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第三只眼 > 新闻发布会 > 正文

2010气候变化绿皮书发布会暨"坎昆的挑战与中国的行动"论坛

来源: 中国国  2010-11-23 16:10

2010年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坎昆的挑战与中国的行动》出版发行将有助于国际社会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中国对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有利于推动制定合理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制度、政策和行动,更好地推动坎昆联合国世界气候变化大会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谢寿光:

尊敬的王伟光常务副院长、尊敬的郑国光局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联合主办的“气候变化绿皮书(2010年)发布暨坎昆的挑战与中国的行动”高峰论坛现在开始。受领导委托,我来主持第一部分的新闻发布会。

2010-11-22 13:57:31

谢寿光:

在会议议程正式开始之前,请允许我代表主办方介绍今天参加会议的领导和专家,他们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气候变化绿皮书的主编王伟光研究员,国家气象局局长、气候变化绿皮书主编郑国光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潘家华所长,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中国气候谈判代表团首席谈判代表苏伟,国务院参事、国家能源专家执行委员会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徐锭明教授,科技部社会发展司孙成永副司长,外交部条法司气候处李婷处长。参加会议的除了各位专家,还有新闻媒体记者。

2010-11-22 13:59:49

谢寿光:

气候变化绿皮书从这个主题首部绿皮书《通往哥本哈根》发布以来,在中国和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充分显示了中国专家和政府有关部门在利用社会科学院这个研究平台所取得的关于气候问题、关于气候谈判这一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以绿皮书的方式,向全球发布,对进一步表明中国学者、中国专家的立场,对于推进气候变化的谈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部蓝皮书的发布,不仅仅是中文版,现在我们正在准备和国外著名出版机构合作,马上就要推出英文版。今天要跟大家见面的第二部气候变化绿皮书,正是在下个月即将召开的坎昆会议的前夕发布的,应当说,这对坎昆会议的挑战以及中国将要采取的行动,以专家的观点和专家的立场提出了一些我们研究的结论和成果,相信对这对坎昆会议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部绿皮书到底是什么样的结果,我们接着让与会的专家们和媒体共同来分享。下面,我们有请这部绿皮书的主编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研究员讲话。

2010-11-22 14:03:58

王伟光:

尊敬的郑国光局长,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气候变化问题是全球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尽管哥本哈根会议没有能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但是对推动国际气候进程仍具有重要的深远意义。今年11月底,即将召开的坎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能否取得实质进展又将吸引全球的高度关注。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坎昆会议即将召开之际,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社科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发布的2010年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坎昆的挑战与中国的行动》今天由社科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并与大家见面。这是继2009年推出第一本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通往哥本哈根》之后,两家机构再度联手对国际形势和国内政策的深刻解读。气候变化绿皮书的出版发行将有助于国际社会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中国对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有利于推动制定合理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制度、政策和行动,更好地推动坎昆联合国世界气候变化大会取得实质性的成果。从1990年联合国启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到现在已经20年,在世界各国的努力下,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不断推进,虽然去年的哥本哈根会议没有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但是各契约方对重大问题形成了共识。今年4月、6月、8月、10月,联合国已经分别进行了四次谈判,气候变化谈判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是距达成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我们希望各方采取务实、灵活的态度,寻求务实的解决方案,推动谈判向积极方向进展。

2010-11-22 14:07:39

王伟光:

控制温室气候排放,加快发展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实现低碳绿色增长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是有着13亿人口和1.5亿贫困人口的大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环境承载能力十分有限;当前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历史阶段,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护环境的多重挑战。减少能源资源消耗,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中国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经济和应对社气候变化双赢的内在要求。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的能源需求还会合理增长,但我们绝不能重复发达国家传统的发展道路,也不应靠无约束的排放温室气体来实现经济发展。

2010-11-22 14:12:16

王伟光: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去年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之前,中国政府提出了自主减缓行动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千万公顷,森林储蓄量增加13亿立方米,这些行动目标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既是中国政府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的重大贡献,也是中国发展绿色经济、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尽管面临巨大压力和特殊困难,但中国政府必将以言必信、行必果的精神,尽最大努力实现已经提出的各项目标。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当前各地都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如单位GDP的能耗、碳排放强度和再生能源比重,以及森林碳化都将纳入“十二五”规划当中,有些是约束性指标。

2010-11-22 14:13:35

王伟光:

今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把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列为低碳省市,要求各试点地区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除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以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同时还有一些地区自主开发了低碳经济的试点,探索低碳转型的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低碳城市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我们希望以气候变化绿皮书为平台,以中国气象局和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凝聚国内外最优秀的学者,推出更多更好、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综合性以及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站在国际前沿,立足中国国情,在学科发展和综合决策服务等方面取得新的成绩。谢谢大家。

2010-11-22 14:15:59

谢寿光:

感谢王副院长的精彩发言和演讲。现在有请国家气象局局长,也是这部气候变化绿皮书主编之一郑国光局长讲话,大家欢迎。

2010-11-22 14:18:32

郑国光:

尊敬的王伟光常务副院长,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下午好。首先我代表中国气象局对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各位来宾和各位朋友表示热烈欢迎,向《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0)——坎昆的挑战和中国的行动》一书的作者和承担编辑出版的社科文献出版社,以及坎昆的挑战和中国的行动高峰论坛的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0-11-22 14:19:10

郑国光:

坎昆的挑战和中国的行动是继《通往哥本哈根》取得良好社会反响的基础上,由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组织编写,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我国第二本气候变化的绿皮书。这本书主要是剖析当前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形势和新进展,介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与成效,汇集国内在未来国际气候制度的构建,适应气候变化,低碳发展、碳市场、碳关税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全面反映一年来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发生的重大问题,是一本集气候变化科学研究与谈判,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行动以及气候变化经济学分析于一体的综合性读物。该书的出版发行是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社科院和中国气象局两部门合作的一项成果,它将有助于广大读者深入地思考应对气候变化前沿问题,有助于提升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能力,也有助于科技社会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为即将召开的坎昆气候变化会议提供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和基础的信息。

2010-11-22 14:20:23

郑国光:

国际社会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意愿强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以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诸多影响,各方面对气候变化谈判的期望更为务实。随着坎昆气候变化会议的临近,国际社会普遍认为,需要在坎昆会议上取得阶段性的成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事关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长远利益,事关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重大战略任务。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张通过切实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基本框架,坚持共同但有责任的原则,主张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的授权,以《哥本哈根协议》达成的政治共识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公约和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可持续的实施。今年10月,中国政府在天津承办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谈判工作组会,为即将召开的坎昆会议打下良好的基础。11月19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会议研究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的形势,就进一步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进行了部署,并强调中国将从国情和实际出发,承担与发展阶段应负责任的和实际能力相称的国际义务,一如既往地发挥建设性作用,与各方一道推动坎昆会议取得积极的成果。

2010-11-22 14:24:06

郑国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在推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央确定的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的行动目标,既是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的重大贡献,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将把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列入约束性的指标,继续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应对气候规划工作力度,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有效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为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2010-11-22 14:27:40

郑国光:

中国气象局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性科技部门,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国内的牵头单位,也是国家气候委员会和全国气候观测系统综合委员会的主办部门、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的挂靠部门,在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监测预测评估、决策咨询、科普宣传和国内外合作交流等方面做了许多有成效的工作,在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气候变化的科技基础工作,加强与社科院各部门的合作,为科学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我也衷心希望,气候变化经济学联合模拟实验室能够在气候变化与经济系统相互作用机理、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方面,以及气象经济学理论方法等方面取得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党中央、国务院各部门及社会各界提出更多更有针对性的科研成果。中国气象局也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

最后我也预祝,坎昆挑战和中国行动高层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2010-11-22 14:29:39

谢寿光:

感谢郑国光局长的精彩报告。下面我们有请气候变化绿皮书的副主编,也是气候变化课题组的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研究员做有关这部气候变化绿皮书的主题报告,大家欢迎。

2010-11-22 14:57:34

潘家华:

尊敬的王院长、郑局长以及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媒体的朋友。刚才两位主编高屋建瓴,精辟论断,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我现在就这个皮书中间的一些技术性的细节内容给大家做一个汇报。

今年的皮书是在去年哥本哈根以后做的准备,有一个非常大的反差。去年哥本哈根会议,到去年绿皮书发布以后,是非常明确的目标对垒,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之间、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主要是减排目标的多方的对垒,最后应该说是无果而终,这样就要出现转折,转向今年的务实行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组织国内在气候变化领域里涉足较为前沿、较深的专家,包括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的委员,包括我们谈判的代表,就哥本哈根会议以来气候变化的一些最新的进展,一些焦点问题,以及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作出的一些努力和绩效,做了全面的梳理,贡献给大家。

2010-11-22 14:58:31

潘家华:

这就要从哥本哈根会议说起,一些科学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主要国家和国家集团的立场出现了调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应该说是在全世界做得最好的,对坎昆会议我们有何预期,今后的走向会如何?应该说,去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从乐观到出现挫折,最后取得有限成果,层次高、规模大、期望高,但是整个过程确实是复杂,交锋确实是惊心动魄的,有些成果尽管不尽如人意,但是也是来之不易。

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进程中所涉及的关键性议题,五个大的类别,关于长远的目标,也就是所谓的共同愿景,中期的减缓目标,适应气候变化问题、资金问题、技术问题,这样一些问题,应该说都很重要,但是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交锋的关键还是减排的目标,不论是长远的还是中期的。而在这些关键性问题难以取得共识的情况下,我们对一些相关的问题,适应问题、资金问题、技术问题,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展。

这些进展体现在长远目标和公约、议定书下两个工作主席案文,一个是哥本哈根会议,尽管没有法律地位,达成了2度政治共识,没有具体的落实内容,有些问题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暴露得非常充分,就是关于体制机制方面的,关于双轨还是单轨,关于是协商一致还是小集团,这就使得谈判难度进一步加大。在这个过程中间,中国应该说作出了积极主动的负责任的贡献。但是在这个会议上和会议后,一些国家对中国却有曲解,当然这些问题在国际上也得到了进一步澄清。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作为榜样的目标,提出了更多更为明确的超出新兴经济体作为发展中国家所能够承受的要求。另外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小岛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对于全球减排目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0-11-22 14:58:54

潘家华:

在整个气候变化谈判中间,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一直是受到政治经济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在关注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些事件,这样一些事件导致对于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出现一些争议。比如所谓的“气候门”事件,对英国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小组电子邮件往来的盗取,发现中间有一些不符合学术规范的表述,对于喜马拉雅冰川,气候变化标准委员会第二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关于喜马拉雅冰川的消融面积和消融程度,没有科学评估,没有数字支撑的一些结论,使得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出现了一些质疑。这样一些质疑就表现在我们是不是有这样一个气候变化。而这样的气候变化在中国国内也出现了一些疑问,尤其是去年的“寒冬”,今年又有一些预期,说2011年的冬天可能进入“冰期”。从观测数据事实来看,气候变暖的趋势应该是存在的。大气中间,温室气体浓度水平这些年来也是以两个PPM速度在增加,从工业革命前的280个PPM,增长到现在的385个PPM。其他的温室气体,像甲烷,氮氧化合物浓度和数量也在增加。所以我们说,气候变化有它的不确定性,但是气候变化的结论就从目前的科学研究结果和对事实的观测来看依然是成立的,局部地区短时间的极端天气事件对于气候变暖的基本趋势应该说没有改变。

2010-11-22 14:59:37

潘家华:

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博弈中间,主要国家和国家集团的立场应该说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出现了相应的调整,欧盟对气候变化政策的立场应该说没有大的改变,但是力度和强度大大削弱。一方面是在哥本哈根进程中间,欧盟有被边缘化的迹象,但是更主要的还是欧盟在东扩以后,国家之间的差异进一步凸显,互相之间的协调难度更大,美国应该是掌握着气候变化进程的关键国家,但是受到国内利益集团的制约,立法进程举步维艰,行动应该说是欲进还退。

作为发展中国家阵营,“77+中国”出现比较明确的分化,基础四国立场相同,为保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起到相应的引领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间,基础四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沟通和协调也在进一步加强。小岛国集团和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集团,他们所关注的主要还是脆弱性问题,还有资金和利益的问题。我们知道,哥本哈根会议上,部分中南美洲国家,对少数国家特别是美国在气候变化谈判过程中间的主导表示一种不满,因而他们对于哥本哈根会议最后没有得到气候变化会议的认可应该是起到关键的作用,他们在意识形态上对于美国的作用是表现出质疑的。

2010-11-22 15:00:12

潘家华:

从中国来看,现在中国有很多第一,我们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是第一,这是一个事实,这也是应该的,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我们现在的特点是总量基数较大,但是增长仍然快,我们人均水平也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而中国经济发展还处在高速增长的时期。大家看,我们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在2007年金融危机以后,也是快速增长,而美国和欧洲的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都是稳中有降,甚至比较大幅度下降,这也就更加凸显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需要增加一定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来保障发展的需要,也正凸显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与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相比,像印度也是这样,受到发达国家指责,在趋势上就不一样,南北之间变动互相地发展阶段的差异就非常地明确。造成温室气体排放有多种原因,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之所以下降,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较快,一个是工业化的问题,第二是城市化的问题,第三是国际贸易格局的问题,第四是资源禀赋,中国、印度、南非都是以煤炭也就是温室气体含量高的化石能源作为主要的能源结构中的内容。除此之外,发展中国家,中国也好、印度也好,品质的提升是温室气体排放能源消费增加最快的终极动力。工业化、城市化贸易格局、能源结构这些都是表象的,终极的原因应该是消费品质的提升。交通方面,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第一大汽车生产和消费市场,每千人的汽车拥有量还只有欧盟、日本的十分之一、美国的十五分之一,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是我们温室气体排放增长已经很高。我们说住房并不在于面积,而在于面积内部所需要能源的需求,冬天需要供热,夏天需要制冷,这都是生活品质的要求。空调已经普及,家用电器应该是应有尽有。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生活品质的提升,最终拉动系数的快速提升。这样的快速提升,是在中国采取相当多的政策措施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样的政策措施,中国的提升可能跟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活动,由于我国制定了比较明确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有明确的节能减排的目标,作出了可再生能源的立法,作出了可再生能源的规划,使得我们增长速度相对有所下降。有很多具体措施,从媒体中间,从企业,大家应该非常明确,减排目标的分解、重点节能工程、千家大企业能源审计和管理、环保节能标志、建筑节能标准的强制性推广应用、关于进出口“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政策的调整,还有一系列的经济激励政策、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所有这些使得我们的节能减排取得了非常明确的成效。

2010-11-22 15:34:27

潘家华:

从中国来看,现在中国有很多第一,我们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是第一,这是一个事实,这也是应该的,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我们现在的特点是总量基数较大,但是增长仍然快,我们的人均水平也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而中国经济发展还处在高速增长的时期。大家看,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在2007年金融危机以后,也是快速增长,而美国和欧洲的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都是稳中有降,甚至比较大幅度地下降,这也就更加凸显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需要增加一定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来保障发展的需要,也正凸显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与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相比,像印度也是这样,受到发达国家指责,在趋势上就不一样。

2010-11-22 15:36:37

潘家华:

造成温室气体排放有多种原因,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之所以下降,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较快,一个是工业化的问题,第二是城市化的问题,第三是国际贸易格局的问题,第四是资源禀赋,中国、印度、南非都是以煤炭也就是温室气体含量高的化石能源作为能源结构中主要的的内容。除此之外,发展中国家,中国也好、印度也好,品质的提升是温室气体排放、能源消费增加最快的终极动力。工业化、城市化贸易格局、能源结构这些都是表象,终极的原因应该是消费品质的提升。交通方面,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第一大汽车生产和消费市场,每千人的汽车拥有量还只有欧盟、日本的十分之一、美国的十五分之一,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是我们温室气体排放增长已经很高了。我们说住房并不在于面积,而在于面积内部所需要能源的需求,冬天需要供热,夏天需要制冷,这都是生活品质的要求。空调已经普及,家用电器应该是应有尽有。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生活品质的提升,最终拉动系数的快速提升。这样的快速提升,是在中国采取相当多的政策措施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样的政策措施,中国的提升可能跟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情况类似。由于我国制定了比较明确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有明确的节能减排的目标,作出了可再生能源的立法,作出了可再生能源的规划,使得我们的增长速度相对有所下降。有很多具体措施,从媒体中间,从企业,大家应该非常明确,减排目标的分解、重点节能工程、千家大企业能源审计和管理、环保节能标志、建筑节能标准的强制性推广应用、关于进出口“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政策的调整,还有一系列的经济激励政策,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所有这些使得我们的节能减排取得了非常明确的成效。

2010-11-22 15:37:22

潘家华:

应该说,我们每年的节能行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统计数据中有些可能还要进一步核实,但是中国政府节能减排的决心和实效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在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方面,在国家还没有明确的政策目标的情况下,对这一问题的敏感度,很多城市已经超出了发达国家城市,率先制定了低碳城市的发展规划。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的城市对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应该说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很多人去上海世博都有体验,低碳是上海世博的主题,上海世博的宣言是非常明确的,涵盖了低碳的内容。而且中国社会各界对于低碳发展的认识更加明确,社会参与程度非常高,学校、社区、企业、政府,全社会全方位都在参与行动,从发达国家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居民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认知程度比美国人高,甚至比欧洲人都还高,我们说的低碳发展,从中国来讲,不仅仅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也是为了中国的能源安全,为了中国的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为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2010-11-22 15:37:40

潘家华:

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在去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自主的减排行动目标,那就是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于2005年要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要在15%左右,新增造林面积4000万公顷。应该说,这个目标在世界上来讲没有先例,中国提出来了。中国提出来了应该说是负责任的,是有难度的。我们在“十一五”期间,淘汰落后产能,停产限产这样一些行政手段,是非常有效的,但是这样一些机会在“十二五”、“十三五”会越来越少。对于非化石能源,由于市场竞争性相对来讲比较弱,要想大幅度提高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经济代价应该是很大的,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阶段,过高的经济代价显然对经济发展都是不利的。但是目标既然已经明确,我们就应该义无反顾,通过多方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尽管这是目标,中国经济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中国城市化尚在快速进程之中,我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即使是达到下降40%-45%的目标,我们的温体排放总量也要从当前的60亿吨左右增加到80亿吨乃至更高。所以,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该说是任重而道远。我们想要超越,想要“大跃进”,但是这是超越不了的。从发达国家人均温室气体排放与人均收入水平来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也需要一个过程。中国现在正在加速赶超过程中间,我们在赶超过程中间可以缩短时间,可以调低峰值,但是这个过程是不可避免的。从历史来看,温室气体排放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碳存量增加和稳定的过程,发达国家从工业革命以来,积累了大量的碳资产,这些碳资产在基础设计中,在房屋建筑中。发展中国家相对来讲,因为发展之后建立碳资产相对地较少。据我们看,尽管中国这些年异军突起,人均排放总量增加非常快,但是历史地看,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几个数量级的差异。

2010-11-22 15:39:06

潘家华:

对于坎昆会议有什么样的预期?去年哥本哈根的争论,我们还是记忆犹新,对于坎昆,大家也是抱着积极而审慎的预期。为什么审慎,就是因为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还不可能有突破,在减排目标,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发达国家如果不率先垂范的话,发展中国家也没有制约他们的手段。对于长远减排目标,发达国家中期目标不可以提出来。同一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没有多大的意义,这是一切问题的焦点所在。

在关于谈判的体制机制方面,发达国家试图混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责任区别,要求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平等对待来考虑温室气体减排问题,这显然是不符合公约中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的,这样的问题还会争论下去,至少是在今年的坎昆还有明年的谈判中,这个问题是挥之不去的。

2010-11-22 15:39:36

潘家华:

我们之所以对坎昆还应该有一些积极的期待,就在于在很多方面我们还是可以有所进展的。发达国家作为一种姿态,表明了对快速启动资金要有所承诺,有所行动。尽管会打折扣,因为发达国家会将他们常规的海外发展研究资金纳入到气候变化的资金中间来,会打折扣。但是也应该说,他们所作出的这种姿态是值得肯定的。他们也会要求发展中国家关于减排行动的透明度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发展中国家在这样的问题上,如果发达国家在资金问题上表现出积极姿态的话,发展中国家也有可能投桃报李。在透明度问题上面,可能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识。在关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关于技术合作的安排这些方面,也都应该说可以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2010-11-22 15:40:00

潘家华:

再过几天,苏司长就要带领代表团出发到坎昆开始谈判,他们很辛苦,但是我觉得对他们的回报不可能有很高的预期,但是我们应该对他们表示感谢。对中国来讲,谈判的过程中间,我们确实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我们要维护发展空间,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要注重维护。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需要发展中国家团结。这些都使得我们在气候变化谈判中间面临很多的挑战。对于坎昆和气候变化的谈判进程,有人说,我们应该促进,也有人说应该延缓,还有人说应该顺其自然。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不掌控也没有金钥匙,而这个掌控,从目前来看还是在美国。美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间,对人民币的打压,尽管我们说货币是自主的,但是人民币也在升值。美国的调查,启动301条款,对中国可再生能源产品进行调查,这都是单方面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美国现在是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一旦美国有所作为的话,美国才是正如刚才主编说的,美国才掌握这样一个金钥匙。但是这不意味着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体,作为发展中大国,我们可以无所作为,我们可以顺势,但是可以有所为,对于发达国家关于资金方面的承诺,我们应该敦促其落实。我们可以开展南南合作,我们可以在自主减排行动方面做得更加公开透明,使得我们有效的成效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

2010-11-22 15:40:14

潘家华:

从长远看,《京都议定书》2012这个期限已经临近,国际社会会作出相应的努力,避免这样一个真空期的出现。长期目标应该说是挥之不去,关键问题是在于排除空间的公平合理的分配。中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这样一个地位应该说只会进一步强化。在排放大国地位不断强化的情况下,我们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现在很多城市,像上海已经跟欧盟的大致相仿,我们尽量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对我们中国来讲,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这些,应该说低碳发展是一种机遇。所以,我们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探讨,对中国来讲,需要中国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调整相结合,这样我们才可以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赢。

关于今年应对气候变化报告的主要内容,我就给大家汇报这些,谢谢大家。

2010-11-22 15:40:27

谢寿光:

感谢潘家华所长精辟和精彩的演讲,也把这部气候变化绿皮书做了一个非常导引式的解读,让我们共同分享。我们也期待着,就像刚才潘所长说的,这部绿皮书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无论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还是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发挥它的决策参考的功能。我们也期待着,课题组的同志在我们主编的支持和领导下,能够深入研究,形成更有分量、更有价值的成果,期待着下一本的出版。

这一阶段的发布会,感谢领导和大家的共同合作和支持,已经胜利完成。下一个高峰论坛,由潘家华所长来主持,先休息五分钟。谢谢大家。

2010-11-22 15:42:05

潘家华:

这个时段由我来主持,我们今天非常荣幸,由国内气候变化领域中的绝对权威跟大家交流有关气候变化的问题,有国家发改委气候司苏伟司长、科技部社发司孙成永司长、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徐锭明教授、外交部气候变化办公室副主任,也是气候变化领域资深的专家李婷同志,下面首先有请气候变化领域中的专家苏伟同志就气候变化的相关问题给我们演讲,大家欢迎。

2010-11-22 15:42:25

苏伟:

演讲说不上,我主要是来祝贺的,只谈一点个人的想法。非常高兴参加今天2010年气候变化绿皮书的发布会和发布会之后的坎昆的挑战与中国的行动高峰论坛。坎昆会议马上就要开了,大家都比较关注,也非常高兴,没有想到是媒体的会,还以为是个学术的会议,也非常愿意跟媒体朋友们共同就气候变化问题做一个简单的交流。

气候变化问题大家已经说了很多了,刚才领导都讲话了,气候变化的的确确是全球都在关注的一个重大的问题,也是人类在二十一世纪面临的严峻挑战,应对气候变化这个事情关系到世界各国的长远发展,需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携手努力,共同应对。也需要在共同努力的进程当中寻求一种公平的解决办法。从1990年联大决定设立政府间气候变化谈判委员会一直到1992年谈成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4年生效;1997年又谈成了《京都议定书》,2005年生效;最后到2007年如何来落实公约议定书,达成“巴厘路线图”;去年形成了哥本哈根协议。从整个的历程来看,应该说历史地见证国际社会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不断加深认识,凝聚共识,深化合作的进程。下周这个时候,虽然可能还会稍微晚一点,举世瞩目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坎昆会议就要在墨西哥坎昆举行了。尽管坎昆会议大家的期望值没有那么高,有所降低,也不可能完成落实“巴厘路线图”谈判的授权。但是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万里征途上,坎昆会议也必然是必要的一步,虽然会议在最终完成谈判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这毕竟是万里长征当中重要的一步。

2010-11-22 15:43:40

苏伟:

我们认为,只要会议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并取得积极的成果,这是符合各方利益的,也是众望所归。各国应当巩固已有的成果,凝聚共识,以哥本哈根达成的政治共识作为指导,将政治意愿落实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中。我们说哥本哈根会议表明了各国领导人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意愿。真正要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光有政治意愿是不够的,还要把政治意愿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哥本哈根会议之后,所有的谈判进程就是围绕着落实领导人所达成的这些共识,推动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进程,就加强《京都议定书》的实施达成广泛均衡的成果,为今后、为明年在南非举行的缔约方会议上能够最终完成“巴厘路线图”的授权,奠定好的基础。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可能需要在会议上明确《议定书》关于发达国家承担这样的第二承诺期的进一步量化指标。也许就这个指标的量值达不成一致,但是作为一个大的方向、大的原则,这也是说明了坎昆会议能不能迈出有意义的一步的重要因素。

2010-11-22 15:47:19

苏伟:

没有参加《京都议定书》应当怎么办?没有参加《京都议定书》没有关系,可以在公约下承担在议定书缔约方承诺的减排指标,可以相比较的、具有可比性的减排的义务,作为非《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的缔约方,也要作出减排的承诺。

要明确有关资金、技术转让、能力建设,包括支持发展中国家适应活动的相关安排,不见得是最终形成一个新的协议,但是要就有关的问题作出原则性的、框架性的安排,这也是坎昆会议应当取得进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一再讲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挑战,需要大家共同采取行动和措施,尽管这个问题是发达国家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但是它造成的后果,对于所有国家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发展中国家也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能够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的过程当中,尽可能采取力所能及的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当然这个公约和议定书巴厘路线图也有明确的规定,这方面发达国家有责任,所以他也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转让等等方面的支持,这也是现代谈判的一个基础的东西。

2010-11-22 15:50:26

苏伟:

这次坎昆会议,刚才讲的“金钥匙”,实际上不在哪个国家,坎昆会议的“金钥匙”主要还是在于资金和技术转让问题,这也是发展中国家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哥本哈根会议之后能够推动多边进程,能够重新建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互信的一把新钥匙。如果在资金问题、技术转让问题、能力建设问题,发达国家能够兑现他们在哥本哈根会议的承诺,应当说,坎昆会议成功的锁就会被打开。

所以,只要我们各方能够坚持公约议定书的原则和规定,只要我们遵循“巴厘路线图”的授权,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认真落实哥本哈根会议的有关政治共识和发达国家作出的承诺,坎昆会议就一定能够取得成果。就中方来讲,也是表个态,中方将一如既往地发挥建设性作用,与各方一道推动会议的成功。代表团特别是工作组就要出发去坎昆,我们也是抱着积极的建设性的姿态,为了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多边进程能够往前走,究竟能走多远,迈出多大的一步,我们会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来表现最大的诚意。

2010-11-22 15:52:25

苏伟:

女士们、先生们,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并没有改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我们也不能老生活在理想当中,现实还是不可回避的。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然排在全球一百位左右,两百多个国家,我们还在一百位以后,所以我们还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等各个方面,发展是不平衡的,仍然有大量的贫困人口,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保护环境等多个方面的任务,多重的压力。应对气候变化应当说我们也面临着一些特殊的困难,我们处在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所以在这方面,也有特殊的困难。但是话又说回来,尽管有困难,尽管有压力,尽管我们的经济还不是最发达的国家,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但是我们有责任感,有责任意识。中国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本着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任的精神,在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当中,也采取了积极调整经济结构,采取节能,提高能效,淘汰落后产能,发展节约资源,植树造林、增加碳汇等等一系列的有利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以及实实在在的行动,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10-11-22 15:54:13

苏伟:

这里有几个数字,到2009年底,中国单位GDP能耗已经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了15.6%,今年将力争实现降低20%左右的目标,这个决心还是很大的。总理在人代会上也讲了,年初的时候也专门召开了电视电话会议,对今年最终要完成“十一五”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决心非常大,行动、措施都是非常坚决的。如果我们能够实现这样的目标,相当于我们就节省了六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了15亿吨二氧化碳,这是中国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的实实在在的也是非常显著的重要贡献。

从其他几个方面如可再生能源看,到2009年底,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已经达到了9%。2009年风电装机新增居世界第一,累计装机容量也排名世界第二。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居世界第一,在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方面我们还是做了很大的投入,特别是最近几年,水电装机容量世界第一,人工造林面积也是世界第一,六千两百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20.36%,这也是增长很快的一个数字。这些都是我们为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作出的积极的努力,实实在在的贡献。

2010-11-22 15:56:18

苏伟:

女士们、先生们,加大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力度,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去年这个时候,中央确定了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这样的目标应当说是有相当的难度。但是尽管有难度,我们还是做。这样的目标也能代表了我们国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代表了中华民族维护全人类利益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一种责任意识。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近期,我们也正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其中应对气候变化将作为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和实现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一个重要的举措,把气候变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纳入到“十二五”规划,把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对应对气候变化这件事重视的程度应当说也是空前的。

通过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绿色低碳不是一个措施,它是一个理念,也是提到了更高的高度,要通过低碳发展,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不仅仅是定个指标,要非常实实在在地采取措施,包括法律的、行政的、市场机制等等方面综合性的措施,来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目标、决心、措施都是非常明确的。中国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个成员,一定会承担与自己的发展阶段、应负的责任和实际能力相称的义务。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已经成为世界上的潮流,也是国际社会普遍的贡献。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形成绿色和低碳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积极参与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积极的贡献。实际上,把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绿色、发展上升到一个全世界的行动,一个重要的意识的问题,所以这个问题也提得非常高。

最后,借这个机会,祝贺2010年气候变化绿皮书成功出版,也祝贺我们这次高峰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2010-11-22 15:58:06

潘家华:

谢谢苏司长。下面我们请科技部社发司的孙司长演讲,科技部对气候变化研究有很多科技方面的支撑,他在这方面也有很高的预期,大家欢迎。

2010-11-22 16:01:09

孙成永:

最好别有什么预期,没有什么高论。我跟苏司长一样,本来过来是对书的出版表示一下祝贺,场面这么大,心里比较紧张。

首先感谢潘教授,感谢社科院、气象局的邀请,也很高兴参加今天这本书的新闻发布会,坎昆的挑战与中国行动的高峰论坛。关于这本书我也学习了一下,这本书总结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方面的一些新进展,分析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形势,研究了国内绿色发展的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这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国际社会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所做的努力和贡献,这本书也是“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支持的,我也代表社发司对这本书的出版表示祝贺。

2010-11-22 16:01:35

孙成永:

大家都知道,气候变化是个科学问题,但是它现在更是一个发展问题,它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科学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技术,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各国的共识。这个高峰论坛,大家也知道,坎昆谈判在即,各方对气候变化的关注越来越高。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感受是,中国政府做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中国这些努力和成就,在宣传上还可以做大量的工作,我也想借此机会介绍一下科技在这方面的工作。

2010-11-22 16:02:46

孙成永:

近年来,科技部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战略部署。从2007年以来,科技部先后制定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和《节能减排全民科技行动方案》等政策指导性文件,并对相关领域的重点任务作出了整体部署。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提出了关于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战略与规划的要求。按照此要求,“十二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提供重要的依据。

二是大力推进基础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研发。基础科学的研究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基础科学的突破是人类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主体科技计划安排了一批重大和重点的项目,围绕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等原始创新领域展开工作,以满足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绿色经济的需求。今年初启动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是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专门设立的一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将对我国绿色发展的未来国际含量产生积极影响。

三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我国产生传统产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能源和物资的高消耗,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的约束,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和融合,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益提高了产品质量的经济效益,实现了传统产业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国家投资两千多亿元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通过支持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相结合的集成创新,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潜力也显现,高耗能、高污染的增长方式得到初步扭转。

四是依靠科技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激发经济内生增长,提供实现持续繁荣的源泉。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通过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我国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发挥了引导作用,在推广应用中创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逐步使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比如“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程,目前已经在25个城市开展,已累计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5000多辆,实施财政补贴9.5亿元,并在上海世博会实现了当前世界最大规模的运行规范。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已在21个试点城市推广应用,160万盏以上的各类LED灯具年节点超过1.64亿度。

2010-11-22 16:06:17

孙成永:

今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十二五”期间,科技如何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在这里,有几点思考:

一是充分发挥科技和经济两方面的积极性,使得科技真正融入发展绿色经济的主战场,更好地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作出切实贡献。

二是要结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战略部署,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招才引智,注入新鲜血液。

三要多层次、多渠道、多方面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发挥各种合作机制的作用。

我们也希望,媒体各界对我国的科技成就,对我国在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加大宣传力度。

最后,再次祝贺气候变化绿皮书的发布,也祝贺坎昆的挑战与中国行动高峰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2010-11-22 16:08:07

徐锭明:

受潘教授的邀请,我也吹捧几句,另外再讲几句感想。第一是“吹捧”这本书,这本书收到以后,我全文通读了,有两篇文章我读了两遍。我总结了几句话,对这篇文章做一个评论,也做一个推介,然后再谈一点感想。刚才苏司长讲了,把政治意愿变为行动,所以下面我讲的主题是:应对气候变化,将低碳革命进行到底。

对这本书,我不细讲了,我编了很多顺口溜,比较好记:完整系统,通俗易懂;坎昆之前,及时实用;层次高端,涵盖广泛;既利普及,又利提高;既可通读,又可选读;理论有据,推理扎实;历史清楚,严格持续;预测有方,客观辨证;突出问题,分析矛盾;既讲战略,又讲策略;既讲共识,又讲分歧;既讲原则,又讲灵活;既讲斗争,又讲合作。最后概括起来,我就推荐了这本书,为了人类,为了华夏,负责大国,形象统领,表达了中国人的形象。我认为这本书应该干部必读,公民推荐。现在中国气候变化的最大问题是理念,所以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人民网做了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人民网编了十个专题,不知道在座的新闻媒体同志们看了没有?配合苏伟同志的谈判,第一个专题——全民大培训。十个专题,低碳引领中国未来。现在很多人对低碳不明白,所以公民教育非常重要,绿色低碳,持续发展,天人合一,和谐世界。中国文化的特点,天地人合一,所以我希望新闻媒体同志们把这本书推荐一下,让全国人都来看,尤其是让我们的干部,让我们的公务员。现在我们有些公务员还不懂什么叫2度,2度后面的450是什么,外国人想分给我们,我们要想多少,我不讲了,书上都有。还有人口发展报告,最近的一些报告,我都看了,我认为是本好书,我全部都看完了。

2010-11-22 16:08:54

徐锭明:

在大家的面前,我就是社会闲杂人员,谈一下感想。哥本哈根议非常重要,大家不要认为不重要,我们《人民日报》有一个专题,谈哥本哈根会议,向前迈了一小步,气候工作向前迈了一大不。我特别欣赏《人民日报》后面报道的讲话,我非常赞赏,历史证明,人类最大的挑战是人类自己,团结才是力量、合作才有前途。哥本哈根会议使中国登上了更高更广泛的世界舞台,中国有理由骄傲,中国一定会更好。总理在会上做了很好的报告,“四个最”:中国是最早颁布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最近几年来节能减排的最大国家,中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最快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最后,我们总理腰板也很硬,我们减排是自愿的,所以我们的减排不能讨论,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挂钩,不管制度怎么样,我们中国人说话算数,言必行,行必果,所以“十二五”规划建议里应对气候变化和45%的目标作为重要内容来讲的。

2010-11-22 16:28:29

徐锭明:

讲到这次这本书,要把政治意愿变成行动,所以我开始致辞的题目是,应对气候变化,将低碳革命进行到底。世博会非常重要,世博会给人们带来的价值远远超过上海世博会本身,低碳、绿色、可持续概念进一步植根于人心,它必将引领全世界进入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模式,要这样来看世博会。上海世博会结束以后,有高峰论坛,人们把它称为人类低碳研究的思想盛会,这本书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研究学界的思想盛会。低碳革命是人类工业革命以来又一次伟大的革命,它将决定人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是人类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不管坎昆会议如何,不管哥本哈根会议如何,我们中国人民一定要转变我们的发展方式,调整结构,走低碳发展之路,没有其他之路。总书记反复讲到加快,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现在讲第四次产业革命,第一次是康乾盛世,第二次是鸦片战争,1840年,西方列强枪炮打破了我们的大门。上世纪年初的中国军阀混战又是一次,文化大革命又是失去机会,现在我们再也不能失之交臂了。有两条标语,第一条是“未来源于梦想”,第二条是“一切都从不可能开始”。159年的世博会,诞生之日起就是梦想产生的地方,从梦想到现实是世博会永恒的魅力所在。所以在这里我加两条标语,第一条,“一切从世博会开始”,第二条,“低碳革命从上海世博园走来”。所以对梦想的持续追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的内在动力。后世博时代,人们将谱写低碳革命的新篇章。

2010-11-22 16:28:44

徐锭明:

有个孩子写了一篇文章,不知道在座的新闻界朋友们听过没有,奥地利一个华裔的小孩子,15岁,《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头版,15岁的孩子,他的理解比成人要高得多。他讲,今年暑假父亲带他参观世博会,他说,走进世博园,一个创新的世界扑面而来,他看的不是花花绿绿,他看到的是创新的世界扑面而来。他说,参观世博会不仅需要体力,还需要智慧。他参观了城市足迹区才发现,附近人少,内容很充实,更体现城市的美,他总结一句话:“浦东看热闹,浦西看门道”。最后填了一首词:“东方之冠,飞碟横空,惊世作聚浦江。城市生活更美好,便赢来创意无数。种子圣殿,紫蝉追梦,探寻未来之路。梦想若要变现实,耕耘于一草一木。” 应对气候变化,将低碳革命进行到底,将政治理念变为行动。

2010-11-22 16:28:59

徐锭明:

最近,国务院确定了七个行业,作为战略性行业来培育,七个行业当中,有三个半是能源。第一是新能源,第二是节能减排,第三是新能源汽车,第四是生物,生物里面有一半是能源。最近专家们讲,人类历史发展已经证明,每次金融危机都有一次产业革命、经济革命,这次金融危机催生了以新能源为代表的绿色低碳革命,就是第四次产业革命,核心是以新能源为代表的绿色低碳。历史上三次革命,我们都擦肩而过了,这次我们不能再擦肩而过了。历史证明,能不能抓住机遇,决定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我们要抓住这次机会。

总书记在今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专门讲了一段话,科技革命八条,第一条讲能源。总书记号召我们,要坚持系统谋划,技能优先,创新循环利用,绿色低碳,安全秩序,加强对我国能源的研究,制定我国可持续发展路线图。这句话是对2004年国务院批准的我国中长期能源纲要48个战略的又一次总结。所以,当前的新能源革命,总书记号召我们,要抢抓世界新一轮能源革命,新一轮能源革命将加快高碳能源技术转向低碳能源技术,其中关键的核心,是低碳能源利用核心,高碳能源低碳化应用。

2010-11-22 16:32:20

徐锭明:

关于化字,可了不得,台湾的一位教授曾经讲过,《易经》当中讲过,“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日本人认为,中国文化里非常了不起的一个字,就是“化”。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化到最后什么都没有了,了不得。最近王蒙先生写了一本书《庄子的享受》,里面讲了“化”字,汉字当中最有内涵的字,化就是变异、就是蜕变、就是消解、就是过渡,就是出生造化,也是死亡,如,化境就是得心应手。毛泽东同志说,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新能源革命的关键就是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在化字上下功夫。这次新能源革命将带来七个结果,都是化,能源资源地区化、能源来源多样化、能源技术智能化、能源利用高效化、能源应用便利化、能源服务普遍化,能源经济低碳化。举一个例子,当前我们中国每年有30万农村的阶级姐妹死于能源问题,由于能源的敞开使用带来呼吸道疾病每年有30万。所以要便利化。这次新能源革命,我们要两个防止,一是防止从资源缺失走向技术缺失。二是防止扩大传统能源带来的锁定效益。我非常担心,因为没有时间,我就不多讲了。总书记前两天讲了,我们应该共同推动坎昆会议气候变化大会继续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巴厘路线图双轨谈判机制和授权,坚持减缓适应资金技术并重,坚持公开透明广泛参与,注意倾听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呼声,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中取得成果基础上,哥本哈根会议政治共识指导下,进一步取得成果,这是总书记的讲话,这也是很重要的。我感到,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最后,我把世博会的标语变成自己的两句话作为贺词的最后结束语:一切都是从不可能开始,努力把梦想变成现实,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将低碳革命进行到底。

2010-11-22 16:38:03

潘家华:

人们用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来形容才子,咱们徐锭明应该是学富六车,才高九斗,是学者型的官员,文学型的专家,非常感谢。最后请外交部应对气候变化办公室副主任李婷同志,她是气候变化资深谈判官员。现在请李婷给我们演讲,大家欢迎。

2010-11-22 16:38:10

李婷:

这次是高峰论坛,但是我坐在这儿有一点名不副实。今天这是一项任务,是受外交部领导的委托,需要完成一项任务,作为一个部门代表,对绿皮书的出版表示祝贺。我们觉得此书出版距坎昆会议拉开帷幕只有6天的时间,距离中国代表团奔赴坎昆只有3天的时间,因为再过2天我们的大队人马全部要离开北京,长途跋涉去坎昆开始工作。我们确实觉得绿皮书对于中国代表团在前方的谈判工作是极为有力的支撑,对促进国际社会正面深入理解中国的政治立场也是非常有用的高水平的平台,对于国家的低碳绿色发展也会做出有益的贡献。外交部也会继续和我们智库专家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共同为应对气候变化这一长期的事业添砖加瓦,这个是官方的,也是我代表外交部,只能说到这儿。

2010-11-22 16:39:16

李婷:

刚才聆听了苏司长、孙司长和徐主任的非常精彩的高水平的讲话和发言,我觉得从我个人来讲,也是受益匪浅。尤其是苏司长作为我们代表团的团长,他的讲话对中国政府的政策立场,对于坎昆会议的期望和考虑,是字斟句酌,每一句都值得我认真思考、认真学习。在这里见到了团长级的领导,我是当中的普通团员,接近80人,我是当中普通一员,我也为此骄傲,也深感责任重大。

对我而言,我看到这个坎昆的挑战之后,第一反应是:最大的挑战是能不能吃上盒饭。这个是开玩笑,也是跟大家交个底。外交部是配合发改委,通过前方使馆做的一个非常重要、也是有意义的工作就是后勤,包括给大家订房,用车的问题,还有吃饭的问题,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工作同样是为我们谈判提供有力支撑的重要方面。谈判确实是非常艰苦的,不光是智力,对体力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2008年在波兰,我记得我是一个星期没有吃上热的东西,连续都是吃比较冷的三明治,后来胃都已经受到影响。在哥本哈根就是抢盒饭,能抢到盒饭已经是非常的幸福了,比在国内吃任何的大餐感觉都是可贵得多。所以外交部也是尽最大的努力做好谈判的后勤和保障工作。

2010-11-22 16:41:26

李婷:

气候外交近年来在外交领域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大家可能也观察到了,国家间的博弈,尤其是大国的博弈,在气候变化领域也是非常突出的。作为普通的一个谈判人员,我也有一点个人的感触,确实压力比较大,甚至有过很多的困惑,也有过失望。为什么呢?按说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公开透明的非常发达的社会,但是我们始终还是能够听到或者观察到,或者接触到,国外对于中国的一些不了解,还有一些误解,甚至一些曲解,你会看到,一方面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非常有力的、扎实的政策行动,但是与之对比的还是有不绝于耳的对中国的一些指责的声音,来之于方方面面。在谈判当中,我们确实是尽了最大的努力,非常积极、非常建设性地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力争为这次谈判做出贡献。但是与此同时,谈判的进展仍然是有限的,非常缓慢,非常艰难。这些鲜明的对比,对于一个谈判者来讲,你身在谈判当中有时候会有非常强烈的情绪,甚至有不满和失望。但是,我们每一个团员,我们谈判团的每一个成员,在团长的领导之下,尽可能从专家学者那里学习一些真知灼见,尽可能开阔我们的视野,尽可能正确地理解我们的任务和我们面临的形势。其实刚才说到的这些矛盾和冲突,一点都不奇怪,如果我们了解现在这个特殊的发展阶段,经济总量已经是第二、第三了,但是人均还是那么低,然后人均发展水平还是比较低的情况下,排放总量又是那么高,这个数字确实引起世界各方的关注。可以看到,中国在一个特殊的发展环境、特殊的发展阶段之下所面临的复杂多变的形势和挑战,这是非常正常的。如果我们加强学习,加强理解,加强领悟,对于谈判人员来讲,就会在谈判当中有利于我们树立信心,积极向上,更有能力也更有信心完成国家交付的谈判任务。

2010-11-22 16:43:47

李婷:

这个任务确实很艰巨,下任务单的时候,采取的都是什么句式呢?不是单一把这个事完成就行了,都是“既要”,“又要”,比如既要坚持,又要树立形象。外交部经常说,既要韬光养晦,又要有所作为。这个难度非常大,怎么样把握那个火候,把握那个分寸,甚至需要有一定的谈判技巧和谈判的经验。对于每个人来讲,我从事谈判工作非常短的时间,也就是几年的时间,我们的一些前辈同事的谈判都是几十年,我们也是传帮带,也是不断地从一些有经验的谈判者那里学习技巧,有时候是从我们谈判对手那里学到一些技巧,比如说美国人,比如说欧盟人,他们说的时候,我们非常生气,但是如果冷静地一想,通过他们的谈判技巧,你也可以看到怎么样阐述和说服别人,去接受自己的一些立场和观点,怎么样起到更好的对外包括媒体和工作的效率。这些对于中国人来讲是很困难的。我们还不太有这种基础的训练和从小的生活氛围来做这些工作,我们都是非常厚道的实诚人,我们擅长的就是有什么说什么,有时候比较直率,有时候比较坚持,甚至不一定能够达到你预期的效果。所以种种这些,我们谈判团每个人都跟我一样,从哥本哈根之后,到坎昆之前,接近一年的时间,也是一个倒计时的过程,我们也一直在为坎昆做准备。我想,一定会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也有信心完成谈判当中的既定的任务和谈判目标,因为我们觉得,我们既有领导人的高瞻远瞩运筹帷幄,还有剩下一心的行动,还有高水平专家的真知灼见作为支撑,还有在座各位关心气候变化事业的各行各业的朋友和同事,我想,中国有实力有诚意,我们一定会为坎昆的成功作出积极的贡献。谢谢。

2010-11-22 16:46:10

潘家华:

谢谢李主任。有苏团长的领衔把控,有李主任这样的精兵强将,坎昆会议会满载而归,能够达到我们的预期。现在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有三个问题可以问我们的演讲嘉宾。

2010-11-22 16:47:11

提问一:

请问苏团长,刚才潘主任对坎昆会议的预期是非常低的,咱们代表团对于哪个议题会有比较明确的预期?我们有没有底牌,比如说在几个方面作出让步,或者投桃报李?

2010-11-22 16:47:35

提问二:

你好,我知道欧盟气候行动司司长德贝克提出一个建议,要求取得最低限度的平衡,我们在坎昆会议期间将如何应对欧美对我们提出的最低限度平衡的要求?

2010-11-22 16:49:39

苏伟:

今天有点喧宾夺主,今天的主题还是应对气候变化绿皮书,我想,关于坎昆会议的一些问题,可能明天我们谢主任在新闻办有一个发布会,有一些问题可以到那儿去提,那是最权威的。我这儿只是一些小道消息,一些个人的看法。要说有没有底牌,既然要谈判,肯定得有底牌,底牌是什么,我也不好说。至于说在坎昆会议,大家预期普遍比较低的情况下,在哪些方面能取得进展,不管预期高还是低,一些最基本的核心问题,可能在坎昆会议上应该有个看法。刚才我也提到了,一个是《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得有一个说法,不见得有数字,但是这个账你得认,作为《京都议定书》缔约方,法律上明确规定你得有一个第二承诺期。相应的没有参加议定书的,作为”巴厘路线图“里确定的可比性的原则来讲,没有参加《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也要作出与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下所承担的减排和指标可比的减排,这一点也非常明确。

2010-11-22 16:50:06

苏伟:

至于其他方面,我刚才也讲了,坎昆会议成功的金钥匙不在中国,也不在美国,而在于资金技术转让问题。我们也希望在坎昆会议上能够对资金问题、技术转让问题作出一些原则性的框架安排。实际上,资金问题主要是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快速启动资金三百亿,虽然钱不是很多,但是能够落到实处,对于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还是有利的。资金需要长期的投入,在公约的框架下谈资金的问题,不是单纯的钱的问题,最根儿上的问题还是发达国家要履行提供资金保障的义务,这也是公约当中明确确定的有关规定,不是说因为他们有钱了我们看着眼红,不是这样。他们从道义上,从历史的责任上,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提供技术转让,这更体现的是公平的发展机会的问题。因为大气的空间是有限的,发达国家两百年工业化,排了那么多温室气体,占用了这些资源,发展中国家要发展,要脱贫,要吃饭,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也必然消耗一定的能源,排放也会相应增加。这个空间是有限的,你都占了,得腾出点地儿来,让我们也有个能够吃饱饭的机会,所以发达国家要出资金出技术,所以这是坎昆会议上必须有一个说法。至于说法是什么,谈判可以商量,但是这个问题需要解决。

2010-11-22 16:53:42

苏伟:

还有一个问题,说到底,你要应对气候变化,最根本的问题是两大问题,一个是减缓问题,一个是适应问题。适应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最为紧迫,减缓问题,发达国家两百年的事,你得有点表示吧,无论是《公约》要求还是《京都议定书》的要求来讲,你要拿出行动。按照刚才徐主任演讲的主题,就是发达国家要拿出行动来,所以这一点要有所突破。

第三个问题,你刚才说的跟前面两个问题一样,我既然回答了前面两个问题,那我就回答完了。

2010-11-22 16:53:53

潘家华:

再次以热烈掌声对四位演讲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的论坛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10-11-22 16:54:51

中国网:

本次会议的直播到此结束。

2010-11-22 16:55:04

[责任编辑:一叶扁舟]

网友评论:

已有0条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