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正文
- 我要评论(0)
2012年《生态城市绿皮书》
来源: 中国网 2012-03-29 13:43主持人 杨群:
2012年《生态城市绿皮书》新闻发布会现在开始。参加今天发 布会的嘉宾和学者有:甘肃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唐晓明先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史哲学部副主 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原哲学所所长李景源先生;甘肃城市学院党组书记王兴隆先生;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兰州城市学院副院长、教授 刘举科先生;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教授曾刚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伦理 专家组成员杨群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胡文臻先生。
2012-03-15 09:28:44
主持人 杨群:
参加会议的还有来自甘肃城市发展研究院、兰州城市学院的赵有翼先生、高天鹏先生、钱国权先生、郭贤民先生、陆洋先生、郑小平先生,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会议。还有来自中央媒体单位的、甘肃省媒体单位的新闻界的朋友,欢迎大家,也谢谢大家。
还有一位要特别向与会的学者和新闻界的朋友转达的,原来甘肃省常务副省长刘永富同志要参加这个会的,他对《生态城市绿皮书》非常重视,也给了很多的支持和指导,但是临时省里有重要会议,不能与会。他对绿皮书的出版表示祝贺,也表示歉意,让我们转达一下。
2012-03-15 09:32:56
主持人 杨群:
借此机会,我想利用这个简短的时间简要介绍一下我们社科文献出 版社皮书编辑出版的简要情况。皮书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一个核心品牌,大概从1997年在我们社开始出版,当初只有两三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蓝皮 书、社会蓝皮书,逐步发展到今天,截止到现在大概分三大类168个品种。三大类主要是以我们院以及院外一些研究单位就一些具体领域问题的研究为类别的,包 括生态城市,算一个话题式的;经济蓝皮书、社会蓝皮书、农村绿皮书等等,属于一个领域的研究。第二大类是区域问题,包括上海蓝皮书,黑龙江、辽宁、广东、 浙江,是区域发展报告,包括经济社会等等。第三个是行业类别的,比如说汽车、煤炭等等,基本上三大类168个品种。
2012-03-15 09:34:00
主持人 杨群:
从1997年到现在,从小到大发展到今天,规模在不断扩大,皮 书的形式和内容也在逐步规范当中,在发展当中逐步规范,规范当中逐步发展。到今天,皮书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规范的体例形态。从内容上来说,基本有总报告、 分报告,根据各个皮书的情况不一样,可能有案例篇、实务篇等等。像李景源先生在会前说到的,要有现实针对性,要有问题意识,提出有针对性的、有现实意义的 政策建议,为决策部门提出学者的意见、学者的建议,为我们的决策做参考、做服务。从1997年到今年,我们的皮书逐步在这方面慢慢形成自己的特色,发挥自 己的功用了。
2012-03-15 09:35:32
主持人 杨群:
从影响来说,尤其是这些年来,皮书的社会影响、社会价值逐步得 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11年2月专门召开了一个全国的皮书工作会议,这是我们院主持的大规模的会,有院内皮书编撰单位,有院外高 校、研究单位的皮书编撰单位共同参加,新闻出版总署、中宣部有关部门领导都参加了会议。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先生在会上高度评价我们的皮书,作为学术 研究单位来主持编撰的有现实针对性,同时从学术研究出发,对社会现实问题提出政策建议的这样一个图书,对它的价值、意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在现有基础上 如何进一步提升皮书的品质,规范皮书的体例规范,包括从内容到形式,到初稿内容本身的规范方面,希望我们在既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2012-03-15 09:37:03
主持人 杨群:
我们院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把我们院的皮书纳入到我们院正在实施 的创新工程当中,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支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我们院的皮书编撰单位把皮书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适应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智囊团、参谋部 的要求,真正把我们的学术研究应用于社会,应用于实践,给有关决策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2012-03-15 09:40:54
主持人 杨群:
我们作为一个出版单位,从1997年开始到现在,为发展皮书, 我们确实也做了很多工作,现在皮书是我们社的一个核心出版品牌,在出版业内、在学术界、在社会上都有很高的声誉。我们也在此感谢院内院外各个皮书编撰单 位,我们仅仅是个出版者,尽管我们花了很多的功夫来打造和维护这个品牌,但是如果没有院内院外的皮书编撰单位,没有他们带着问题意识,花大功夫来做出这些 皮书来,我们就是无源之水,没有源头,我们做不了这些事情。所以,感谢院内院外的皮书编撰单位。同时我们也从出版的角度,进一步完善皮书的评价机制。可能 我们的生态城市这是今年第一本,以往在我们这里连续出版的各皮书编撰单位,去年我们都参加了2月的全国皮书会,去年7-8月份我们在安徽合肥又举行了全国 皮书编撰工作会议,会上把我们的一些构想如何进一步提高,跟大家做了交流,希望合力进一步提升它的品质。我们会在皮书的评价机制方面进一步完善,希望能够 逐步通过这样一种评价的制度,进一步提升我们的皮书质量,把一些不太规范,内容质量达不到要求的皮书淘汰掉,真正做过成精品。
2012-03-15 09:43:15
主持人 杨群:
从去年开始,我们院的皮书已经纳入创新工程,我们也希望各高 校、研究单位,我们的学者做这方面的工作,也需要得到各方面的支持,相关高校和研究单位的领导多多给予皮书编撰工作的支持和指导,使我们的皮书从源头上开 始,在书稿内容质量上都有一个很好的提升。因为有了一定的保障,才能使我们的专家更潜心于做这方面的工作。我们作为出版单位也表个态,一定在编校质量上、 在出版周期上、在印装质量上确保我们的皮书有个高的品质。
我先介绍这些,谢谢大家。下面就进入我们会议的发言致辞阶段,首先请甘肃省人民政府唐晓明副秘书长致辞,大家欢迎。
2012-03-15 09:45:48
唐晓明:
尊敬的李景源委员,尊敬的杨群总编辑,各位领导,同志们,各位 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前天、昨天,政协和人大“两会”先后胜利闭幕了。3月15日,在社会科学院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凝结着众多专家学者心血和 汗水的《中国生态城市绿皮书》面世了。今天上午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国生态城市绿皮书》新闻发布会。我受中共甘肃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刘永富同志 的委托,代表甘肃省人民政府对前来参加今天发布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新闻媒体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绿皮书编委会成功地发布《中国生态城市绿皮 书》表示热烈祝贺,同时也向本书的各位作者和出版社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2012-03-15 09:46:56
唐晓明: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 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也逐渐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等巨大的压力。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荒漠化蔓延、资源能 源紧缺和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生态问题,已经威胁到国家的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在未来中国的发展历程中,继续走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 这样一种老路,对中国来说,既不可取,更不可能。
如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还要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这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2-03-15 09:49:20
唐晓明:
众所周知,我国西部地区以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成为我 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区域之一,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在建设“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北方防沙带和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都涉及西部地 区。西部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主要发源地,是森林、草原、湿地和湖泊等集中分布区,生态地位极为重要,但有十分脆弱。因此,加快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关系到 西部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关系到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败。
2012-03-15 09:50:25
唐晓明:
甘肃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通道,是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的生态安全 屏障。在全国发展稳定的大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历史上的甘肃曾经森林茂密,沃野千里,山清水秀,气侯宜人,古人和古书上都有记载。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变 化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到上个世纪,已经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直接威胁着区域内的的生态环境状况和下游区域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人民群众的生 命和财产安全。走建设生态城市建设的道路,是改善甘肃与西部生态环境状况的必然选择。
2012-03-15 09:51:17
唐晓明: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们省投入了大 量资金,节水治沙,治理污染,打造绿色屏障,在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可能各位领导和朋友们从新闻媒体的报道当中也能够了解到,自从上个 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各省都把生态建设纳入了重要的日程,保护生态,在发展经济和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和保护好生态,这已经成为我们西部地区 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
2012-03-15 09:52:43
唐晓明: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原因,甘肃经济社会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与全国的差距仍在拉大,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于我们甘肃来讲尤其是任重而道远。
2012-03-15 09:53:52
唐晓明:
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兰州城市学院等单位,长期致力于中国生 态城市建设问题的研究,产生了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成果。2011年,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聚集全国各地相关的专家学者,经 过历时一年的充分调研,收集资料、实地考察、分析数据、对比测算,完成了《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这一新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展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研 究领域,为新时期提升和创新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非常有益的借鉴。我们希望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兰州城市学院要以《中国生态城市绿皮书》的出 版发行为契机,继续秉承高端引领、求是创新、服务社会的学术精神,深化研究,多出成果,多做贡献,为保护环境、改善生态、促进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做好理论 智库支持与服务工作。
2012-03-15 09:55:43
唐晓明:
同时,也真诚地盼望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各界朋友一如既往地支持和 关注甘肃生态建设和城市发展,加强对我们工作的指导,增进合作交流。生态保护和建设。在我们甘肃来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不忘重视 和保护好生态环境。这些年,经过我们全省上下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勤努力,甘肃生态和环境有了一定的变化和发展,特别是近些年,通过举办一系列的体育赛事和节 会,有力地宣传和提升了我们甘肃的形象,特别是宣传了在生态建设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就。去年兰州举办了国际马拉松赛,通过电视的航拍,现场直播以后,省内 外,乃至国内外好多关注甘肃、关心支持甘肃发展的朋友从电视上看到了以后,都给我们及时进行了积极的反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因此,我们甘肃的生态和 环境建设还需要大家继续给予关心和支持。
2012-03-15 09:57:21
唐晓明:
今年8月份,是西部地区气候最美好的时节,我们省里还要与国家旅游局共同举办第二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节会期间,我们也诚挚地邀请各位领导和嘉宾届时到甘肃来作客,对我们的工作进行帮助和指导,同时领略一下西部美好的风情和优美的自然环境。
最后,我祝《中国生态城市绿皮书》新闻发布会圆满成功,祝各位嘉宾和朋友阖家欢乐,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2012-03-15 09:59:02
主持人 杨群:
谢谢唐秘书长,唐秘书长结合甘肃乃至西部的环境治理、生态建 设,谈了对《生态城市绿皮书》的一些看法,给予了很好的评价,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也希望唐秘书长及甘肃省、兰州市的领导多对皮书的编撰给予指导和支 持。下面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2012年生态城市绿皮书》主编李景源先生讲话。
2012-03-15 10:02:32
李景源:
今天是《生态城市绿皮书》首部绿皮书发布的日子,这本书的出版 首先是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几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由我们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兰州城市学院等几家单位共同努力的成果。特别是在书的主编和作者里 面,我们约请了国内在城市发展方面的一流专家来参与讨论和写作,所以今天能够在这里向新闻媒体介绍这本书的出版,我个人感到非常高兴。
下面也是我个人想到的,我们在一年前决定要出版这样一本书,一年之后,因为前天政协会刚结束,昨天我就在家里想,我们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想到了三点,跟大家交流。
关于生态城市这一块,我基本上是个外行,但是跟大家讨论的过程当中,特别是在翻看初稿的过程当中,对我有所启发,下面我讲三点看法。
2012-03-15 10:03:40
李景源:
第一,中国进入了一个城市化建设的加速期,探索新的城镇化发展 道路意义重大。大家知道,去年年底,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51%,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重大的转换调整时期,也就是由过去的以工业化来引领城镇化的 发展,转变为以城镇化来引领工业化发展的这样一个新的时期。从长远来看,中国已经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实现持续发展的这样一个关键的时期。关于这一 点,参加政协会的时候,3月4日下午,李克强副总理来到社科委员的联组讨论会,最后他有一个讲话,我觉得他有几点看法讲得很好。他在会上讲,当前要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主攻方向是经济结构调整,这是第一层关系。最大的结构调整是扩大内需,这是第二层关系。而最大的内需是城镇化,这是第三层关系。最后他讲 了,如果一年我们有一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这也是一种强大的发展动力。他同时也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科技创新是根本路径,因为它会形成 核心的竞争力。我觉得,李副总理的讲话突出了经济结构调整、城镇化和科技创新三者之间的本质联系,我当时听了心里感到很振奋,我们这本书抓得正是时候。
2012-03-15 10:05:54
李景源:
听了他的讲话之后,我就想到,原来我们通过大量地、不断地进口 原材料,生产出各种高质量的产品,然后再出口,最后把所有的污染都留在中国,这样一种发展方式肯定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的发展必须着眼于经济和社会的内生动 力和内在动力,这个内生动力就是城镇化。我看到材料,跟大家介绍一下,有关机构预测,中国现在已经有160个百万人口的城市,这个数字是什么呢?是美国和 欧洲百万人口城市总和的两倍还要多。2020年的时候,百万以上的城市将增长到200个。在这期间,每一年有3000万中国人进入中产阶层,这个数字就相 当于每年有一个加拿大的人口进入中产阶层,澳大利亚可能是一个半,他们是两千万人口。
2012-03-15 10:08:26
李景源:
2020年的时候,包括中西部地区的中产阶层人数将超过美国。 超过美国之后,就意味着中国将在内需市场、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方面出现重大的转变。世界生产将因中国而改变,他们要把整个眼光转向中国。一旦成为最大的市 场之后,满足中国人的巨大需求和消费偏好,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增长点。未来的美国市场将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很显然,经济结构的这种调整能否实现,以及达到何 种水平都依赖于城镇化的水平,依赖于城镇化的发展。以城市为中心来思考转型和发展,带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升级,已经成为共识,中国已进入城市化建设的新时 代。听了李克强同志的讲话,再联系到我们这本书,这是我想到的第一点想法,纯粹是个人的一点意见。
2012-03-15 10:11:26
李景源:
第二,城市化是自然、经济、社会三大系统的扭结,一说到城市总 是有这么几块。城市化进程必须按照生态学的原则,处理好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的关系。严格说来,经济系统只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系统又 是自然系统的一个部分;经济系统作为一个子系统,必然受到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的制约,发展方式不能超越母系统持续存在和发展这样一个自然合理的界限。这是 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城市学思想提出的一个主要根据。我看了材料之后,感到这个思想很重要。
2012-03-15 10:11:32
李景源:
大家知道,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人的生存和发 展,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失去目的、失去方向。生态学的原则,最符合人的发展原则,它必然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尺度。所以为什么我们今年突出地强调,要 彻底解决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关系,究竟是城市化服从工业化,还是工业化服从城市化,这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建设面临的一个非常重大的问 题。
2012-03-15 10:12:42
李景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增长了20倍,人均GDP增长16 倍。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一些棘手的“城市病”都随之而来,环境生态的恶化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比如对人最重要的水,大家知道,世界上可能只有北京是主 要靠地下水来维持城市运转的一个大都市,在三杯水当中,有两杯水取自于地下,从七十年代开始,对地下水开始进行超量的采掘。北京每年需要30多亿吨水,地 表水像密云水库只能供应八九亿吨水,20多亿吨水到目前为止主要靠开采地下水,生活用水的地下井是1万多口,工业用水的地下井是5000多口。现在在北京 下面形成一个很大的漏斗,这个面积超过了2650平方公里,处于这样的状况。这是缺水。
2012-03-15 10:13:36
李景源:
但实际上,我们现在从地表水到地下水的污染情况更令人担忧。中国地质调查部门出具一个报告,我国90%以上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遭受有机类和无机类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污染,118个大中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严重的达到64%,有些城市甚至地下浅表层的水都已经不能饮用了。
2012-03-15 10:15:02
李景源:
另外,空气,在座的诸位在北京生活,大家都很清楚,当前最热门 的一个环保词就是PM2.5,上个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重新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的版本,把降低PM2.5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纳入到这个标准 当中。在人类的历史上,像欧洲、英国的“毒雾”事件,五天的时间里,“毒雾”夺去了12000人的生命。另外,光化学污染,在美国,在上海都有发生。包括 我们的京津塘、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灰霾天气都在100天以上,有的甚至是200多天。北京在奥运会之后有所改善。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全球城市空气污染 的报告,包括91个国家1083个城市,中国28个省市的城市都排在900名之外。所有这些情况,刚才唐秘书长也说到,我国去年的GDP增长率是 9.2%,但是我们的能耗增长了多少呢?增长了7.5%。到2020年,我们的GDP又要翻一番,能耗如果再翻一番,35亿吨煤,就是世界上46%的能源 消耗被我们消耗掉了;如果2020年GDP又翻了一番,增长9.2%的时候我们的能耗是7.5%,如果再翻一番,这个世界都没有办法生存了。
2012-03-15 10:18:08
李景源:
按照生态学的原则来搞好城镇化的工作,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一个重大的举措,刻不容缓的这样一个举措。
2012-03-15 10:20:19
李景源:
第三,我国城市化面临新的选择,城市发展定位要有一种超越精 神。在某些大城市,作为生命建设元素的灿烂阳光、清新的空气和直接的饮用水已经成了稀缺资源,像我们北京市的自来水只要一拧开,用仪器一测,各种重金属及 颗粒含量都是将近200多,将近300,都不能直接饮用,50以下才能作为直饮水。过去的“鱼米之乡”,鱼和米现在都不能食用。环境保护欠帐过多,生态净 化任务繁重,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各级政府长期存在着单一GDP导向。我认为,这句话的背后就是,我们生态城市的建设如何,能否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关键在各级 政府。在经济建设上犯急性病,搞区地比拼,搞城地比拼,恶性竞争,饥不择食。所以,有很多同志说,这市场经济应该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实际上都是各 级政府之间的竞争。
我们过去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到欧美去看,最后得出一个观 点,“千年树城”,人家那个城市,有的千年建筑到现在还保留着,像巴黎圣母院,建了那么多年,最后一幅壁画是去年才镶上去的。像西班牙的神圣家族大教堂 82年开始建,到现在还没有建完。但是我们有些城市建了一个建筑,不到十年,就把它炸掉,不炸掉它就成危房了。西方有些建筑的理念超越了个体、团体和地域 的界限,超越了对当下利益的追求。这是第一点。
2012-03-15 10:20:37
李景源:
各级政府要真正地从GDP主义当中解脱出来,现在这个问题解决 没有?可以说完全没有解决。因为到哪一地去,现在我们在招商引资的时候已经把环保作为第一项,我们考核干部标准的时候,GDP已经不作为指标了。诸如此类 的,实际上骨子里的问题都没有解决,那都是说给别人听的。
2012-03-15 10:25:03
李景源:
所谓的超越精神,还是要解决价值观的迷失。全球化一方面加快了 人和世界的联系,为人和世界多方面快速的联系创造了历史性的机遇和条件。另一方面,却又使人丧失了人和自然母体之间的联系。在传统社会,人是受人支配的, 在“人治”的时代,我们受人支配。现代化,使人摆脱了血缘关系跟等级的束缚,但是它又使人受到物的支配。在资本的逻辑和市场逻辑的支配下,人的活动目标又 转向物,有的人甚至认为世间一切都是假的,只有钱才是真的。人把自己丢失了。人本来是一切活动的内在目的,但被物这个外在目的排挤掉了。中国要把世界工厂 变为世界宜居城市,不解决价值观的问题是不行的。
2012-03-15 10:25:56
李景源:
另外,要树立新的生态自然观,没有自然和良好的生态,就没有我 们的一切。我们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都以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作为基础和前提。而今后要搞好这几项建设,没有生态观念贯穿其中,同样 也是做不到的。人是自然的产物,大家知道,人的体重三分之二是水分,人体的疾病80%以上与水和大气的污染有关。人的本性就是亲近自然的。中国古代有“道 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些思想提出了一种对待自然的新的道德观。这就是说,把人从自然群落的征服者,变成把自然作为自然的一种伙伴,尊重自然的 生态群落体系。在这里,我们不但要知晓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无限的恩惠,而且要从掠夺自然转变为对自然要知恩报恩,敬畏大自然所产生的一切生命现象,使我们的 城市建设回归自然的本性。这一点,我去日本访问时得到了一个很深的印象。我们所杨博士也知道,他跟日本的一个研究所从八十年代就建立了双边互访的制度。九 十年代初,我们去日本的时候,到富士山伦理学院之后,晚上第一次吃饭的时候,他们要集体祷告,其实就一两句话,饭前要祷告,感谢大自然馈赠我们、赐给我们 食物。吃完饭之后,你再看,所有日本朋友的碗和碟子里面没有一粒米。大家知道,去日本访问,无论你是到东京五星级饭店,还是去偏远农村,所有卫生洁具都是 一尘不染。他们对于给自己提供方便的任何事物,无论是有机的还是无机的,都当作朋友来对待,他们清理卫生洁具的时候,都要感谢它们清洁了我们的身体。我们 能不能像对待兄弟姐妹一样,像对待朋友们一样对待我们周围的环境,对待大自然?这不仅仅涉及到我们这一代,更重要的是涉及到我们的子孙后代,涉及到中华民 族能否给人类的现代化进程开辟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所以我觉得,我们写这本书的初衷就是这样。谢谢大家。
2012-03-15 10:27:32
主持人 杨群:
谢谢李景源先生。李老师从哲学的高度高屋建瓴,从三个方面谈了 我们写作《生态城市绿皮书》这本书的必要性、意义和价值。我们在报纸上或者在其他渠道也可以听到一些,但是其中谈到的很多问题,应该给予我们一个警醒,人 类的未来到底会成为什么样子,《生态城市绿皮书》的出版非常有必要。
下面我们请兰州城市学院党委书记王兴隆先生发言,大家欢迎。
2012-03-15 10:34:26
王兴隆:
尊敬的李景源委员、尊敬的唐晓明秘书长、尊敬的杨群总编辑,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经过大家一年多的辛苦工作,《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今天终 于出版了。请允许我代表绿皮书编撰单位,首先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把国家重大国情调研课题,委托给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 兰州城市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共同承担,有了此课题,才有了今天拿在各位手中这本沉甸甸的报告。
也感谢绿皮书的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先生、甘肃 省常务副省长刘永富先生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先生,是他们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看到生态城市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未来趋势,是解决城市病的根本途径,所以 工作再忙,也关心和支持生态城市绿皮书的编撰工作,并提出了许多高层建瓴的建议,对绿皮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感谢绿皮书的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景源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孙伟平先生和兰州城市学院常务副院长刘举科先生,是他们确定了全书的主题、框架、理论体系、评价指标和六类生态示范城市。
也感谢绿皮书各章节的撰写者。他们最为辛苦,从接到工作任务的第 一天起,他们就清醒地认识到,虽然自己已经是教授、学者,但承担的是国家重大国情调研课题,代表中国社会社会科学院这个“国家智库”开展工作,而不是撰写 一篇普通的论文,所以他们都高度重视,亲自到各地调研,获取第一手实证材料,查阅和汲取世界上最新的研究成果,认真撰写,反复讨论,数易其稿,甚至修改几 十稿,才付梓印刷。
也感谢今天来参加新闻发布会的中央和各省市的新闻媒体的朋友,期望你们用优美而生动的文笔,亮丽而准确的镜头,宣传此次新闻发布会,宣传生态城市、通过大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2012-03-15 10:36:54
王兴隆:
作为绿皮书的主要承担单位——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是依托兰州 城市学院设立的省级城市发展研究机构。兰州城市学院是中国西部目前唯一一所公办城市学院,学校现有15000多名学生,1143名教职工,33个本科专 业,有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等21个研究院所。近年来,学校全力打造城市学科,培养和引进了大批城市生态、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创意方面的优秀人才, 在生态城市建设领域有较雄厚的研究实力。在地理位置上,学校位于国家西北生态屏障区。
2012-03-15 10:40:13
王兴隆:
刚才唐秘书长讲到我们甘肃在历史上曾经森林茂密,沃野千里,所 以我在这儿注解一下唐秘书长这句话。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 右。”这里有两个重要信息,一个是当时的甘肃非常富裕,处在东西方交流的最前沿,丝绸之路上。那会儿的甘肃就是今天的广州,非常富裕。第二个信息,这里的 生态非常好,“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后来随着丝绸之路的东移,它开始衰落了,更重要的,生态的恶化是历代过度开发造成的。所以它给我们一个 警示,发展要处理好生态和发展的关系,否则就会出大问题。
2012-03-15 10:41:23
王兴隆:
我在新西兰呆过半年。新西兰有个理念,它认为不发展就是最大的发展,因为不发展就不破坏生态,实际上是最大的发展。所以这个警示对我们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处理好这个关系,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而获取发展。
2012-03-15 10:45:39
王兴隆:
对保护生态,我们甘肃有切肤之痛,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 感。我们非常愿意,和祖国北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祖国南部的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及祖国各地的科研院所合作,集全国之力, 汇聚一流人才,以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确定的“三纵两横”城市化战略格局(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 、“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限止开发区、禁止开发区),以及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年)确定的五个核心地区、三个门户城市、一条沿海城镇带、六条城镇 发展轴的“多中心”的城镇空间结构规划为指南,做好每年的绿皮书编撰发布工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承担起这一宏伟而重大的任务,绿皮书也才能真正体现权威 性、时效性、实证性、原创性、前沿性、前瞻性和指导性。
2012-03-15 10:48:10
王兴隆:
我们相信,有了党和国家的顶层设计,有各方面的支持和专家学者的努力工作,明年发布的《中国生态城市绿皮书》,一定能集大成于一身,成为具有国际视角、中国特色,引领城市科学发展的权威著作。
谢谢大家!
2012-03-15 10:48:16
主持人 杨群:
谢谢王兴隆书记,王书记感谢了很多人,我想根本的还是我们的学 者、我们的领导的支持。所以,我们期待着来年的《生态城市绿皮书》会在今天的基础上逐步地完善、提高,来年的发布会会提出更多的问题,会引起媒体和社会更 多的重视。下面请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兰州城市学院副院长、2012年生态城市绿皮书主编刘举科先生发言,大家欢迎。
2012-03-15 10:48:33
刘举科:
尊敬的唐晓明先生、李景源先生、杨群先生,尊敬的专家、学者,各位新闻媒体的记者,大家上午好。
今天的北京天高云淡、风和日丽,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初春,在这样一座美丽的城市,召开《中国生态城市绿皮书》新闻发布会,又格外意味深长,因为我们从事的工作,就是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更幸福。
2012-03-15 10:49:48
刘举科: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兰 州城市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等单位承担的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研究课题的成果,今天以《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 (2012)》的形式,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中国生态城市绿皮书》对于引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关系,调整人的价值观,转变生产方式,改变生活方式,寻求解决城市生产、生活与消费的新模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2012-03-15 10:51:04
刘举科:
《中国生态城市绿皮书》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专门对城市生态文明建 设所做的发展报告,是针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城市病”日益加深的严峻现实进行深刻反思,围绕生态城市进行集创意研究、决策指挥、工程实践于一体的智库型 的研究报告,旨在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咨询。其定位是国际视角,中国特色,权威报告,绿色环保,引领未来,科学发展。绿皮书体现了中国社科院 作为智库研究的权威性、时效性、实证性、原创性、前沿性、前瞻性和指导性。
2012-03-15 10:51:19
刘举科:
《中国生态城市绿皮书》认为,造成人类生存环境恶化、城市病蔓 延,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健康和生存的始作俑者是人类自己。要重建生态文明,拯救人类自身,就要标本兼治。核心是要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关键是转变人们的 价值观念,着眼点在于转变生产方式,改变生活方式。讲文明、讲和谐、讲发展,首先是要提高人们自身的文明水平,有了人类自身的和谐与发展,其次才会有社会 文明、生态文明,才会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才会有人与自然的发展、人与社会的发展。否则,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2012-03-15 10:52:32
刘举科:
基于这一理念和背景,我们构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体系,确立 了生态城市建设标准范例,建立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分类动态评价模型,探索了生态城市建设中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与非政府组织、社会公众的职能、责任和义务,凝 练出了六种不同类型生态城市特色,创造性地讲“法与人体”的管理思维孕育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管理之中,提出了“五位一体”、“两点支撑”、“三带镶嵌”、 “四轮驱动”和谐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基本思路。
具体讲,“五位一体”是指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应该坚持城市园林化、 乡村城镇化、生产清洁化、生活绿色化、环境生态化的努力方向,走城乡现代建设一体化的道路。“两点支撑”是指生态城市要把生产工业园区和生活绿色社区两点 作为重要的建设载体,支撑起城市的生产和生活,从而实现城市生产的清洁化和生活的绿色化。“三带镶嵌”是指城市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促进城市生 态文明整体发展的自然带、农业带和人文生态带。城市内部做到园区与园区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园区与社区之间三带镶嵌;外部是与城市群、城市带、城市圈做 到三带镶嵌。“四轮驱动”是指生态城市的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与非政府组织、社会公众的职能、责任与义务,共同协调推动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
2012-03-15 10:55:59
刘举科:
《中国生态城市绿皮书》认为,生态城市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 之路,首次提出了“法于人体”的生态城市建设管理思想,“法于人体”自调节机理,而提出了组织自调节理论以及信息的管理职能等创新理论。生态城市建设为什 么要提出“法于人体”的管理思想呢?因为人为万物之灵,人是自然的人,是自然之子,人与自然一体,密不可分。人体结构科学、思维敏捷、反应灵敏、指挥协 调、行动自如,是因为人类是经历了三百多万年进化而来的高级精灵,其形态结构被美学家认为是世界万物中最协调、最均衡的,其生命功能被生理学家认为最全 面,其精神被哲学家认为最敏锐、最深刻、最丰富,其语言和文字是独一无二的,被巴布洛克称为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同时人类中枢系统有一个感知灵 敏、传导快捷、决策迅速、指挥协调、行动快速敏捷的中枢管理系统,遍布全身的神经网络系统,每时每刻都在感知并传递着肌体内外的气温变化,同时无时不在通 过神经网络传导中枢的调节,以保证肌体内部的稳定,也保证着肌体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
2012-03-15 10:59:22
刘举科: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人大十一届五次全会上,温家宝总理的报告中提 到了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50%,这是中国城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美国的城市地理学家“莫 斯孟”(音)总结的世界各国城市文化历程及其规律表明,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达到30%以上,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所以,我们国家城市化率超过了50%,表 明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我国几千年来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结构被打破,城镇化成为继工业化、市场化之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引擎。但 城镇化道路怎么走?生态城市怎么建设?是摆在每个城市管理者和理论研究者面前的重大而现实的课题。2012年《中国生态城市绿皮书》,将勇敢地直面这一重 大课题,在更大范围内邀请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的专家、党政部门领导和城市管理者、建设者一道做好研究编撰工作。特别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决策咨询、分类排名、 评价、数据库建设和理论指导等工作,由汽车城向太阳城发展,使我们的城市成为美丽宜居的生产生活家园。
2012-03-15 11:04:41
刘举科:
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甘肃省人民政府,中央和省市的媒体朋友、各位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从事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者对我们的支持。谢谢大家!
2012-03-15 11:06:55
主持人 杨群:
谢谢刘举科先生,刘先生非常扼要地介绍了生态城市绿皮书的一些构想,包括为何要做生态城市研究的一些基本的理念、内容上的要点,谢谢刘举科先生。下面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副主任、《生态城市绿皮书》副主编杨通进研究员发言,大家欢迎。
2012-03-15 11:07:47
杨通进: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上午好!非常高兴能参加这样一个发布 会,其实这本书的写作我也是作为早期的参与者参加了,但是当这个项目要启动的时候,我就到英国伦敦大学作了一年的访问学者,所以这本书的后期工作其实我没 有参加。今天我来,也是怀着非常激动的心情看这个成果,就像产妇想看自己的孩子一样,所以我的心情非常激动。
我就从一个读者的角度谈一下对这本书的感觉。第一,首先我要对兰 州城市学院的团队表示我的敬意,对他们付出的艰辛工作表示感谢。因为这样一个问题,其实大家做了很多研究,但是怎么把它做成一个品牌,做得更系统,这其实 有很大的挑战。而且兰州城市学院是在西部,不是在东部城市等其他发达地区,这个任务其实更加艰巨,他们敢于承担这样一个任务,而且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这 样一个成果拿出来,沉甸甸的果实,首先我们要对他们表示祝贺和敬意。这是第一个意思。
2012-03-15 11:10:25
杨通进:
第二,我翻了一下这本书有一个感觉,现在大家生活在一个城市化 的时代,实际上我们翻开人类的历史,我们知道,人类社会其实99.5%以上的时间是在没有城市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所以城市化是新的现象。它首先在 西方,城市化随着工业化的到来而产生的,最早在西方,随着工业化转成城市化以后,出现了“城市病”。在19世纪,西方就有人开始研究城市建设的问题。比如 在1820年,最早的空想社会学创始人之一“欧文”(音)就提出来“花园城”的理念,要倡导花园城市。随着工业化开始,在西方就已经开始了探讨如何解决城 市病的问题。更大规模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表了一系列的著作,使人们的生态意识进一步觉醒,对生态城市的研究和建设才真正走向了全面复兴的道路。
2012-03-15 11:14:20
杨通进:
西方学者也对生态城市的建设进行了很多探索,比如最早在 1990年,在美国伯克利召开了第一届生态城市国际会议,1992年一直到2000年,陆陆续续在国外召开了这样的会,国外也有很多研究的成果。他们的成 果与我们的成果相比,我想我们的成果有两个特色,第一个特色是系统性,因为国外的学者,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做法,这些城市之间并没有很多的交流,学者之间 他们都是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没有一种总体的框架,把各种思维的研究成果整合起来,这是我们的一个成果,把各种视角整合成一个系统。
2012-03-15 11:16:59
杨通进:
第二,我们的生态城市建设是在生态文明的理念下进行的。西方工 业文明走到了尽头,但是怎么往前走,也是没有很成熟的想法。所以我感觉,如果我们还是在工业文明的框架内建设生态城市,这无异于在沙漠当中建一个绿洲,沙 漠中的绿洲是不可能长久的。所以西方的生态城市的建设,可能他们还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理念,但是他们做得很好,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把一个生态城市和人类社会 发展的道路选择联系起来,是我们这本书一个很重要的特色。
2012-03-15 11:17:43
杨通进:
最后想提几点希望,咱们这个书是第一本,我想咱们还要做下去,而且要做得更好,所以有些问题要注意,还要进行努力。
第一,如何把以人为本和尊重人权放到生态城市建设当中来。城市是 人的城市,城市的主体是人,这个人是谁?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我想,我们过去有很多错误的做法,比如说户籍制就有很大的问题,对进城的几亿农民,认为他 不是城市的居民,他在城市工作、在城市生活,但是他却不是城市的主人,这是很大的问题。昨天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他说改革开放以 来,反思了文革,改革开放也开始了,但是文革的一些错误以及封建的遗留其实还有。我想户籍制度其实还是封建的残留。我们看看西方的发展,西方从封建社会进 入资本主义社会,它有一个特点,就是解决了人对土地的依附,所以西方的城市化进程没有像我们这样,还用户籍制度把农民固定在农村。当然还有很多,比如过去 的收容遣送制度,这都非常伤害人的尊严,是我们城市化当中比较肮脏、比较不光彩的一个方面,我们将来怎么样避免这个问题?我想生态城市建设当中这是一个需 要关注的问题。
2012-03-15 11:18:47
杨通进:
第二,制度创新。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方式的一个选择,制度是最 关键的方面。我们的城市管理,在制度层面怎么创新,生态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生态经济、一个生态技术,可能还不仅仅是这些,更关键的是我们整个管理体制问题。 总理昨天也讲了,现在的改革遇到一个攻艰的阶段,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一定要提上日程,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包括经济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当然也要涉及政 治体制改革,不改革没有出路,改革就是制度的革新。如何把我们的这种生态文明在制度层面的观念融入进生态城市建设当中来,这大概也是最难做的工作。其实 讲,生态城市要研究技术、经济都很容易,恰恰制度这一块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这是我们将来要做的一个工作。
2012-03-15 11:20:16
杨通进:
第三,需要文化创新。城市发展理论最著名的学者“蒙福德” (音)讲了,他说城市的一个基本使命就是储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德国学者斯汀格勒也认为,人类所有伟大的文化都是在城市中创造的,所以我们的生态 城市的建设可能还需要扮演文化创新的功能。当然首先,刚才李老师讲的价值的迷失问题,这是整个工业文明出现的问题,工业文明有很多不太好的文化,比如消费 主义,比如重竞争、轻共存,重文明、轻自然,以及GDP主义、发展至上主义,这些都是整个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不仅是中国。当然我们这几年表现得尤为明显, 因为我们在短期内要实现西方几百年才实现的历程,所以我们感受很多。
2012-03-15 11:21:07
杨通进:
这样一些观念要创新,才能走出传统的工业文明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况,从整体上让人类走上真正光明的前景。
讲到文化创新,我们也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借鉴,比如我们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我们的俭朴生活思想,以及我们的注重人际和谐的传统观念,都是我们值得发扬的。
我们这些传统,也面临着生存的威胁,所以也选择了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把我们的传统丢失了。我们的文化自觉、文化自强、文化自信又提到了议程,如何把我们传统的生态智慧融入生态城市的建设当中来,这也是我们今后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2012-03-15 11:22:23
杨通进:
总的来说,我觉得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不可能一蹴 而就,《生态城市绿皮书》也只是开了一个好头。但是俗话说,一个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所以我相信,随着我们城市学院团队继续努力,随着我们这本绿皮书 的进一步完善,我们绿皮书一定会在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当中发挥更大的引领和导向作用。谢谢。
2012-03-15 11:22:56
主持人 杨群:
谢谢杨研究员,他很中肯地谈了对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些想法,两个 特点,提出了三条建议。我想,无论对于编撰单位作者来说,对于我们出版社来说,我们会把您的意见落实到今后的工作当中去。我也翻了一下书,生态城市建设从 提出来,从1997年开始提出,二十多年,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论文、书也有一些,这样比较系统的,有计划、延续性做下去的书大概是第一部,正当其时。二十 多年来,我们的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从李先生介绍的情况来看,应该说进展不大、问题不少,看来是跟我们政府的重视、跟我们的学者研究等等都还不够,所以这个 话题,一个是正当其时,另一个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我们应该重视的。下面请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生态城市绿皮书》副主编曾刚先生发言, 大家欢迎。
2012-03-15 11:23:14
曾刚: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我们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特别是我们重要支持单位兰州城市学院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使得华东师范大 学城市规划院能有这个机会。最早参与的不是我们,但是后期的工作我们参与得比较多,在这个领域把我们的成果展现出来。
另外,今天是“3·15”,今天是个好日子,因为求真求实,求安全、求发展是“3·15”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讨论生态城市建设的问题,正好跟这个主题非常相关,所以我说这是个好日子,我们今天召开这样一个新闻发布会,恰逢其时。
2012-03-15 11:24:39
曾刚:
生态文明也是我们这次生态城市绿皮书的一个主要的基础,生态文 明是人类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新的文明形态。全球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等为标志的生态危机,追求更高生产效益、更高生活质量的 战略选择,这也是我们国家基于我国国情、基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之后的发展需要,所以这种战略的抉择是时代发展以及我们国家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一种新的 选择。中共中央在十七大报告里把建设生态文明列入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开展生态城市建设,也就成为我们落实中央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很重要 的行动。
2012-03-15 11:25:42
曾刚:
第二方面,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之一,我国开展生 态城市建设也是践行缔约国责任的措施之一。在《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我们也高度重视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退化的问 题。2007年6月,国家发改委出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2009年11月25日,中国政府郑重承诺到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 40%-45%。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制定了将单位GDP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17%这一约束性指标。这就表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逐步从“十二 五”期末的8.3%提高到11.4%,单位GDP能耗降低16%。
2012-03-15 11:26:37
曾刚:
在2011年7月7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11年全 球可再生能源投资趋势报告》当中,201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的直接投资比2009年增加了32%,达到了创纪录的2110亿美元,这比传统的石油、煤炭的 投资要超出很多。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一年当中,我国对于可再生能源投资达到了489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了28%,中国成为全球按国别划分的对可 再生能源投资力度最大的国家。不仅中央的这一决策是一个战略部署,我们还有很多的行动。
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的结构调 整,我们说是重新洗牌的一个新的阶段。建设生态城市成为我国应对市场需求疲软、石油等价格不断攀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发展方式转型的一种必然选择。在 2010年上海世博会确定的主题当中,我们说更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不仅是对先前的大规模工业化、快速城市化的一种反思,更是着眼于未来发展的一种梦 想。所以我们说,改善投资环境,吸引高端人才,建设创新型城市,我们的基础就必须改善或者大规模从彻底上优化我们的生态环境。我们说,优化生态环境,开展 生态环境建设成为我国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体现一种大国强国责任的很重要的方面。当时李先生讲过,生态城市的建设,我们说不是“十年种树”或者“百年树 人”,它是千年的计划,这是我们对子孙后代的承诺,对未来事业的一种重要的贡献。
2012-03-15 11:28:18
曾刚:
这些年来,我们国内不少城市也开展了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建设, 也可以说建设的热情很高。比如国内的像保定、贵阳、杭州、德州、无锡、吉林、珠海等等城市,先后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构想。华东师范大学所在的上海在生态城市 建设方面也启动了一大批或者一系列系统的生态工程,比如说我们也直接参与的上海崇明岛的建设计划,还有上海低碳临港新城建设计划,上海虹桥生态商务区—— 就是CBD的建设,包括长虹生态城的建设,都已经如火如荼地取得进展了,也取得了初步的生效。生态工业园方面的例子,在国内更是举不胜数。
2012-03-15 11:29:44
曾刚: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国内对生态城市内涵、建设路径以及遇到的困难并没有一个充分或者准确的认识,在我们生态城市建设上面也面临一些重要的问题和挑战。我自己感觉到,至少有三个方面是直接影响到我们生态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建设效果。
第一个,生态建设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实践 指导意义是不够强的,口号有了,理论的支撑,刚才我们杨先生讲过,我们系统研究的成果应该说是缺乏,我们可以拿来主义,可能在很多工业生产技术上面奉行拿 来主义,但是生态城市建设方面我们没有办法用拿来的方式实现我们的建设目标。
2012-03-15 11:31:07
曾刚:
第二个,在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路多元,也可以说思路上不够清晰。 具体来讲,在城市内部管理当中,各个部门各自为政,总体协调程度不高,缺乏“顶层设计”,问题非常突出。所以我们说,通过我们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区域规划园 林工作,包括我们参加了国内国外的一些工作,大家感觉到最大的一个问题,既然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既然我们的生态城市要建立在新的文明形态基础 上,那我们社会的一个广泛共识“联合行动”就成为非常重要的基础和前提,在这方面我们的问题比较多。
第三个,生态城市建设所需要的关键技术体系不够完整。技术有很多,但是我们怎么根据生态城市建设的需要,对它进行梳理,构建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系统?我们说相对比较缺乏,生态城市建设方案总体上不够完整。。
2012-03-15 11:31:25
曾刚: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上面三大问题也是我们参与编制中国生态城市 建设发展报告当中重点面对的一些问题,也是说我们试图给一些答案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生态城市绿皮书》这本书的发布会对于我们国家未来生态建设方 面提供了比较重要的帮助。这是第一本书,但是怎么让国内的热情能够保持下去,能够实现既定目标,这是非常重要的。
2012-03-15 11:32:44
曾刚:
生态城市建设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过程当中 也会出现很多新的问题,比如在思想认识、政府决策、科技攻关、社会行动方面有很多新的经验,生态城市建设不仅仅是一个顶层设计,顶层设计的目标是为了服务 社会、服务民生、服务中国,在大国崛当中最重要的需求,最主要的是改善中国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能够使得中国更进一步的有更好的发展。所以我们说,要更好地 服务生态建设的总体目标,跟着城市化进程,特别是为生态城市提供更加坚实的科学基础,我们会进一步关注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进程。前面几位领导也讲过,下一 步我们会通过调查研究,通过学习借鉴,通过系统集成办法,对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估,对前一阶段进行总结,对未来我们可能会从我们的角度来讲 提出更具有可操作性、更加贴近我们生态建设实践的具体建议和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恳请我们各位领导继续对我们生态城市建设这个绿皮书给予关注和支持,也 希望我们媒体界的朋友发挥你们所长,使我们的生态城市为中国大国崛起提供必要的支撑。
2012-03-15 11:33:44
曾刚:
非常感谢大家,也希望我们今后有更多的机会合作,团结在我们李先生的大旗之下,很好地在这个平台上开展工作,为社会提供更有价值的成果。谢谢!
2012-03-15 11:33:52
主持人 杨群:
谢谢曾先生,曾先生谈了一下《生态城市绿皮书》编撰过程当中的一些想法,他提到的几点不足,不仅说的是我们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当中的不足,也是我们今后努力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相信今后的研究当中,我们的《生态城市绿皮书》会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2012-03-15 11:34:06
主持人 杨群:
我个人有一个想法,《生态城市绿皮书》的编写出版者有中国社会 科学院的相关单位,有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兰州市城市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院,这几家单位的通力合作是一个很好的模式,能够发挥各自在研 究领域里的长处和各自的特点。尤其是《生态城市绿皮书》能在甘肃省兰州,就像刚才有学者讲到的,在一个曾经是绿色的风吹草地见牛羊的非常富庶的地方,后来 因为过度开发造成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地方主要承担编撰的工作,我觉得很有一点意义,我们新闻媒体界的朋友来关注一下。
2012-03-15 11:34:37
主持人 杨群:
我们的发言到此结束,可能这样一个话题,无论从全国的范围来 看,生态城市建设,从八十年代起步到现在,这是个很大的话题,甘肃省兰州市城市学院来承担主要组织工作来做这件事情,价值意义非常大,如果媒体界的朋友有 一些具体的问题,我们的学者专家都在,甘肃省的领导也在,会议结束以后有什么具体的问题,我们再继续交流沟通。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12-03-15 11:35:29
[责任编辑:CKHANSOME]
- 社科院李扬:去年居民储蓄存款增长首次为负 这很危险 (2018-04-12)
- 社科院研究员:我国需要全方位减税 (2018-04-04)
- 社科院:预计一线城市房价短期仍将延续当前跌势 (2018-03-02)
- 社科院:一线城市调控政策放松概率极小 (2018-01-30)
- 社科院:北京单套房价中位数全国第一 达400万元/套 (2018-01-29)
- 社科院养老金报告:2022年不到2个缴费者养1个退休者 (2018-01-05)
- 中纪委驻社科院纪检副组长高波:反腐应当保持定力 (2018-01-02)
- 社科院:一线城市房价全面停涨 北京上海继续下跌 (2017-12-25)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