刚才提到关于农民进城的成本问题,因为这部蓝皮书提出来平均13 万,是不是这个问题应该由魏后凯来回答?这个数字是怎么出来的,你的依据是什么,恐怕是他要回答的。但是我想说,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肯定是付出成 本的,至于这个成本是13万准确还是10万准确,还是2万准确,都是每一个研究机构根据不同的研究选择的数据提出来的个人看法,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农业 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就是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的过程这里面需要付出几个方面的成本,一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成本,这里面包括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社会救 助等等,要包容这些人,就要把所在城市给予城镇居民所有的福利给予进城的农业转移人口。二是城市公共基础建设的成本,农民工进城以后,农业转移人口在市民 化的过程中实际上城市的容量是要增加的,过去城市的容量没有增加,该增加的部分没有增加,比如农民的住房,我觉得我们这30年的过程,包括建筑工人,他基 本上是住在工地上或者城乡结合部,或者是过去没有拆迁的棚户区和价格非常低廉的房子里面。

但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随着城市的拆迁,随着郊区和大城市的接 轨,变成城市的一个部分,我觉得快到水落石出的时候了,也就是说我们原来在这些藏身之地快到被彻底毁掉,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没有完成城市的接纳能力,我们 会产生像印度、南非这些大面积的贫民窟,我觉得那时候再来解决就来不及了。城市容量的成本、公共基础设施的成本是我们肯定要付出的。三是改革的成本,解决 制度摩擦的成本,这种成本是我们需要制度设计,需要下决心,需要真正从城乡一体化,从我们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把他真正变为城市的一员,平等的一 员,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必须要支付的成本。谢谢。

2013-07-30 17:14:43

主持人 潘家华:

非常感谢四位嘉宾的精彩演讲回答。我想用两分钟时间对演讲嘉宾表 示感谢,对各位来宾表示感谢。今天的论坛,我们形成了共识,也提出了更多的问题,陈司长提出的农民工是城市化进程的动力,这应该是有共识的。我们也有一个 共识,我们现在在城市化进程中,就是杨所长提出来的制度的不合理,像权益的问题,同工不同酬的问题,这也是非常深刻,值得再进一步讨论的。张车伟教授非常 明确提出的同步城镇化,这是我们目前所强调的从某一个方面,人的城镇化、土地的城镇化、工业化,都是从某一个侧面同步城镇化,这是非常深刻有见地的观点。 陈淮教授所提出的市民化的成本是个伪命题,这也是很有见地的,因为农民工在就业的过程中交了城市建设费。关键是利益格局的问题,城市政府、城市居民享受这 些好处,但是不愿意把这些收益返还给农业转移人口,所以这是问题的关键。当然也还有一些其他的争论,比如皮书中认为中国城市人口的最终规模应该到85%的 水平,陈司长认为应该到70-75%,这都有待于我们再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谢谢大家!

今天的发布会和论坛到此结束,非常感谢!

2013-07-30 17:15:57

[责任编辑:汤欣慧]

网友评论:

已有0条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